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学校长们的去留抉择
导读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京、津、沪三地多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聚集上海。蒋介石密令要挟持和迫使这些校长带领学校师生,和上海各界的知识精英一起去台湾,使共产党无可用人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则真诚希望他们都能留下,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于是,这些大学校长面临历史性抉择:留在大陆,还是去台湾?
01
梅贻琦离清华而去,使很多人感到意外
新中国成立前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自然是国共双方都极力争取的对象。有学生张贴海报并结队至校长办公室和住宅请愿,要求梅校长不要跟国民党南撤,留下来继续主持学校事宜。此时已秘密赴解放区投奔中共的原清华历史系教授吴晗,也发来“挽留”函电;设在张家口的中共电台发出广播,谓“北平各大学唯有清华校长梅贻琦可以留任,请勿擅离”等。
很多人都认为梅贻琦留下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他曾说过自己对清华“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虽是国民党党员,但他与胡适不同,他从来就厌恶国民党的官僚政治,更没有做过不利于共产党的事情,甚至还曾经保护过学生运动中的共产党学生。
1948年12月21日中午,梅贻琦与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教授等一起在东单机场登机,傍晚抵达南京,后取道上海,准备坐飞机到香港,再去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
梅贻琦在上海逗留期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顾毓琇将他安顿在教育局招待所。中共特科人员、卢湾地区地下党负责人景德曾多次尝试访问他,希望他至少能留在上海。实际上,与梅贻琦一起离开清华到上海的数学家杨武之教授,经劝说后就留在了上海,后在上海的大学执教。景德还委托梅贻琦在上海的好友和校友轮流去劝阻,为阻止他去台做最后的努力。与此同时,周总理也在电台广播中呼吁,随时欢迎他回来。但都没有奏效。
未久,梅贻琦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巴黎、伦敦、纽约,直至1955年11月接受台湾当局敦请,离美赴台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继而创建新竹清华大学。但梅贻琦总说清华的根子在大陆,晚年的梅贻琦思念故乡,想念北京的清华。
02
齐鲁大学校长吴克明“喜欢自讨苦吃”
1948年8月,上海市区街头出现一批来自山东的流亡大中学生。带头的是齐鲁大学(简称“齐大”)的师生,他们在校长吴克明等人的带领下,于济南解放前夕南迁。当时济南已是孤城,驻在郊区的中共济南市委曾专门派人潜入城内,劝阻学校领导不要南迁。吴克明借口是学校董事会的决议,“不走教会就不发经费了”。后来,齐大师生先从济南分批坐飞机去青岛,再由青岛坐船,于8月中到达上海。
抗战时期,齐大校长吴克明曾带领全校师生,跋山涉水,将学校迁至大后方,为此,吴校长得到山东乃至全国人民的称费。而此时解放军即将解放济南,吴校长的行为却是“逆潮流而动”了。
齐大师生到上海后,武训学校校长李士钊、中共特科人员景德等多次劝吴克明,上策是趁济南尚未解放,原路返回济南;中策是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下策是找个偏僻安静的地方继续办学,并劝吴千万不能去台湾,那是个下下策,将犯历史性错误。
吴克明听劝阻后,打消了去台湾的念头,但又没有勇气回济南,就来了个既不进也不退,把医学院学生带到福州,将文理学院学生带到杭州,想看看形势再说。
新中国成立后,吴克明被军管会责令将全体学生带回济南。1952年院系调整时,齐鲁大学被撤销,并入山东大学。
吴克明本人是一位化学家,是孔祥熙的女婿,也是知名学者,齐大学生夸他“冷眼看官场,热心办学堂”,老年教师说他“喜欢自讨苦吃”,没想到这句话真被言中了。
学校分散杭州、福州二地后,吴克明不辞辛苦,奔走二地,督促开学上课,督促学生专心学习,检查教学质量。他还邀请浙江大学的苏步青、陈建功等教授来齐大兼课。
1957年反右时,吴克明被错划成右派,后改正。“文革”中他又受冲击,于1977年9月去世。
03
交通大学校长王之卓忍辱负重把学校完整交给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的交通大学,被称为上海的“民主堡垒”。交大为何能成为“民主堡垒”?除地下党领导外,据说还有两个客观原因:一是有个好校长。二是新生入学考试分数要求很高,国民党下属的青年军和三青团团员很难通过考试混入交大。
交大校长难找也难当。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对王之卓这位交大毕业、处世低调、又是国民党党员的测绘专家,寄予了很大希望。
王之卓是著名航空摄影、测绘和遥感专家,为人正直,恪尽职守。他临危受命,既要对付物价飞涨学校面临关门、师生面临断炊的困境,又要对付国民党随时可能向爱国师生举起的屠刀。
