彭德怀对侄儿侄女的言传身教

作者:郑林华 来源:《党史博览》2023年第9期 2023-10-10 844

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一个苦命人,出身贫寒,父母死得早,两个弟弟就是他最亲的人,在他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1940年10月,就在他指挥百团大战打击日伪军的时候,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血洗了他在湘潭的家,枪杀了他的两个弟弟,侄子们被迫逃亡在外。

彭德怀没有子女,格外爱怜两个弟弟留下的孩子。虽然大家都说他是“横刀立马”的大将军,但是他对亲人的感情很细腻。他对弟弟们的子女视如己出,躬亲抚养,始终教育他们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做人也要像核桃树一样,心地要正直,要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

彭起超是彭德怀的小弟弟彭荣华的孩子,生于1928年。他父亲被反动派杀害时,他才12岁。后来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辗转到达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到了彭德怀身边。彭起超在彭德怀的侄子辈中年龄最大,因此彭德怀对他最疼爱,要求也最严格。

后来,彭起超到了延安,在延安中学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后来胡宗南进攻延安,彭德怀要他去前线打仗,保卫延安。

1944年底,部队发给彭起超一套军装,由于练兵打仗经常摸爬滚打,衣服不久就破了,管理科的同志就送了他一套新军装。他穿上后感觉很合身,不巧正好被彭德怀看到了:“起超,把你那套旧衣服拿给我看看。”极其节俭的彭德怀一看那套旧衣服,就说:“这还可以穿,你把新衣服脱下来,晚上我来找你。”

当晚,“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带了针线、碎布和粉笔,手把手教侄子补衣服:“你学着补,慢慢就会补的。”他把彭起超的旧衣服摊开放在床上,在被磨破的地方划上粉笔,再将碎布贴上,用针线一缝一绞,口子便贴紧了。彭起超学着补了几下,竟把前后襟连着一块缝上了。彭德怀看了不免皱眉:“这怎么穿呀!还是我来。”他又耐心地把它拆开,重新一针一线给缝好。他告诉彭起超:“明天你穿上这套旧衣服,把那套新衣服送回管理科去。”见侄子仍有迟疑,他又开导起来:“现在国民党搞经济封锁,棉花有困难,老百姓的衣服布匹都十分紧张,我们应当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彭起超第二天便把新衣服上交了。

彭起超曾作为警卫战士跟随周恩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1946年春,他随周恩来飞回延安。下飞机后,他和前来欢迎的彭德怀一起坐卡车回枣园。路上,彭德怀高兴地询问他在重庆的战斗、学习和国统区人民的生活情况。突然,他发现彭起超穿着一双擦得发亮的皮鞋,不由得皱起眉头:“你怎么穿这么好的皮鞋?”

“这是在重庆因谈判工作需要,组织上给发的,平时穿的是布草鞋。”

“你是要到白区工作了吗?”

“暂时可能不要去了。”

“那你到枣园后,把鞋子脱下擦干净,送到管理科去。”

“这是公家给我买的。”彭起超舍不得把这双心爱的皮鞋上交。

“那是工作需要。现在,你既不去白区,就不需穿这样的皮鞋了。你把它交了,别人还可以穿,这样可为公家节省开支。我们当兵的,吃农民粮,穿农民衣,要五个农民才能负担我们一个啊!不为农民着想,不为农民减轻负担,怎么行哩!”

他担心彭起超在灯红酒绿的重庆待久了以后会变质,又说:“你把你在家讨米、放牛的情景想一想,你就感到不应该了。”到了枣园,彭起超就把皮鞋上交了。

回延安后,彭起超已是中央警卫团战士。一次,王首道跟彭德怀谈了一上午工作,彭起超见王首道既是彭德怀的客人,又是自己曾经的老首长,便给他们送了一瓶开水。恰好这时已到饭点,彭德怀拉着王首道要去领导人的小灶吃饭,王首道就喊彭起超说:“小彭,走,一块去吃!”

彭起超还没来得及回答,彭德怀就对他说:“你到大食堂去吃嘛,跟我们去干什么?”热情的王首道一边拉着彭起超,一边笑着说:“小孩子嘛,就让他一道去吃吧!”这时彭德怀对着彭起超把眼睛一瞪,他顿时明白了:“王叔叔,我还是到大食堂去吃吧!”因为按照规定,普通干部战士应该吃大灶。

事后,彭德怀告诉彭起超:“吃餐饭是小事,但搞特殊就不行了。这里干部子弟那么多,都这样怎么行呢?这不跟国民党的裙带关系一样了吗?”

