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汉奸井喷,日军都快养不起了!
说到抗日战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各种伪政权,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日本吞并东北之后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以及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伪国民政府。事实上日本扶植的伪政权还有很多,基本上如果他们想染指一处,就会扶植一个傀儡政权,而当他们占领一处之后,也会扶植一个傀儡政权用以维持秩序。有人问为啥日本人不直接统治,不是更有效吗?日本人这么做有几个考虑,首先是降低统治成本,然后是要顾及国际影响力,扶植伪政权就给当地民众一种“老百姓自愿跟随王道乐土”的景象。
◇ 图为爱新觉罗·溥仪
到1938年时,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多到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的地步,这当然不是日本乐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对傀儡政权进行了一番优化兼并,可以说是一次“汉奸合流”。那么,这些傀儡政权到底是怎么建立的,这“汉奸合流”又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说到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之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扶植蒙古王公。既然满清在日本人的协助之下完成了建国王道乐土的梦想,那么蒙古人祖上也阔过,他满清人能借日本人的势力,蒙古人为啥不行呢?
◇ 图为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德王)(1902年2月8日—1966年5月23日)即德王。内蒙古的王公,1919年执掌旗政,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合作在察哈尔、绥远两省境内(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建立了傀儡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担任要职
德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泛蒙古主义者”。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退位,德王听到这个消息痛惜不已,如丧考妣。其后他和溥仪犹如政治上的“孪生兄弟”,为追求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卵翼下,继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之后,德王当上伪“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德王与溥仪,积极充当日本侵华“满蒙政策”的帮凶。同时德王还勾结日寇,进行所谓“日蒙合作”阴谋活动,妄图实现其做“蒙古大帝国”皇帝的迷梦。
于是,1933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十世孙德王集结各路蒙古王公,通电南京请求自治。蒋介石为防止德王投靠日本,同意他们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其实权仍然掌握在德王手中。而德王自然是不甘心听命于南京的,反而同日本关东军密切接触,商议成立“蒙古国”事宜。尽管南京政府有所察觉,但是蒙古毕竟鞭长莫及,而且德王那是铁了心要靠着日本发达。
◇图为“蒙古军总司令部”的“蒙古旗”
1936年,德王在苏尼特右旗举行“蒙古军总司令部”成立仪式,宣称“日蒙携手,亲密合作”,在日本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蒙古军政府”。这个傀儡政权成立之后马上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向着绥远省进攻,旋即被傅作义挫败。事实证明这德王虽然号称成吉思汗第三十代孙并有日本人撑腰,但他的政权军队实在是不堪大用。
◇图为“绥远抗战”中的晋绥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向华北华东发动全面进攻,就在这样的时候,傅作义的军队还能主动出击,打得德王节节败退。最后还是日军出手才占领了包头等地,旋即又扶植建立了一个所谓“蒙古联盟自治政府”,除了这个傀儡政权,日本在自己占领的察哈尔和山西北部先后扶植了“晋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可谓是每攻占一处就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后来日本人也觉得这不是办法,这些伪政权每一个都得靠着日本输血来维持,数目一多彼此还互相攀比,争风吃醋,绝非长久之计。
◇图为1938年10月23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右三)率伪“蒙疆使节团”到日本东京参拜靖国神社
于是这些个政府在日本人的操纵下跟德王的“蒙古军政府”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毕竟德王人家的血脉在那里摆着。现如今这个傀儡政权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但在抗战时期,它被一直保留下来,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才宣告灭亡。
当然,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不止是东北和蒙古,他们对华北地区垂涎已久,而日本侵吞华北的重要手段也是扶植傀儡政府。1934年,日本冈田内阁制定《对中国新政策》,决定在华北建立新的亲日政权,“形成不同于南京政权的形势”。这样一来,伪满洲国和所谓的蒙疆地区也就有了战略缓冲。一开始他们试图效仿当年在上海“一二八事变”的做法,在北平制造事端,而干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
◇图为土肥原贤二(1883年8月8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侵华头号间谍,西方称他为“东方的劳伦斯”,中国人则称他为“土匪原”
