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穷向毛委员传递“引兵井冈”的关键密信

作者:宋京波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2025-08-07 289

历史瞬间

宋任穷向毛委员传递“引兵井冈”的关键密信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图为会议旧址。(来源:共产党员网)

我的父亲宋任穷是湖南浏阳人,1909年出生,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5年逝世,享年96岁。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作出“引兵井冈”这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还与宋任穷受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委托传递密信有关。

宋任穷向毛委员传递“引兵井冈”的关键密信

开国上将宋任穷

接受秘密任务

南昌起义前,宋任穷所在的浏阳工农义勇队第四团奉命和平江县一个团一起赶往江西南昌,参加“南昌暴动”。但他们赶到南昌附近的德安县涂家埠车站时,已是8月1日了,南昌起义指挥部和省委地下党派人找到他们,告知城里提前举行了起义,现今部队已经退出南昌向南进发了,浏阳工农义勇队就不要再进城了,等待下一步命令。

宋任穷向毛委员传递“引兵井冈”的关键密信

《南昌起义》油画

接到指令后,平江的工农义勇队不愿留下,返回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按照指挥部的指令,暂时驻扎在江西省的修水县和铜鼓县。

当时的浏阳工农义勇队第四团有近1000人,700多条枪,下设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一个直属特务连。整编后为三团,团长是黄埔军校生苏先俊,党代表是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参谋长罗纳川,浏阳冲和区农协委员长宋任穷担任文书并兼任一大队二中队党代表。

1927年夏,在铜鼓驻扎的三团团党委派宋任穷和省委来的秘密交通员一起去南昌,向江西省委汇报和请示部队下一步如何行动。此时江西正处于白色恐怖阶段,和组织联系非常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二人终于联系上了组织。

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让宋任穷带一封信给秋收起义部队,毛委员在莲花县看到这封信后,明确由莲花经永新、宁冈进军井冈山,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之后燎原的星星之火。这一封关乎秋收起义军命运乃至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信件,送达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沉着机智送密信

接到去南昌寻找江西省委的命令后,宋任穷和交通员就出发了,到了南昌城外,住在一个地下交通点。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南昌城门口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戒备森严。

交通员不让宋任穷进城,因为他说的是湖南话,非常容易暴露,让他在城外等候。交通员独自进城查了三天,省委曾经所有的地下联络点都去到了,仍然找不到人。交通员便让宋任穷撤离南昌回铜鼓,宋任穷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要找到江西省委,领取秋收起义部队下一步行动路线的指示,现在连南昌城都没有进去,交给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不能就这样回去,一定要想法找到江西省委,完成组织交付的使命。

宋任穷说服了交通员,带着他进城找江西省委,并答应说如果再找不到关系,就出城回部队。进城前二人沟通好,两人保持50米至100米的距离,如果前面的交通员停住,宋任穷就不要再往前走。

进到南昌城里后,两人又去了一遍原来江西省委的一些隐秘的联络点,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二人来到南昌城内绳金塔附近的一片很大的棚户区。绳金塔是南昌城内一非常有名的唐代宝塔建筑,旁边有一河滩,路径狭窄,两边聚集着很多棚户商摊。交通员告诉宋任穷:“这个地方鱼龙混杂,各色人等出没,说不定能碰到要找的人,但这就要看运气了。城里所有该找的联络点都找了,都没有人,这里你自己再找一找,如果还是没有,就立即出城。”

这是18岁的宋任穷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到外省省会城市,人生地不熟。他在绳金塔附近的棚户巷子中走着,仔细观察来往行人。时间过去了很久,还是没什么发现,走在前面的交通员在远处暗示宋任穷不要找了。可宋任穷不甘心放弃,还想最后找一找,看有没有新线索。

宋任穷独自在繁乱的巷子里寻找,突然看见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人,从远处小巷走过来。他觉得这个人有点面熟,赶紧上前几步想辨认清楚,那人有所察觉,侧身往后扫了一眼,便快步拐到另一条小巷子里。就在这人回头的一瞬间,电光石火般,一个名字清晰地出现在宋任穷脑海里,他是共产党员刘士奇!宋任穷怎么会认识他呢?原来,宋任穷在做农民运动时,冲和区农协曾请时任共产党湖南省委委员的刘士奇到农协会讲课。

白色恐怖之下,宋任穷不敢贸然跑过去与对方相互确认身份。宋任穷在他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对方意识到后面有人跟着,加快了脚步,突然又是一拐,上了一个小竹楼的二层,撩开竹帘子就进去了。宋任穷赶紧跟着进去,可上到小竹楼二层却没见到人。

这时,内里一门帘掀开,出来一个店小二模样的人,问宋任穷是来喝茶还是来找人的。宋任穷从那人撩起门帘的一瞬间,看到帘子那边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个下楼的楼梯,那个着长衫的人一定是从那边的楼梯下去走掉了。

宋任穷猜出这里是一个地下党的联络点,这是他此行最后一个机会了。于是,他冒险直接说:“我就是来找刚才进来的那个人的。”貌似店小二的人问:“你是谁,为什么找他?你认识他吗?”宋任穷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浏阳工农义勇队派来和江西省委联系的,刚才那个人是刘士奇,曾经在浏阳农协讲过课,所以我认识他。我必须通过他找到江西省委,汇报浏阳团队的情况,领取省委的指示后立刻归队。”那人问了宋任穷现在住在哪里,说会把这些话转达,让他先回去等通知,明天会有消息。

在白色恐怖下,在还没有完全确认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没有接头暗号,这一举动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但当时的时间和情况都不容再迟疑,宋任穷只能冒险一搏。万幸的是,这次宋任穷在绳金塔的寻找和小竹楼的冒险成功了。

