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寨村建起了腰鼓队

作者:何慧丽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833

陈寨村建起了腰鼓队

何慧丽

打腰鼓是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群体才能完成的运动。它集舞蹈、武术、戏剧动作为一体,把手、肩、腰、腿、脚等全身的动作配合起来,是身心并用的、融阳刚于细腻之中的艺术性运动。说起来没人能相信,在一个普通的豫东农村——兰考县陈寨村,有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打腰鼓,而且打出了高水平。这支队伍是怎么建起来的?这个经验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铺垫:从外发力量占主导到某几个关键的内在力量为主导

我把陈寨村作为“小康村”试点,其中一项内容是成立一个以妇女为主的文艺队。我能做的是借助一些外在力量,试图激活村里的关键性内在力量。

赵大娘来到了陈寨。我首次去陈寨村,带着大李西村文艺队的原团长——赵大娘。赵大娘63岁,当过毛泽东时代的村支书,为人公正,办事有方,在村里有威信。在她的号召和组织下,大李西村的中老年妇女文艺团在两年之内组建起来。赵大娘对村郭支书谈在村里成立一支文艺队的好处,如婆媳不和的好了,腿脚疼痛的不疼了,打麻将的也不打了,等等;还就地扭了一段秧歌,唱了一些妇女们日常自编的小曲,乐得郭支书直笑,并下定决心说要在村里成立一个演出队。

村两委干部达成共识。郭支书曾将要成立本村文艺队的事通过村广播向全村通知,希望愿意参加秧歌队的人来村部报名。但是效果很差,第一次广播没反应,第二次广播后也只来了两个村民。郭支书对我说,群众素质差,也只管实用,再说村委也一下子拿不出钱来买一些锣了鼓了的,恐怕这事很难办。我这才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这种自上而下的程序给人一个印象:搞文艺队是为了郭支书,是为了“小康村”试点的政绩。于是我决定给村组全体干部开会。郭支书将村两委的干部召集到一起,外加上一些农民。我将要建“小康村”的设想,首先成立文艺队的设想具体地跟大家通了通气,征求大家的看法。如果大家觉得是个好事,是村民们自己的事,就可以搞,否则无必要搞了。大家一致表示支持此事。激发起村两委的10余名干部以及其他村民们要成立一个文艺队的积极愿望,让大家知道这是自己的事,外来人只是帮忙,这个理很重要。

结识了村里的一个民办企业经理——刘变。刘变虽不是本村的首富,但是本村中办企业的人中思想最进步的一个,她用了10余年的时间创办了年创利税10万元以上的新源机械厂,当过县劳模和县人大代表。我第一次与村干部和村民开会时就认识了刘变,我后来每次去陈寨村,郭支书几乎都让刘变来陪着,因为郭支书想给我找个女的陪着方便,此外刘变也很热心村里公益事业。

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去大李西村观摩。去年12月初的某个下午,在我的安排下,刘变用厂里的车把一些干部和村民拉到了大李西村村部,赵大娘召集了30人,为陈寨村的干部们表演了扇子舞、秧歌舞、彩带舞,打腰鼓,还唱了一些歌曲,说了一些自编的快板等等。演完后,赵大娘和现在的团长白丽对陈寨的人说,文艺队好组织的很,先买几个基本的工具,如锣、鼓,待大家的玩兴起来了,再添置其它的。赵大娘还当场说:要不你们把我们这面鼓拿去好了。陈寨村的干部们既看到了表演,又听了赵大娘和白丽介绍的组建经验,做到了心中有数:人家村跟我们村差不多,人家能办,我们也能办。

北京的新乡村建设会议上的承诺。紧接着我带着陈寨的郭支书、刘变和大李西村的白丽去北京参加一个新乡村建设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各界关心乡村建设的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聚在一起交流对于农村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建设经验。郭支书是作为村支书去的,刘变是作为乡村经济能人去的,白丽是作为文化能人去的。他们在会上都发了言,也深受全国各地丰富经验的启发。待会议开完了后,郭刘二人向我承诺:我们这下子回去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把文艺队组建好。刘变对郭支书说:你管住村里的大事,我来具体地张罗文艺队的小事,我一定完成任务,不但干,还要干好,干的有名。

