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成珠:热血朱德的“文艺范”

作者:孟红 来源:党史博采 2024-12-01 2456

朱德不仅以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闻名中外,而且还长于诗文联语,尤其鲜为人知的是他撰联作对亦为高手。他的大部分诗词已结集出版,但他的一些联语大都因为战乱而散失了(军事方面的联语留存下来的更不多)。这些对联或抒发革命豪情或巧妙借此搞宣传亦或送赠祝寿……常常是联语成珠,字字珠玑。其中,战争年代以挽联居多,和平年代撰作的名胜楹联也很有特色……他的联作,词意精当,凝练概括,气势磅礴,诚挚情感、横溢才华尽现字里行间。

联语成珠:抒豪情搞宣传亦祝寿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这一《题雪山关》之联是1916年朱德任讨袁护国军团长时由滇入川,与护国军总司令蔡锷一起行军,到了四川叙永县雪山关,二人合作的,极富军旅特色。

四川古蔺县境内的雪山关,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通要道,地势险要,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16年1月,为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恢复帝制,蔡锷率讨袁护国军行至雪山关时,他眼望雄关险道,心中有万分感慨,于是口占一上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后来成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当时正在蔡锷部下任团长,他纵马经过雪山关时,也心潮起伏,感慨万分,闻知蔡锷将军所吟上联后,他当即对以下联: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蔡锷和朱德合撰的这副雪山关对联,可谓气势磅礴、感情炽烈的即兴应对之作。这副对联虽是二人合撰,却是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借雪山关雄壮磅礴之势,联语抒发了蔡锷和朱德的宽广胸怀与护国壮志,充分表露了爱国将领叱咤风云、讨袁必胜的信念和英雄气概,气度非凡。后人将这副对联镌刻于雪山关南门之上,成为感人至深的山川名胜佳联,特别引人注目。

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总会在工作中娴熟地使用对联这一载体来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他在苏区兴国县留下的一副风格独特的对联,颇值一观。

朱德爱兵,犹如慈父。1928年底,时任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率部队在宁冈新城进行冬季整训,事务长见朱德日夜操劳,便从自己的“伙食尾子”中拿出几枚银毫子,买了几个鸡蛋送到厨房,要给朱德补补身子。朱德知道这事后,严肃地批评了事务长,并要事务长把鸡蛋送给伤病员吃。

朱德为了让红军战士们过好年,不仅亲自下伙房帮厨师做饭菜,还将自己的“伙食尾子”买了鸡蛋,炒好送给伤病员们吃。这件事给红军战士特别是刚解放到红军队伍中的原国民党官兵教育很深。在炊事员中有一位从国民党中起义过来的战士,看到这种情景,禁不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适逢年底,战士们为了欢度新春,请朱军长写副春联。

朱德欣然应诺,即兴挥毫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红军中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

白军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联中把红、白两军官兵差别,浓缩其中,对比鲜明。文字浅显,明白如话,仿佛一位老行伍扳着指头在对新兵拉家常讲述着营中掌故。这副对联后来流传甚广,许多昨天还贪生怕死的白军俘虏,看了这副对联后,如梦初醒,第二天就变成了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

这副对联,完全是朱德那种终生军旅、金戈铁马、饱经沧桑的语言风格。这短短两句朴实无华而又准确深刻的联语,把人民军队和反动军队的不同本质揭示了出来,热情歌颂了红军官兵一致的原则,尖锐地揭露了军阀中一级欺压一级的腐败作风。

《红军诗抄》和《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中收录了朱德在长征过黔南途中与他的黔南同学和战友共同撰写的一副对联。

1935年4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广顺,红军总司令前去探望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傅国钟,两个曾经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老同学、老战友别后重逢,分外激动,感慨万分,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把酒畅饮,秉烛长谈,彻夜未眠。傅国钟非常关心朱德和红军命运与前途,朱德也关心老战友退役后在家乡的情况和当地布依人的疾苦。

就在这夜,朱德和傅国钟两人共同写下充满着同学谊、战友情的对联:

上联:四进士,八进士,父子两翰林,历代姻亲才荟萃,—傅国钟。

下联:有状元,有秀才,讲武到北伐,清江来筑第一家。—朱玉阶。

横批:桑梓仪型

这副对联是朱德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唯一一副对联,这幅对联后被收入《红军诗抄》和《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中。

1941年11月14日,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字焕章)六十岁寿辰。

当天的《新华日报》特辟出一个整版,在“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的大标题下,刊登了各方的祝电、贺词和寿文。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都从延安发来祝电,称颂冯玉祥是一位反帝爱国的英雄。