在延安时,有一次彭起超跟彭德怀一起散步。彭德怀看到一棵核桃树,便高兴地对他说:“核桃树的果子可以吃,又可榨油,十分有营养。它的树干是直的,可以做枪托,不变形。我看做人也要像核桃树一样,心地要正直,要为党为人民多做些事。”

还有一次,彭德怀拿了一本鲁迅的《阿Q正传》让彭起超看。彭起超在家乡时就只是放牛、砍柴、讨饭,根本没有机会上学,因此文化水平低,对文学一窍不通,对鲁迅作品尤其读得少,自然不感兴趣。他看了几天也没有看进去,便把书还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问:“你全看完了?”他随口回答道:“全看完了。”没想到彭德怀事先做了手脚,在书中粘了两页。他把书翻开,只见那两页还照样粘着,便眼睛一鼓,骂道:“你撒谎!你是怎么看完的?”直骂得彭起超两颊滚烫。他又教育道:“一个人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看了就看了,没有看就没有看。”彭德怀的批评让彭起超既难受又心服。

1950年1月,彭德怀到京开会期间,与刚来到北京的侄儿侄女们在北京饭店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彭起超的妈妈龙国英从老家湖南到中南海看望彭德怀,彭德怀热情接待了她。龙国英见彭德怀没有子女,出于传统观念,便提出把彭起超过继给彭德怀为嗣,还说:“长子过长房好。”彭德怀沉默了一下,坚定地说:“不必了,过继与不过继,反正都一样!所有的革命后代,都是我的后代。弟妹,请你放心,我会把起超他们带好的。”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送彭起超到北师大附中读书。那时他犯了胃病大便出血,但因他住校,彭德怀对此也不知情。一天,彭起超到帅孟奇家做客,恰好邓颖超也在那里,她们关心地询问他的学习和身体情况。他说:“其他都还好,就是胃病复发了。”邓颖超很热心:“你可以经常买点水果吃。”彭起超随口说了一句:“我是供给制,哪有钱经常吃水果。”

没想到这件事传到彭德怀那里,引起了一场误会。后来,彭起超到彭德怀家里看望他,正好他在家办公。见到彭起超,彭德怀顿时脸色沉下来,劈头就问:“你怎么到处去要钱,去喊爹叫妈的?你是不是找过别人要钱买水果吃?”

彭起超感到委屈,就如实向他说明情况,他的脸这才舒展开,说:“你以后要注意,不要到处去叫苦了。人家看到你是彭德怀的侄儿,给你也不好,不给你也不好,千万要注意影响啊!”

“我们死后什么也不要留下,一身清白,就对得起长眠的战友了”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评级授衔时,彭起超正在军校带职学习。根据他参军的年限、职务和表现,按理起码应该被授予上尉军衔,没想到只被授予了中尉军衔,而与他同年限参军、同职务和初评时一样级别的同志都是上尉军衔。他实在想不通,于是带着不满情绪去找军校领导评理:“为什么要压低我一级?”

军校领导笑了:“这件事你不要找我,你去找你伯伯好了。”原来是彭德怀向军校领导建议给彭起超降低军衔:彭起超是我的侄儿,对他一定要特别严一点!

当时主持全军评级授衔工作的正是彭德怀。他必须秉公办事,让侄子降级也是为了避嫌。

彭起超不了解这些情况,他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于是带着闷气来到了中南海找彭德怀说理。彭德怀见他是为授军衔的事而来,便习惯地板起了面孔,眼睛一鼓,吼道:“长伢子(彭起超的乳名),你是要官还是要革命?你出来是为了什么?你不是说要为你父亲和你二伯报仇吗?”

“中央军委有文件,军事学院给我定的军衔是符合文件精神的啊!伯伯,你不是故意压我吗?”彭起超愤愤不平。

“对你,我就是要压!跟我一起参加平江起义的,都压了!你是我的侄子,当然更不例外,并且还要严格一些!我们共产党的军队不搞裙带关系!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不能伸手要官!”

彭起超也是个倔脾气,无论彭德怀怎么说,他就是听不进去,因为他觉得伯伯把他压得过火了,真有点不近“情理”。他想不通,过后又去找彭德怀赌气:“你当国防部部长,我彭起超就不当兵了,回家种田去!”

彭德怀安抚了一下他的情绪,又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你是我家里人,你还不能理解我!跟我参加平江起义的人,军衔都压了一级,那他们又该怎样理解呢?你要明白,这完全是为了顾全大局呀!你二伯父、你父亲,还有你贵哥(指彭起超的堂兄彭佩林)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连社会主义新中国都没有看到。你在新社会里,吃饱穿暖,党送你读书,还给你授军衔,给你军官待遇。你这是享谁的福呢?你要多想一想自己对革命、对人民做了些什么,还要想一想那些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的先烈。在级别待遇面前,干部子弟要带个好头。”

最后,彭德怀对彭起超说:“你亲眼看到过多少同志流血牺牲,这些同志连胜利都没看到就死了,更不用说戴牌牌了。我们活着的人有什么理由为个人利益闹情绪呢?全军有那么多干部要授军衔,我只有牺牲你,才能服众。”

1966年11月,彭德怀给彭起超写了一封信,要求彭起超“在思想上、工作上应向高标准看齐,经常去找差距,就会感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虚心,就会不断进步。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主要是向五亿多农民去看。这样就会感到满足,以此共勉”。没想到一个月后,彭德怀就被关押监禁直到去世。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侄儿的最终嘱咐。