1949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王之卓,要他和同济大学校长夏坚白、复旦大学校长章益、上海医学院院长朱恒璧等人一起去台湾,并已为他们准备好机票。他们决定抗命不从,除向各自学校地下党组织通报外,对教育部则拖延、敷衍,最后在学生的掩护下躲藏起来,一直坚持到上海解放。5月25日,当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上海解放时,王之卓满怀激情,积极配合,将一个完好的交大交给了人民。
这里顺便说一下同济大学校长夏坚白,他曾和王之卓一起在国外进修。二人的专业、学历、经历都惊人的相似,但个性有差异,夏个性内向,王个性外向。和王之卓一样,夏校长将同济大学完整地交给了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共同创建武汉测绘学院,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做出了贡献。
04
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护校有功
章益于1943至194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章益在国民党内属政学系派别,这个派系自称是一批学而优则仕的精英,在镇压民主、镇压学运上不像CC系(注:国民党中央俱乐部)那么嚣张露骨,但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是一样的。
对待学生运动,章益表面的态度是中立,有时甚至公开主张校内言论、思想自由,对于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表示不满,但在实际上,他放任校内的三青团破坏学运。所以,有一段时期,复旦的学生会被三青团把持。
不过,到了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和中国的前途已很明朗,章益明白自己不能再为国民党卖命和殉葬了。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教育部密谋策划将一批大学迁至台湾,复旦大学是第一批。章益得讯后,立即通过中间人向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一—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军代表的李正文通报。党组织要求他顶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拒绝南迁,保护学校,迎接解放,将一个完整的复旦大学交给人民。
最后,复旦大学除一名教务长前往台湾外,其余师生以及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都完好地保留下来。章益护校有功,新中国成立后留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后来担任外文和心理学教授。晚年他倡导成立中国心理学会,为我国心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5
文理大师顾毓琇的去留抉择和尴尬
顾毓琇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戏剧家,被学生、好友称作“文理大师”。抗战时期顾毓琇一直是中央大学校长,1947年被任命为国立政治大学校长。1949年,在去留抉择的关键时刻,这位文理大师自己的家庭上演了一幕颇有传奇色彩的戏剧。
但其实,是走还是留,顾毓琇大伤脑筋。蒋介石一再催促顾毓绣早离沪去台湾,甚至威胁要“制裁”;他的好友胡适和梅始琦,对他有知遇之恩,此时也都力劝顾离开大陆。顾敏绣自忖自己是无党派人士,也早已厌恶国民党腐朽的官场,但他已应母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准备去美国讲学,考虑再三,决意带领全家先坐船去台湾,然后去美国,这样各方面都不得罪。
只是他年仅15岁、在南洋模范中学读书的大女儿顾慰文,在临出发前,忽然在全家吃饭时提出要父亲和全家留下,为新政权服务。顾毓琇感到不妙,就吩咐将慰文关在三楼卧室内,不准外出。不想有一天顾慰文从窗口逃走,投奔了地下党。
顾毓琇见此情景,赶紧带领妻子王婉靖、长子顾慰连、次子顾慰庆,以及三子、四子和小女等坐船去了台湾。没想到他的长子和次子也都是南洋模范中学的地下党员。哥俩到台湾后,感到自己还是应该在大陆,为新中国出力。于是,二人说服父亲后又坐飞机回到上海。顾毓琇后来移民美国,而他的三个孩子在大陆,另外三个孩子在台湾。
留在大陆的三个孩子顾慰文、顾慰连和顾慰庆后来都参加了工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尤其是“文革”中,三兄妹因历史问题受到冲击。1973年8月,周恩来邀请顾毓琇夫妇回国观光、探亲,顾毓琇回国后与周总理长谈三个半小时,总理还特批顾慰文等三兄妹从外地来京,一家人得以团聚。
此后,顾毓琇更加关心祖国的发展,多次捐款给国内有关单位。改革开放后,顾毓琇前后八次访问大陆,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的亲切接见。
据《名人传记》 郭衍莹/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