北京回来,组建文艺队的工作有了实质的进展。首先要筹资。12月18日,郭支书和刘变去乡里汇报此行北京的收获,并给乡里说村里要组建文艺队的事,乡赵书记听了很高兴,并表示支持500元。郭支书在12月25日发动村干部自愿捐钱,当时每个村干部都拿出来50元,一共750元。刘变自己也捐了500元。郭支书和刘变用这些钱买了1个大鼓、1面锣、20个腰鼓、20套衣服、40把扇子,22米的彩带等用品。其次是人员报名。刘变先找到村里的退休教师张老师,她年轻时会扭秧歌,较热心此事,她爱人也曾是一个教师,会打大鼓。刘变希望张老师和她爱人作为村文艺队的骨干力量。刘变和张老师挨家挨户去动员。面对大多妇女们很忙、有小孩上学得按时做饭、担心老公不大愿意、怕学不会的实际情况,她们非常耐心地做开导说服工作。这下有40多人报名,其中,最小的21岁,大的有70多。大多数是女的,也有男的。

陈寨村文艺队初步得到组建。最初组建的只是秧歌队。刘变做为召集者,张老师做为技术指导,张老师的爱人负责打大鼓。他们请了白丽和赵大娘等大李西村的四个老师,教基本动作教了一天。当时,村民觉得新鲜,也有看着玩的,来村部的人很多,很热闹。40余人连续学了三个下午的时间,技术还不得要领的时候,2004年1月2日,县妇联去刘变的新源机械厂检查,刘变为了营造热闹的欢迎气氛,就让大家去厂门口扭秧歌。大家在大路边扭着,有一中原油田退休老工程师衡老师,他对组建文艺队最有经验,刚好路过,就站在旁边观看,认出了热心于为这支队伍跑前跑后的陈寨村村民高大爷。衡老师对高大爷说:这是谁教的秧歌队?技术上跟本就不着边还敢拉出来表演?高大爷说:那你来教我们,我们也没有工资付给你。衡老师当即就说:好,明天就开始。

赵大娘、白丽、大李西村文艺队、北京会议、衡老师,我,等等,是外发因素,郭支书、刘变、村干部、张老师等人是村内在因素。组建文艺队的事,最先由外发力量为主导,到郭支书、刘变等内在因素为主导,他们主动地外引内联,这一关键性转变,很重要。

过程:老师与学员心与身的投入

巧遇衡老师是陈寨村腰鼓队成立的直接关键环节。

衡老师今年63岁。在小学三年级时,他学会了一套标准的打腰鼓动作,年轻时腰鼓就打得很好。当工人时支援三线建设,任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长。1991年,在中原油田工作,曾当过蓝球队教练和腰鼓队教练,负责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1994年底退休后,在退休办搞了20多个文艺队,还搞了一个200多人的社火队。他说自己没有存款,但是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儿女都已参加工作能够自食其力,自己没有什么负担;现在,作为老人,该有的都已有了,所想做的就是为了自己玩,为了大家玩。他说:平时总爱在附近的村子里转,发现村民们太不会玩了,玩不出名堂来。村子里总有一些人空闲时间多的,人,不干正经事,就干歪门斜道的事。现在陈寨村的村民有玩的热情,技术上的事好说。