朱德与彭德怀合贺冯玉祥寿辰之联为:

南山峨峨,生者百岁

天风浪浪,饮之太和

奉行节俭的冯玉祥从不办寿,连蒋介石亲自上门祝寿,他都避而不见。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负责人周恩来为他所写的祝寿词,却深深地打动了他。他随即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自寿诗”,题为《六十岁的小伙子》,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联语成珠:热血朱德的“文艺范”

朱德在题词。

在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的积极影响下,冯玉祥这名出身行伍、思想感情上朴素地接近下层士兵和劳动人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从刚开始与共产党接触都有所顾忌,逐渐到政治上、思想上倾向共产党一边,成为党的朋友,并协助我党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并逐渐走上与蒋介石决裂的道路。

朱德所撰的该联在贺寿联中堪称上乘之作。

凝重挽联:挚真悼念志士英烈

1916年春,在沪州战斗中,朱德的两个弟弟壮烈牺牲。

朱德顿失手足,悲痛欲绝,一气呵成三副挽联,表达了自己对同胞兄弟的无限哀悼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誓死反对帝制、定国安邦的雄才大志和坚强决心:

(一)

虎斗龙争,拼将热血扶危局;

兄存弟死,誓把余生靖险途。

(二)

埋玉树著土中,拼热血把帝制销沉,大功回首亡双弟;

奋金戈于海内,抱正义而为民请命,奔苦伤心剩一兄。

(三)

随我自滇转战川南,痛马革裹尸,壮志未酬,一死负荣哀,凭借他州埋玉树;

行军进蜀支持革命,想冲锋摧敌,大功难泯,招魂伤手足,愿求来世作金昆。

当时,朱德还为牺牲的部下也撰联一副:

叹中国版图,诸军各怀异志,政客多门枉用心;

问沙场战骨,几人归是奇男,英雄两字空流血。

1917年,朱德升任滇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在他的倡议下,为缅怀阵亡的将士们,1919年在沪州城南的大较场陵园前,为护国之役壮烈牺牲的滇军将士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慰忠亭”。

为此,朱德写下了两副挽联以表达缅怀之意:

(一)

与黄花岗同一馨香,气象森严,乾坤只有两堆土;

续奇男庙无双祀典,风云叱咤,魂魄应归九虎矣。

(二)

收拾河山埋战骨,摩挲碑揭慰忠魂。

1931年9月15日,红军名将黄公略率领部队于转移中在江西吉安突遇国民党战机扫射,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9月17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兴国水庄头召开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祝捷大会暨黄公略军长追悼大会。总政委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分别讲了话,同时,毛泽东与朱德联名亲撰挽联,悬挂会场两侧: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称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这一挽联表现出悲壮的崇高的气质。联作历记黄公略革命历程,高度评价了黄公略一生功绩,寄托了苏区军民对黄公略的无限哀思。为他的牺牲而悲痛,红军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英勇奋斗。足见毛泽东和朱德对这位功绩彪炳的战将的器重。

1938年11月14日,日军进攻聊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游击队总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部与日本侵略军战于聊城,孤军奋战,勇抗强敌。次日城陷,700多名将士大部分战死。范筑先宁死不当俘虏,举枪自尽,壮烈殉国。范筑先将军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痛悼。12月13日,重庆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以及蒋介石等分别送了挽联。

朱德和彭德怀合撰挽联一副,悲悼这位民族英雄:

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之,惟其忠勇;

吾辈尚存,誓必长期抗战,还我河山。

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顽固派包围新四军设在湖南平江嘉义的通讯处,当场惨杀新四军参谋涂正冲等人、活埋八路军副官罗梓铭等,造成震惊国内的“平江惨案”。

朱德和彭德怀闻讯,无比愤慨,并为这些烈士共送一副挽联,强烈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御侮:

须有同舟共济之心,方能制敌;

不明阋墙御敌之道,何足救亡。

8月1日,在延安军民追悼“平江惨案”被害烈士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必须制裁反动派”的著名演说。党中央在挽联中赞誉烈士们“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

1939年7月21日,原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太行八路军总部工作人员杨十三终因长期劳顿,重病积疴,在与日军九路围攻太行山作战转移时牺牲于担架上,享年50岁。完成了自己“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缛作亡国奴”的铮铮誓言。杨十三原名彦伦,字灿如,又名裕民,排行十三,河北迁安县人。在国难当头之时,身为留美博士、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化学家、造纸专家的他,毅然抛弃喝牛奶吃牛排的优裕生活投身抗日、浴血奋战,并最早向党中央提出“必须搞工业,以保障军需”的建议。

