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山上,他们把日军战俘改造成反法西斯战士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宝塔山山腰处坐落着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员,是八路军俘获的日军战俘和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八路军的日军士兵。那么,中共中央为什么要成立一所这样的学校?这些日本学员又是怎样生活、学习的?
图: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大门
01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汇聚起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随着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绩,战场被俘的日军士兵也越来越多。这些日军俘虏从小受军国主义影响,入伍后又被《军人敕谕》《战阵训》毒害,思想十分顽固、反动,亟待加以教育改造。
早在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对待。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1941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和“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共同筹备,创办一所专门用来教育改造日军战俘的学校。毛泽东同志亲自将这所学校定名为“日本工农学校”。
5月15日,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文化沟的八路军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图: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学员在延安宝塔山的留影
日本工农学校成立初期,学校的校长是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出于保密原因,对外称校长是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王学文,副校长是八路军359旅敌工科科长赵安博。
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主要是被俘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也有部分是主动投诚八路军的日本士兵。
图:1941年,两名日兵齐藤、西川投诚八路军
学校最初仅有学员11人,到1945年8月已增至300多人,先后在工农学校受训的日本学员累计超900人。
图:1945年9月,日本工农学校部分师生合影
由于多数学员出身工农、小职员且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改造有别于一般的学校。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日本问题等,还根据学员们的文化程度分为A、B、C三个年级,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日本工农学校的教员多为精通日语的八路军干部。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热忱细致的工作态度也在无声中促进着学员思想的转变。例如,日本学员认为日中战争是“正义的”“圣战”,教员会耐心地解释“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幸,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不幸”。
图:日本工农学校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表
02
对这些曾犯下累累罪行的侵华日军战俘,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打压报复,反而平等相待。在精神上,学校尊重学员人格和信仰,不设高墙卫哨,不使用体罚、打骂等强制和压服的方法管理学员。
图:学员在打棒球
日本工农学校还组织丰富的文艺活动。这些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又不失时机地起到了引导、教育、改造的作用。
图: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成员演出反战话剧《前哨》
日本学员大山光美记述:“我们对于八路军的恩惠与国际的、阶级的友爱精神,真是感激得无话可说了。这里有着种种的优越条件,与前线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日本战俘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
1942年末,为了克服粮食供给困难,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日本学员并没有生产任务,但他们被边区军民生产热潮感染,主动要求参加劳动。他们自发成立了纺织组、农业组等,开荒种菜,帮百姓锄草。
图:日本工农学校日本学员在纺线
随着日本工农学校教育、感化的推进,大多数日本学员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同抗日军民一起,在前线和后方积极从事反对侵略战争与瓦解日军的各项工作,宣传八路军优待战俘的政策。
图:日本工农学校学员设计印制的宣传单
他们熟悉日军内部情况,了解下层士兵的思想、语言、风俗习惯等,还有同学、同乡和朋友等旧关系,日军士兵对他们的敌对情绪也相对较少,因而能起到普通八路军战士无法起到或很难起到的作用。
图:1944年,日本反战同盟成员在前线向日军士兵喊话劝降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将大批深受日本法西斯影响的顽固战俘,教育、改造成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士,这不仅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