当我1月4日下午从北京回到兰考时,刘变已在县政府大院里等我,让我下午两点半去看学员们敲腰鼓的场景。一到村部,就见有很多老人围坐在村部的院子里看训练;个子高大、精神矍铄的衡老师有招有式地教,学员们非常努力地练。刘变告诉我,现在,报名要参加腰鼓队的村民很多,但是腰鼓有限;到了晚上,大鼓一敲,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来村部玩,连外村的也来,人数多达100—200人,大家踩着鼓点随便扭,玩的很开心。我很高兴,因为毕竟我希望大家都来搞集体活动,哪怕是玩的活动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我第二次去看大家,把兰考一高的音乐教师请去,带着电子琴,教大家唱一些歌颂劳动、团结的歌,如《幸福在哪里》、《团结就是力量》。第三次去见他们时,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21个花样,每一个花样里有好几个动作,如致敬,再见,开场,秧歌,打虎,燕飞,金鸡,等等。其动作大方,有节奏感,有整体的美感。这个腰鼓队,从2004年1月初开始一直到现在,中间由于过年培训停了18个下午,两月时间内学员们所表现出来的刻苦、团结、组织性、自信、奉献简直令我难以置信。这样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

从衡老师的角度看,关键是以心交心。衡老师说:和大家在一起,我不讲究。我到村里去,对村民说,我就是个农村人,从小在农村生长大,不过比大家幸运,成为一个城里人,人和人是一样的。我不要任何报酬,自带茶水,不让村委招待,自己备烟抽。如果大家想回报我,只要玩得痛快,只要将来在哪儿碰到我时还认得我,还觉得我曾对他们有用过,就够了。我注意教学方法。我在我们职工大院教过200多人,有教人的经验。我很守时。每天下午2点30开始,4点半结束,不管天气好坏,我都是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我善于和人打成一片,和他们开玩笑,大家就会觉得都是自己人,就不拘束了。打腰鼓动作复杂,你那个弟妹,手的姿势不对,不好意思让我动手纠正,我就把大方的人的手拉着到跟前让她看。现在好了,慢慢跟她熟悉了,听你了。现在我的眼睛一瞪谁,谁就知道错了,谁的胳膊也都随便由我扭。每一个花样我先表演两次,张老师等人认可了,觉得大家可以学会才学的。我抓典型。万事都有头,抓住头一切都好办了。腰鼓队的头实际是刘金梅和张桂花。刘金梅当过老师,原来敲过,大家听她的,她有号召力,我要是不在,她管技术指导。张桂花上学时学过一点,掌握动作比大家快,大家也看她的。还有几个铁哥们,如桂花与凡平,她们没敲腰鼓时是打牌的朋友,要敲腰鼓了就一块来了。我的口袋里经常装有糖果,敲腰鼓的人中有小孩太小走不开的,训练时只要给小孩一颗糖果,那孩子就乖乖地听话走到一边去。

从学员方面看,敲腰鼓有无穷的动力。首先,衡老师为人干事的作风深深感化了大家。无论是技术指导的经验,还是对村民们的热爱,她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一个外来人,对待她们就象对待亲人、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真诚。大家不好意思不学好,不好意思迟到早退。其次,这套敲腰鼓的动作花样和鼓点确实好。一开始觉得太难,后来发现越学越有学头,既学到了一门好看的玩的技术,又全身上下得到了锻炼,还感到心情舒畅,使时间过得有意义。再说,引发了人的上进心。一个村里的人,大家一起学一个东西,人都有面子,如果学不好了怕家里人、村里人会说自己笨,于是就比着干,争先恐后。

在学习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陈爱琴,家里养着无数的鸡,猪、鸽子、鹅、鸭,还有3只狗,小孩还要上学,爱人在炼油厂上班,还种着8亩地,农忙时每天打药十几桶。但是,一天不缺;不但自己一天不缺,还动员爱人业余来学敲大鼓,现在已经学会了。鲁巧玲,由于家里忙,小孩太小,不是每次都到,怕学不会,在家里自己练。做饭时,把饭锅搭上后,利用到饭熟之前的一点时间,拿双筷子敲一个用桐木做的小凳,边想边敲,两个月下来,那凳子上全是敲下的小坑坑。袁美珠在梦里敲鼓,手和脚在床上乱动,把爱人吓醒了。大家吃完晚饭,大都集中在刘金梅或栗凡平的家练,有时练到10点。整个学习过程中退队的只有两个,都是因为年纪大,年轻的不仅没退,而且是小姑子动员嫂子、邻居动员邻居参加,要来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又买十个腰鼓,又从头教。