在外人看来,彭德怀对彭起超似乎严厉得有点不近人情,但实际上他是把彭起超当亲儿子看待。得知彭起超有胃病,他不但送钱送药,还亲自动手把馒头切成片,烤好后给他吃;见他裤子破了,就动手帮他缝补,并教他生活自理。但是,凡是在他权力范围或影响范围内的事情,或者是涉及品德方面的事情,他对侄儿侄女们的要求都要比一般人严,因为他没有忘记当初投身革命的初心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想起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人要好好工作。我们死后什么也不要留下,一身清白,就对得起长眠的战友了。”

“我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

在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中,只有小侄女彭钢(彭起超的妹妹)同他在中南海一起生活过比较长的时间。当时她身体不太好,都已经是中学生了,体重只有70多斤。彭德怀也很心疼她,但对她的要求仍非常严格。那个时候中南海实行供给制,彭德怀按规定吃小灶,普通干部吃大灶,因此彭德怀只准她吃大灶,而不让彭钢同他一起吃饭。彭钢知道伯伯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搞特殊化。

对于彭德怀的先人后己,彭钢印象深刻。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彭德怀曾经得到400块大洋的慰问金。当时400块大洋算是一大笔钱,彭德怀把这400块大洋一分为二,给了两个烈士家庭:一半给了跟他一起领导平江起义的黄公略家,一半给了他在红军时期3军团的部下陈毅安家。他自己没有留下一分钱。后来他跟彭钢解释:我也知道我们彭家很困难,像你的家里,父亲也牺牲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先人后己。毕竟你姓彭,我还得先给人家。

彭德怀除了抚育两个弟弟的几个子女,还同时收养了几个烈士的子女。在中南海,彭德怀经常给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买这买那,把黄岁新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有一次,彭德怀从外面买回两件雨衣,他先让左权烈士的女儿左太北挑选,再让彭钢挑选。彭德怀解释说:“岁新和太北的爹爹都牺牲早,太北的妈妈在外地,岁新的妈妈又有病在北戴河疗养,我们更应该好好照顾她们才是。”他平时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用来接济其他烈士的遗属和有困难的战友、亲戚。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青年都梦想当解放军,彭钢也有军旅梦。但那时国家尚未允许女性当兵,为此彭钢还跟担任国防部部长的伯伯吵过架,认为男女不平等。彭德怀很喜欢这个倔强的小侄女,表面粗犷的他多留了一份心,帮她留意哪所军校招收女学员。

1958年,他到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视察,回来后高兴地告诉彭钢:“这个学校招女学员,这下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彭钢也不示弱:“我考得上就上,考不上就不上,不会靠你。”他听了很高兴:“你还挺有志气的啊!”后来,彭钢通过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该校计算机专业并入伍。

可惜彭钢刚考上军校,彭德怀就被打倒了。作为彭德怀的侄女,她不免受到连累。1965年她从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毕业时,没有被分配到与所学专业相适合的岗位,而是转业到北京汽车修理厂。刚出校门的她还不能自立,只能跟着搬出中南海的彭德怀一起住在北京西郊的吴家花园。

当年11月,彭德怀突然被派到四川担任建设“大三线”的副总指挥。他这一走,彭钢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因为当时没有商品房可以买卖租赁,职工住房只能靠单位靠组织解决。彭德怀望着新婚不久的彭钢夫妇:怎么办?你们住哪儿呢?总不能住马路上吧?这位从不求人的元帅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组织提出了个人要求:能不能给我这个孩子找个住的地方?于是,彭钢终于有了住处。彭德怀后来对此还耿耿于怀,对于向组织提出要求感到很自责。

身着元帅服的国防部部长彭德怀

彭德怀“挂甲”后,心中抑郁难以排解,曾把那份《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拿给彭钢看。彭钢看后忍不住对他说:“你当你的国防部部长,干吗要去管经济问题?”一听到这句话,彭德怀猛一下抬起头来,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颤动了:“我怎么能不管呢?我是共产党员,还是政治局委员,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看到了不提出来,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彭德怀越说越激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懂得自己的职责。要不怕罢官,不怕离婚,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我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从我参加革命以后,我就把自己全部交给党和人民了,不单单属于我了。你不是也想做一个共产党员吗?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可不容易啊……”

多年之后,每当彭钢回忆起这一幕,伯伯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在她心中仍然栩栩如生。

彭德怀的一身正气和一心为民的精神,对彭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她担任了中纪委常委、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总政纪律检查部部长等职务,担负着对全军高级干部纪律检查的重任。她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大的压力,但她时常想道:“伯伯过去受到那么大的压力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党,是国家,是军队,是人民群众。这会给我很大激励。虽然无论从职位和思想境界上讲我无法同他相比,但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像伯伯那样工作,遇到原则性问题,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被称为“军中女包公”的彭钢刚正不阿,有口皆碑,无愧于彭德怀的教导。

(本文原载《党史博览》2023年第9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