在1939年9月18日举行的“晋东南各界人士纪念九一八、追悼杨裕民先生大会”上,毛主席亲书横额:“浩气长存”,朱德总司令主祭,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各界人士5000人参加了追悼大会。同时,毛主席、朱总司令均为这位抗日爱国志士题送了挽联。这是八路军总部召开的抗战以来最高规格的追悼大会。

朱德所题送的挽词是:

渤海毓雄,民族之杰;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军队将领。1939年5月,日军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企图围歼第33集团军。张自忠派正面部队进行死守,并火速调派2个师迂回到日军后方,对日军进行两面夹击,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并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132师等部阵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自忠调第132师359团于夜间绕道偷袭并一举端掉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陷入极度慌乱之中,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发起猛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1940年4月,日军再次集中30万兵力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共2000余人渡河作战。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围攻。张自忠面对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毫不畏缩,多次指挥部队向日军冲杀,但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激战中被日军击中倒在血泊中。

随后,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朱德以八路军总司令的名义,送了挽联:

一战捷临沂,再战捷随枣,伟哉将军精神不死;

打到鸭绿江,建设新中国,责在朝野团结图存。

1942年3月,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机械化师)师长戴安澜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在坚守东瓜、收复棠吉的两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重创日军。同年5月,他率部返国,途中遭敌人伏击,身受重伤,不幸牺牲。接着,他的遗骸被运回国,于1942年7月3日抵达桂北的全州。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重庆政府在全州湘山寺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公祭、追悼大会,到会人数达一万多人。国民党政府的军政要员蒋介石、林森、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李济深等和中共方面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颖超等都分别送了花圈、挽联、挽词和挽诗,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朱德与彭德怀共同署名挽联祭奠、赞扬这位身死异域的抗日武士:

将略冠国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张冲,字淮南,又字怀南,浙江乐清人。20年代初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攻读俄文,后转入哈尔滨法政大学肄业。这时他已担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从事地下活动。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因而与共产党人已有所接触、联系。由于他与当时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部长系蒋介石兼任)有过历史渊源,加之才华出众,又能说流畅俄语,为陈所器重。故1930年春,他得任该部调查科(中统前身)采访股总干事,主管情报。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华,我国实行全面抗战。英美等国对于日本仍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于我国的抗战,不仅不予援助,反而对日出售大量军用物资,助纣为虐。唯有苏联迅速派来大批顾问以及飞机和其他军用物资。1938年武汉上空一战,重创来犯之敌。为了接待好这些前来助战的苏籍顾问们,便在军事委员会下设立一个“顾问事务处”负责接待,张冲任处长。张冲在这几年间工作更加繁忙了,既要作为国民党代表与中共领导人联系往还,成为与蒋介石间的桥梁(几乎每天都要到蒋的官邸去一趟,作汇报,听指示),搞好国内团结工作,同时又要做好国际团结工作,接待好苏联援华人员。他天天一早出门,至深夜才回家休息。有时半夜还被蒋的侍从室打来电话叫去。1941年3月蒋介石为提高张的政治地位,俾能更好地发挥其才干,更好地完成其所担负的任务,便委派张冲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于是张的工作更忙,竟达到忘我地步。同年6月张不幸感染恶性疟疾,8月11日病逝。

张冲逝世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伯渠、叶剑英诸位均来电吊唁。周恩来且曾以《悼张淮南先生》为题撰文悼念,对张给予很高评价,并在追悼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41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两人为举行的张冲先生追悼会送来一副挽联:

国士无双,斯人不再;

九泉可作,万里相招。

抗战期间,只要朱德在延安,他总是热情地参与一些文艺活动,支持抗战文艺的发展。对文艺的热心参与和支持,是朱总司令一个显著特点。

联语成珠:热血朱德的“文艺范”

1964年11月7日,朱德在飞机上写诗。

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我党于1938年4月创办的一所高等艺术院校,是革命文艺的摇篮。与毛泽东一样,朱德对鲁艺的成长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在鲁艺成立周年时,朱德出席了纪念会,观看演出并询问学院情况,给全院师生以极大鼓舞。1940年6月9日,鲁艺举行成立两周年纪念大会,朱德应邀出席并讲话。他说:“在前方,我们拿枪杆子的打得很热闹,你们拿笔杆子的打得虽然也还热闹,但还不够。这里,我们希望前后方的枪杆子和笔杆子亲密地联合起来。”“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好多战士们英勇牺牲于战场,还不知道他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也是你们文艺的罪过。”会后,朱德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参观了鲁艺的“战地写生画展”,并应要求与学生代表沙莱(解放后任湖北省歌剧院院长)合影。7月24日,朱德又应邀到鲁艺作了《三年来华北宣传战中的艺术工作》的专题报告,对于师生们认识和创作抗战文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鲁艺组成了文字、音乐、戏剧、美术等十几个工作团、演出队、创作组奔赴前方,创作了一批反映抗战、鼓舞军民的好作品。有的文艺工作者为了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2年7月6日,鲁艺为十几位牺牲的同志开追悼会,朱德送的挽联悬挂在灵堂的显著位置。他写的挽词是:

从军杀敌,以笔当枪,正义宣传参与政治战;

为国牺牲,血花齐洒,英勇楷模是为艺术光。

1944年3月17日,回民英雄、抗日将领马本斋逝世,朱德撰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称赞马本斋将军母子两代英雄:

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联语表达了朱德对马本斋及其母亲充满无限敬佩之情,高度赞扬了母子二人的崇高革命气节,指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典范,虽死犹生,将世世代代被人们所敬仰和怀念。本联于戎马倥偬中信手拈来,但是,字字对仗得如天衣无缝。

名胜楹联:不仅仅止于热爱江山之情

中国的众多名胜古迹中,因有名人雅士的碑刻楹联而平添其深厚文化历史之意蕴。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兼相随,每每会巧夺天工相映生辉、天人合一,从而使得山川江河更多了几分灵气。每当游览于名山大川中、徜徉于名胜古迹间,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已有的碑刻楹联中新增了许多现代人物的墨迹瑰宝,除了纯粹的文人学者中的雅士之外,我们还欣喜地拜读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郭沫若、陈毅、叶剑英、吴玉章和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撰佳作。

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吸引着中外游人神往观赏。其间楹联丰富,佳作极多。

朱德于1957年参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题写了这么一副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诗圣,即造诣极高的诗人。宋人杨万里推崇杜甫为诗圣;明、清文人则称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叶燮《原诗》还有“诗圣推杜甫”的诗句。

朱德的楹联中引出其典,此联上比称草堂,下比崇诗圣,寥寥10个字,概括得精当,对仗工稳,遣词淡雅,句精而意长。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

这是朱德为四川峨眉山伏虎寺题联。伏虎寺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因常有恶虎出没为患,后建寺镇虎,故名伏虎寺。

朱德还为峨眉山牛心岭下的清音阁撰联:

绿叶栖黄鸟;

白浪满青山。

这两副楹联都作景物描写,寓静于动,极言名扬中外的峨眉山的山峡河谷之秀美,引人游赏,引人入胜。特别是第二副楹联,巧嵌四色,文辞娴雅,独具韵味,画卷迷人。

石林是位于昆明市东南126公里的著名风景区,奇峰异石,层出不穷,错落有致,甚为壮观。在奇峰异石间,又构筑有亭台楼阁,其上一副楹联,便是朱德亲自所写,寥寥数字,便精当地勾勒出一幅奇妙的画卷:

群峰壁立;

千山叠翠。

壁立,写出了石林的形状,虽层层叠叠,无边无际,但都是陡峭壁立,直插云端;叠翠,写出了石林并非光秃秃没有植被,而是山石横断,层林尽染,锦缎相叠。

联语成珠:热血朱德的“文艺范”

1976年3月,朱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办公。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回首峥嵘岁月时常常禁不住追忆起长征岁月领导指挥抢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那惊险一幕——1934年10月,红军北上。1935年5月抵达四川的安顺场。当时,军委命令红四团先行夺取泸定桥。这条100多米长的铁索桥上本来铺有木板,敌人为阻挡红军过大渡河,已将木板全部拆光,只剩下光溜溜的铁索悬空吊着,而桥下就是奔腾咆哮的急流,对岸还有敌人严守,弹雨纷飞。红四团挑选了22名身体强壮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英雄每人背插马刀,腰塞12个手榴弹,手持短枪和冲锋枪,冲上桥去,在铁索上飞快地向前挪动。其他战士便紧跟在后面往铁索上铺木板。英雄们在一片冲杀声中,迅速越过铁索,和后续部队一举夺得了泸定城。

解放后,在四川泸定县城西,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铁索桥上游二里处,又新建起一座宽大的铁索桥。

为此,朱德挥笔草就桥西石壁联一副,后被镌刻在沪定铁索桥附近的川藏公路大桥桥头堡的柱子上: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上联言史寄怀,下联抚今述志。联语古朴,而又明白如话,无不可解之处。

这副由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桥联,让人一读,便立即想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出征万里的伟大壮举,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画面。这副雄健的桥联,号召全军继承光荣传统,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4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