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期间疯狂挑选和训练间谍
导读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组织了庞大的谍报网,建立了大量谍报机构,培养并安插了众多间谍,专门搜集情报,刺探军情,为其军事、政治、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01
日军挑选和训练间谍的具体过程
侵华期间,日军成立专门的间谍训练所,培养了一批批日本籍日军间谍。这些间谍效忠天皇,精通业务,谨慎坚定。他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在华日人反战组织,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情报、恶意破坏日人反战组织,甚至暗害中共及其抗日武装领导人。《关于日兵特务的报告》详细记载了日籍间谍挑选和训练的过程。
日军一般会在下士官等级以下的新兵中挑选间谍培养对象。3个月新兵训练期内,长官就开始着手考查、筛选,通常着重考虑三种人:“一种是‘模范兵’,受法西斯教育较深,忠实可靠的;第二种是与日本军队关系深厚的商人子弟;第三种是品行不良,有前科的。”一般一个大队选拔一人。首先经分队(班)、小队(排)长审查,最后由中队长(连长)个别谈话动员。
有日军间谍曾回忆,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中队长突然找他谈话,带着从未见过的笑容,称呼他为某某君,客气地让他坐下并给他冲了杯咖啡。这让他受宠若惊,因为按日语习惯和日军传统,上级对下级一般不称“君”,也不会如此客气。寒暄几句后,中队长便问他是否愿意做间谍。他虽不愿,但考虑到国内家人的处境只能同意。还有个日军间谍,入伍前曾因偷盗进入“少年刑务所”服役,中队长以“恢复名誉”为条件逼迫他做间谍。
日军规定,任间谍者,其家庭会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完成任务后还会颁发勋章、慰劳金,退役后安排职业;如果在执行任务时被杀,军方会在报纸上极力宣传,并给予其家庭大量抚恤金;若投诚,其家族会遭受严厉处罚。不难看出,日军物色、培养间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胁迫性,大多日本士兵选择做间谍是被威逼利诱的。
具备间谍“资格”的士兵,被集中到旅团或师团司令部专门的训练所进行训练。北平有一个训练所叫“密书学校”,学员们不用真名只用编号,一般一期训练三个月,训练过程严格紧张,分精神训练、政治训练、技术训练三类科目。前两个星期进行精神训话和政治训练, 从第三个星期开始着重于特务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的第一课是打入八路军内部的方法,主要有“逃跑”、“掉队”、“轻伤”以及“共产主义者的自愿投诚”四种。
技能训练的第二课是情报获取方法训练。第一种方式是细致观察,通过观察细微之处来分析中共抗日武装情况;第二种方式是与中共干部交谈,以图获取对方谈话中不经意间透露的涉密信息。技能训练的最后一课是间谍之间的联络与通信,包括暗号的使用、联络人的接头方法、情报传递等。在两个多月的技能训练中,每天教一种方法,反复演练,直至熟练。
02
培养内部间谍和外部间谍
间谍是谍报战的灵魂和关键。为达到侵华目的,日军花大力气发掘、培养、配置和使用间谍,他们不但精心培养使用本国的间谍,也将触角伸向了中国人。
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日寇特务工作文件(宪兵实务教案)》等档案详尽记述了日军在中国寻找、培养和使用间谍的情况。日军认为,“谍者的发现,最为苦心焦虑”。他们对间谍的要求很高,在物色间谍时有着严格标准:一般应具备的条件是:“谨慎而严守秘密、机智而见识丰富、勇敢而不辞辛劳”;在选取间谍时,会重点考虑“有公然的职业者、常接近敌人或侦察目标者、在敌方有信用者、敌组织中的职员、有侦察上所必要之技能和常识者”。
按照中国籍间谍与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关系,日军将其分为“内部谍者”和“外部谍者”。内部谍者是指潜伏在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的间谍,外部谍者则是指虽置身于中共及其抗日武装之外,但与其有一定联系的间谍。
对日军来说,直接布置内部谍者或策反中共及其抗日武装内部人员成为其内部谍者最为理想,但极为困难。所以,日军通常先发现与培养外部谍者,然后再利用外部谍者逐渐发展内部谍者,以达到及时获取准确情报的目的。不难看出,日军对中共及其抗日武装情况的掌握比较细致、透彻,谍报工作计划极为周密、谨慎。