1935年六月,土肥原贤二重金收买了原吴佩孚部将白坚武,带着几十个军人劫持了两辆驻扎于丰台的国军铁甲车,炮轰永定门,企图占据北平组织新的亲日政权。由于北平城内国军早有防备,土肥原的这次袭击以彻底失败告终。此后土肥原转变策略游说原北洋军阀头领吴佩孚、孙传芳,许诺帮二人东山再起,但条件是要答应华北自治,也被吴孙两人一口否决。屡屡受挫之后,他们把目光投在了殷汝耕身上。
这殷汝耕此时是当地专员,位高权重,早年留学日本还娶了日本妻子,对日本有相当多好感和幻想。于是土肥原贤二以殷汝耕为突破口,扶植他建立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在通电中宣布脱离国民政府,而且在他的地盘上给了日军相当大的便利。虽然这“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一直不被国府承认,但如果没有它,日军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前后调兵和筹集物资也不可能如此顺利。
◇ 图为汉奸殷汝耕
◇ 图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本来这殷汝耕是准备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在七七事变之后不久,“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控制的通州发生了军队反抗并屠杀日本人的事件,此事让殷汝耕在日本人这里的信誉直接降到了冰点,随后日本人另外寻找了曾经在华北担任高官的王克敏等人,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顺理成章地把“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给吞并了。
◇ 图为“察南自治政府”,“主席”是于品卿,最高顾问是日本人金井章二
◇ 图为1945年12月,汉奸于品卿接受审判
此时的日军已经开展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他们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但他们的兵力在广大战线上非常单薄,全部投入作战都嫌少,更别提在后面留着军队维持治安了。所以日本军政界这时候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扶植一个又一个的傀儡政权,差不多是打下一处地方就要建立一个所谓的“临时政府”,这些临时政府也有自己的旗帜。比如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之后就成立了所谓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其旗帜用的竟然还是太极图案。而当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又成立了所谓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其头面人物是在民国时期小有名气的梁鸿志。
◇ 图为梁鸿志
◇ 图为1940年之前中国伪政府控制区
当然,甭管在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是在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里面的大小官员也都是图着跟皇军有口饭吃,指望他们维持秩序根本不现实,日军为了维持他们的存在还得消耗大量资源,长此以往自己就得被耗死。所以这傀儡政权还是得要搞,但一定要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主持,而且要把过去的那些傀儡政权都给兼并掉。
此后日本特务机关的重大战果就是策反了国府二号人物汪精卫。汪精卫在国内国外的地位,比起王克敏,梁鸿志等人那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汪精卫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接下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那些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权都给合并了。汪伪政权本来就在南京,吞并“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等他想吞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却碰了壁,王克敏非常看不起汪精卫,说什么都不愿意让他作为自己领导,后来日本人勒令王克敏辞职,汪伪政权表面上才能完成对各个傀儡政权的统一。
◇ 图为“拥护汪精卫先生”标语
◇图为汪伪国民政府成立的场景,汪精卫正在宣读誓词
当然啦,除了像王克敏这样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前傀儡官员们毕竟都是给日本人卖命,所以还是得好吃好喝供着。所以这汪伪政权存在的这几年,光是给这些官僚发薪水就已经是入不敷出了,还得靠日本接济,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如此一来,在中国大地上日本实现了对傀儡政权的兼并,到了1943年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主持召开所谓“大东亚会议”的时候,在中国境内的傀儡政权代表也就仅剩下了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
◇ 图为1943年11月在东京召开所谓“大东亚会议”,除了东条英机外,参加的有泰国代总理瓦拉旺亲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领鲍斯、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总统劳雷尔、缅甸国总理巴莫,伪满洲国所谓总理张景惠,还有汪精卫
在日本人看来,扶植傀儡政权算是控制占领地盘的一招妙棋,可问题在于这些傀儡政权的组成人员各怀鬼胎,说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都算高看了,其结果是傀儡政权越扶植越多,最终只能强行兼并,这就是用刺刀作后盾的傀儡政权尴尬的地方。所以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这些傀儡政权也就顷刻覆灭,而那些活到日本投降的伪政权的头头脑脑们,也都因为自己的作为得到了该得的报应。比如当年组织“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梁鸿志在被枪毙之前就给女儿写信,说“老父含冤待尽,异时坟头麦饭,纵汝不忘祭扫,所谓一滴何曾到九泉也。人世空华,于兹益信。”可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