学员们的状态感染了家人,家人也觉得这是为家增光、对家庭有益的事,都非常支持。崔美玲来得晚。她家住在村边,离村部远,最开始因为不知道没参加,怕赶不上趟,她爱人骑魔托车带着她天天送,天天接。有两天因为村里开会研究事,大家集中到刘金梅院里练,刘的爱人非常支持,专门给训练行方便,等着学员学完了、解散了才回去。衡老师说:对此我很感动。我每次从中原油田的职工大院出来,凡是陈寨村的人,小孩见了我喊爷爷;其他人都亲切地喊我老师。为什么我越干越有劲,因为大家都这么好。

培训期间,腰鼓队进行过无数次的实战表演,这使大家在提高技艺之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腰鼓队从一开始就是现学现卖。在衡老师教的第三天,大家共学了6个花样,就受邀为距本村4里远的王庄的村里总结大会进行表演。他们一大早在村部集合,先练习几遍,就步行到王庄去。正月初一、十五在村里集体表演。正月十六在焦裕禄陵园里义务表演,当时观众多达400人。正月十七乡里开全乡表彰会被请去表演。正月十九为在县大礼堂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进行表演。郭支书为他们制作一面写着“城关乡陈寨村文艺队”的旗子,认为他们去乡里、县里演出是为村增光的事。现在名气大了,周围有什么大事都会请他们去助兴。2月26日,香港某机构投资建一小学,要举行典基仪式。刘变在25日晚才电话通知队员,一大早队员们几乎都来了。金方的小孩才3岁,没人带,就带着去。大家租了几两小出租车,一个车里挤坐了8—9人,把旗子伸在车外,手也冻在外面。在表演中,队员们的好胜心、自信心大大增强,凝聚力也增强,感到了敲腰鼓对己对人的意义。现在队伍达到40余人,平时随时拉出个20来人的队伍不成问题。

没有衡老师与学员们全身心的投入,就没有腰鼓队的现在。

组建腰鼓队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腰鼓队的成立使我认识到它的一些功能。打腰鼓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小袁,以前平时除了打牌就是睡觉,现在是没事了就想敲鼓,以前的颈椎病,一打起来就全忘了,也不疼了。刘金梅,以前在敲“摆四方”的动作时,转90度就晕,现在转360度也不误。孟庆娥等6人天天晚上吃过饭在家门口练,感到这是一种锻炼,敲起来可以减肥。另外,改变了一些没意义的生活方式。由于腰鼓队的训练,拆散了5到6桌天天打麻将的人,让一些平时所谓的闲人有了有益的事做,充分发挥了某些聪明才智。重要的是,腰鼓敲起来,敲的人、看的人都感到精神愉悦。现在陈寨的腰鼓队对周围影响很大,谁家有事就请;想热闹,就请。在玩的过程中,看的高兴,敲的人见别人高兴,自己敲得就更自信、更认真。这是一种精神依托。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高兴地渡过人生时间更有意义的事了。而且,我越来越感到:人只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奉献也愿意。

腰鼓队的成立使我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农村的问题难道只是个增收的问题?农民到底有哪些真实的需要,而哪些又是虚假的需要?农民的身上到底还有哪些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谁说他们没有合作意识?谁说他们在不能赢利的领域根本就合作不起来?在农民合作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起到关键性制约力量(钱、人、事)?这些关键性力量谁来培育或寻找,到底如何培育或寻找?

组建腰鼓队故事,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阶段:从外发力量占主导到某几个关键的内在力量为主导的铺垫阶段,老师与学员心与身的投入的具体培训和实践阶段。表象上一盘散沙的农民要组织起来,要体现自己的存在,要活出一种精神,小到组建文艺队,大到成立经济联合体,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何慧丽
何慧丽
三农问题研究者、新农村建设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