在日军看来,间谍的成败关系着对中共抗日武装作战的成败。因而,十分重视间谍的物色,要求所属各队根据其所管地区的情况,“拿热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实行有计划的“彻底的基础调查”。
对于中国籍间谍,日军并不在谍报技巧的培训上耗费过多精力,而是把重点放在间谍的设置和部署上。为了尽量减少暴露,一般情况下,日军会利用间谍原来的职业、地位做身份掩护,通过固定间谍、移动间谍、临时间谍、监督间谍和特种间谍等不同类型间谍的综合配置,获取准确情报。
日军使用间谍,除了利用他们直接获取情报外,还常常上演“伪装”的戏法。即,选择合适的人伪装成坚定的中共党员,伺机建立一个伪中共党组织,吸引真正的中共党员加入,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它的间谍网。
日军极其狡猾,其伪装工作深思熟虑。通过伪装,日军掌握了不少中共及其抗日武装的情报。档案中提到了一个典型案例,青州日本宪兵分遣队,成功诱导了一名中共党员,成为内部间谍。1940年8月,以此人为中心在山东益都城内建立起一个伪中共党组织,四处活动,召集了不少抗日分子。一个多月后,伪组织获得了中共益都县委书记的信任,使其误以为这个组织是真正的中共党组织,结果整个益都党组织都被暴露,损失严重。
03
中共抗日武装的反间工作
早在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就下发了《军队中侦察网的组织工作纲要草案》,指出,“侦察网主要是为着防止和消灭一切混入部队的一切敌探奸细的活动与破坏行为,并彻底了解这些分子与组织,供给锄奸保卫机关对这些分子与组织的破获,以求得我党的纯洁与部队之巩固”。
中共抗日武装的反间工作极为周密、细致,不仅从日本士兵的出身、教育水平、成长环境、日常表现、思想意识等方面仔细分析与辨别,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可疑人员高度警惕并严密监控,对于确定为间谍的日本士兵,尽量改造与争取。
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档案——1943年冀鲁豫军区《破获日寇间谍大木西山案之研究》,记录了一起日军间谍案。涉案人员为四个日本人,大木、西山、胜田和铃川。这四人自称从国民党部队跑来投奔军区某团,但他们的动机、职业背景以及来部后的种种表现都存在疑点,引起了该团侦察员的怀疑。保卫部随即对他们展开调查,逐渐理出了头绪。
宪兵身份决定他们由原部队逃出的可能性极小。日本宪兵队是日军中政治最坚定、意志最顽强的部队,队员大多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崇尚者,逃跑或投诚的可能性极小。第二,自述的逃跑经历漏洞百出。大木自称是由于喝醉酒后打了宪兵队司令无法再留下所以逃跑,然而,日本军队等级森严,宪兵队司令是一般士兵接触不到的;其次,宪兵队司令不可能轻易放过侮辱他的士兵。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取证,侦察人员发现,四人中,西山是一名职业间谍。西山原名川上富,22岁,曾于1939年2月在加拿大救出日军重要间谍吉田,次年获取了西班牙派日本经济使节团的重要记录。1943年1月23日,日本间朝野夫少佐和植木找到西山,安排他到中国执行此次间谍任务,主要调查中共抗日武装内部情况,破坏反战同盟、暗杀中共重要领导人等,结果被抓获。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最终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捍卫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周报》特推出《浴血山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辑,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从数十万字的浩瀚史料中,精心编辑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全貌,特别呈现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恢宏画卷。
据《炎黄春秋》 孙瑾/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