后来,宋任穷在驻地等到了省委的通知,成功与刘士奇和江西省委对接上,并由此联系上了参与了南昌起义的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将浏阳工农义勇队的人员实力详细部署情况汇报给了他,寻求江西省委的指示。汪泽楷用药水写了一封密信,让宋任穷带密信前往江西莲花厅(江西学子会试之地)一带,嘱咐他一定要把信亲手交到毛委员手上,因为毛委员会带领秋收起义部队由湖南前往江西攻打莲花县城。

历尽艰难见到毛委员

宋任穷怀揣密信出了南昌城,晓行夜宿出了南昌,一路跋涉,几次遭遇险情,但都机智逃脱了,于9月21日从江西高安到达上高。次日下午,在当地老百姓那里得知浏阳的工农革命军已离开铜鼓向莲花厅方向进发。9月25日,宋任穷赶到莲花县城。他在街上碰到了原浏阳工农义勇队的一些人,由他们带着去见了原中队长欧阳晖。来不及寒暄,宋任穷立即让欧阳晖带他来到师部。师部参谋听说宋任穷带来了江西省委的密信,立即带他到设在莲花宾兴馆的起义军前委所在地。

当时正是中午饭时,团部原要宋任穷吃了中饭后再去见毛委员,但宋任穷说一定要立刻把信送到毛委员手上。当时,毛委员正在宾兴馆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与其他人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路线。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俊主张按湖南省委意见,率部返回浏阳、长沙一带打中心城市;毛委员认为浏阳、长沙一带敌人军事力量强大,现在去打打不下来,不同意这个意见。余洒度、苏先俊以必须执行湖南省委的意见为由,说已经在江西打下了莲花县城,现在部队应该听从湖南省委的意见返回去打长沙。在要听从湖南省委意见的前提下,毛委员只得同意率部回湖南,但不是回浏阳长沙,而是到接近广东的湘南汝城一带,等待与南昌起义失散的部队会合。到中午时,前委会终于定下第二天秋收起义的部队由莲花出发开往湘南,等待接应南昌起义失败后由广东撤回的起义余部的行动计划。

就在此时,参谋进屋向正在开前委会的毛委员报告,江西省委派人来,要亲手送交给他一封密信。于是毛委员暂停会议,走出前委会议室,来到外面,走到了带来江西省委密信的宋任穷面前。宋任穷向毛委员报告:“我是宋任穷,江西省委有一封密信,说这封信关系到起义部队下一步的前途,很重要,让我一定要亲手交给毛委员。”毛委员亲切地问宋任穷:“你见到了江西省委的什么人?”宋任穷回答,见到了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还见到了刘士奇等人。毛委员说:“哦,汪泽楷我认识的。”

这是宋任穷第一次见到毛委员,他先向毛委员口述了汪泽楷代表省委的口信,大意是:告诉毛委员,在罗霄山脉中部宁冈一带和山上有一支武装,有共产党员掌握的百余人的队伍,有几十条枪,可到那里和他们会合,具体情况可看密信。转述完口信,宋任穷从伪装成浏阳烟花要账本的账本中抽出一张白纸,递到毛委员手上,说这是江西省委的密写信,放入清水浸湿后,就可以显示出字来。

毛委员叫参谋端来一盆清水,将白纸轻轻放入水中浸润,字迹显现出来。毛委员仔细看完信,沉思了一下,转身对宋任穷说:“你很好地完成了这次的任务,先回团部休息吧。”离开之时,宋任穷从身上拿出四十几块银元,交到毛委员手中,说:“这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给我此行的路费,现在任务完成了,我将这些钱全部交回组织。”

引兵井冈

毛委员回到会议室,继续之前中断的前委会。他向另外4个委员传达了江西省委的指示信,说队伍将要出发前往宁冈,表明自己同意江西省委指示的态度。对此,余洒度表示了疑问:“刚才你还说同意去湘南抢占湘粤大道,迎接南昌起义从广东返回的部队,怎么现在转眼就又说去宁冈了?湖南省委的意见不是让部队返回湖南吗,怎么说变就变?”毛委员耐心做大家的工作,说:党的八七会议明确规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哪个省行动,就要听哪个省委的指挥,这是中央会议的规定。江西省委是依据现在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作出的决策。我们现在在江西境内,就应该听取江西省委的指令。

9月26日,队伍离开莲花县城,向罗霄山脉的宁冈开进。9月29日,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1500人的起义部队不足千人,3天行军中开小差离队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一,于是,毛委员决定在三湾村进行改编。

宋任穷向毛委员传递“引兵井冈”的关键密信

《毛泽东率部向井冈山进军》(油画)

9月29至10月3日的三湾改编,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全团为团部和一、三两个营约800人;党支部改为设在连上;实行民主管理,在团营连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政治上官兵平等,经济上加强民主管理,参与部队经济和伙食管理。

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主义,这一新兴做法给士兵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他们对这段历史仍然记忆犹新。曾担任士兵委员会主席的宋任穷说:“我在营里担任士兵委员会主席,士兵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按选举名额,由连里选出一些委员来,3个连的委员组成营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没有设立什么机关,没有专职办公,只是遇事开会研究。士兵委员会是党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士兵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放在连里面,一个是政治民主,一个是经济民主,分伙食尾子,管理伙食,管理经济。那时来自旧军队的军官很多,打人骂人的军阀习气严重,士兵委员会就同他们那种旧习气作斗争。”自从实行了民主制度,士兵的利益得到了保障,革命热情被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对部队建设的责任感明显加强,部队中呈现出一种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

10月7日,毛委员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北麓的茅坪,与袁文才的部队会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0月27日,毛委员率领部队来到茨坪,与王佐的部队会合,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新纪元。

(作者系宋任穷之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2
1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