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党委书记对毛主席的回忆:他不相信亩产千斤

作者:晁明春 来源:新青年8341 2023-11-14 656

这是一幅由老摄影记者原一萍拍摄的极具知名度的照片。

时间:1959年4月13日下午。

地点:济南市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生产队的麦田。

照片上,来山东视察的毛主席一脚踏在田垅上,一脚踏在麦田里,仔细询问麦苗生长情况。手拿一棵麦苗,向毛主席汇报小麦拔节生长情况的,就是时年27岁的历城县委常委、东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郑松。

专列上的“六级书记座谈会”

“老人一生历经沧桑,但最让老人难以忘记的,还是他担任东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的那段经历,他多次参加主席召开的座谈会,并两次陪同主席到东郊公社视察,汇报基层工作。”6月16日,郑松的儿子、济南市天桥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郑海涛对记者说。

东郊公社位于济南市东部近郊,如今是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办事处。只是,当年广袤的麦田已盖满了楼房,城市化的脚步将历史掩埋,唯有“幸福柳广场”上的大柳树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荣耀。

1958年12月,中中共央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全国普遍开展了整顿人民公社的工作,中共山东省委确定历城县东郊公社作为贯彻党的六中全会决议进行整社的试点,1959年1月从省级机关抽调部分干部,组成省委整社试点工作组,到东郊公社帮助整社。时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也来到东郊公社当社员。此时,东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正是郑松。

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是当时的主旋律;但作为运动的提倡者和推动者,毛主席对运动中出现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特点的左倾错误有所觉察,并多次到基层调查研究。1959年2月25日,主席专列开到了山东。

“2月25日下午5点多钟,我和东郊公社大辛庄管理区总支书记李兰生、大辛第二生产队支部书记张印水、历城县委第一书记王任之,随同舒同和省委秘书长吴建,登上了停在济南西郊机场专车线上的主席专列,主席用铅笔逐一记下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年龄、职务、家庭情况。下午5点半,座谈会正式开始。毛主席掰着手指头幽默地说:‘我们这次座谈会参加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实际上是包括中央、省、县、社、管理区、生产大队六级党的书记、就叫六级书记座谈会吧’。”事过多年,郑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毛主席这次来山东,是就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出现的冒进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即将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作准备。在这次主席专列召开有六级书记座谈会上,主席向郑松他们详细地了解了东郊公社的基本情况和整社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请他们在专列上吃了一顿便饭,边吃边聊,然后接着开。等座谈会开完已是晚上8点半了。

“主席的平易近人让人备感亲切,主席知识的渊博更让人敬佩。”郑松在回忆文章中说。

“主席问道东郊公社在什么地方?舒同说:‘东郊公社驻地大辛庄还有商朝的古迹呢。’他马上又问都出土些什么文物,借机讲了龙山文化和殷纣王的故事,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殷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的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太好,所以失败了。他抓着俘虏就杀,我们的俘虏政策和他不一样,是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工作的。’我们听了感到非常新鲜,受到教育,增加了历史知识,同时也活跃了座谈会的气氛。”

在这次六级书记座谈会上,毛主席办公室和身边工作人员一个也没有参加的,连个帮助做记录的秘书工作人员也没有,自始至终都是主席自己亲自拟定调查的纲要,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座谈完了,就提出下一个问题。自己口问、耳听、眼看、手写,亲自作记录,把调查的重要情况记下来。同志们汇报的重要问题,主席就一条一条记下来,有时汇报人说得太快,主席就说:“慢点,慢点,我记一记。”有些重要情况,还要求汇报人再说一遍,有些地方方言,一时未听明白,主席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啊?”

座谈会结束后,当夜11点毛主席乘专列离开了济南。两天后,即2月27日,毛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第二次郑州会议。会议决定采纳主席提出的“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作为建设人民公社的方针,并照此方针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

“一亩地究竟能收多少斤?”

如今,一提起“大跃进”,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亩产几万斤的浮夸风、“放卫星”等等。为什么上至一向注重调查研究的毛主席下至最讲实际的中国普通农民,都相信了这样的“神话”?

“其实毛主席对这些数字一直是怀疑的。”郑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有个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产量指标越高越好,越高越表示干劲足。到处放卫星,山东寿张和高唐县1958年秋也都曾放过亩产3万—5万斤的玉米,亩产3万—5万斤的谷子,亩产30万斤的地瓜,亩产1.5万斤的棉花。为了造卫星,有的将要成熟的几亩地的水稻移植到一亩地里,说是一亩产的,把几棵地瓜捆绑在一起,说是一棵上长的。密植越密越好,一亩小麦下几十斤种子,密不透风。毛主席对上述这些情况早就有察觉。2月25日六级书记座谈会上,我汇报说东郊公社1958年亩产粮食740斤,他就表示有些怀疑,说‘有这么多吗?你们怎么知道收这么多,又没有过秤?怎么算出来的?’当时头脑还发热,高指标还没有降下来,主席问:‘你们今年的小麦怎么样,打400斤比去年翻一翻吧?’大辛生产队第二队党支部书记张印水脱口而出:‘400斤可多,我是准备亩产小麦3000斤。’主席当即就说:‘现在我不相信,等你们打出来我才相信哩。’

离休后的郑松。(郑松家人提供)

毛主席来大辛庄实地视察了

1959年4月13日,毛主席再次来到山东。首先在兖州车站听取了舒同的汇报,决定到东郊公社考察小麦生长情况,当天下午到达济南。郑松随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到济南火车站迎接毛泽东,一来到主席的专列上,主席一眼就认出了郑松,微笑着说:“郑松,今天到你们公社看看小麦可以吧?”听到毛泽东喊自己的名字,郑松为之一惊,没想到2月25日座谈会至今已近50天了,主席还记得自己的名字,“顿生一种幸福感”。

毛主席在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和中共济南市委书记秦和珍等同志陪同下,乘车直达东郊公社驻地大辛生产队村北的麦田。他首先察看了公社党委的试验田,最关心的仍是产量指标问题。这片试验田共20亩,是从河南省引进的优良品种,深翻、整平、施肥等都优于其他麦田。试验田地头上插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面积、品种、管理措施,计划亩产1000斤。毛主席一字一句地仔细看了看,然后严肃地问郑松:“一亩能收1000斤吗?”郑松说:“计划亩产1000斤,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一亩收这些斤问题不大。”毛主席说:“现在我不相信,打出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哩!”这已是郑松第二次听毛泽东讲这个话了。

毛主席转过身子对郑松说:“到小麦收获时,你们要亲自组织一批干部收割验收,仔细称一称,看一亩地究竟能收多少斤。”然后主席又认真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说空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小麦到底亩产多少斤。”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他视察过的那片小麦收获时,由省、市、县、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干部和老农共同组成一个试打班子,选择好的、一般的、差的小麦20亩,实行专人收割、专人运输,当场脱粒、烘干、过秤,进行试打。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也专程来此参加试打。试打的结果是20亩小麦平均亩产572斤。几天之后,主席视察过的大辛生产队的小麦全部收获结束。全大队1700亩小麦,平均亩产400.6斤,比1958年增产254.31%。公社党委的2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42斤,没有达到原计划指标。

小麦收获结束后,东郊公社党委写报喜信,向毛主席作了汇报。至此,郑松以为毛主席在东郊公社的调查工作就结束了,没想到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不久,毛主席再次来到济南,又要东郊公社的干部去汇报。

9月21日上午,郑松随舒同到了毛主席专列上的办公室,主席非常惦记东郊公社的情况,最关心的还是农业产量问题,问他“大辛生产队的小麦到底收了多少斤?”郑松汇报没有达到计划指标。毛主席听了不仅没有批评,还高兴地说:“你们这是个大跃进啊!”

座谈结束时已中午12点了,郑松他们又在毛主席的专列上吃了一顿饭,这次是便饭,每人一份,一菜一汤,主食是大米饭。下午一点多,毛泽东由舒同等省市委领导陪同,先到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视察那里的棉花试验田。这时天下起了小雨。主席要亲自看看东郊公社秋作物生长情况,又得知历城县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的700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和社员群众还在大辛生产队田间等着时,就毫不犹豫地乘车来到大辛生产队春季曾视察过的那片土地。在那里冒雨察看了田间即将成熟的玉米、玉米间作大豆。至此,毛泽东经过两次座谈汇报,两次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终于获得了亩产量的第一手资料。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2012年5月26日,走完了80年人生历程的郑松老人,平静地带走了一段属于他的历史。郑松虽然告别了他所承载的那段历史,带走了属于他的那段辉煌和荣誉,但是历史却永远地留住了他。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2
0
4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