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忘记农民对新中国工业化的贡献
本文先说说农民对公有经济的贡献。
弄清楚新中国以来的公有资产的价值,是谁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对于公有资产的收益和分配,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我以为,公有资产的价值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由农业和农民创造的价值转移来的;二是有工人流汗出力创造出来的;三是由党和政府的稳定发展格局带来的。
农民为工业化和城市提供了大量平价的农产品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一五计划”,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就需要大量农产品。从1953年开始,国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一开始是统一收购粮食,逐步扩大到油料、棉花、布匹等,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低价全部由政府收购。
为了实现更多的农产品征购,支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减少与分散农户打交道的工作量。国家从1953年开始,启动了农业合作化进程,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最终建立了将人、财、物全部统一到一起的大型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实现计划管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准外出,不准经营商业或工业(仅仅1965年之后,允许办一些为农业服务、解决剩余农村劳动力的社队企业)。
为啥要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我的理解,人民公社就是服务于工业化的。通过人民公社,把土地集中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既全心全意,又专心专意地搞好农业生产,农民除了温饱以外,把全部农产品都要上缴给国家来发展工业和保障城市供应的。
因此,新中国以来的国有资产,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民的贡献!是农民为共和国的工业化提供了第一桶金,为共和国的国有经济攒了家底,为工业化起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是翻身农民不忘共产党,是农民勒紧裤腰带,是农民出力流汗,把大量农产品以低价甚至是义务的方式,上缴给国家,国家再用从农村征收来的农产品,通过票证的供给制,支持城市里的工人、知识分子生活。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工农业产品之间长期的剪刀差,也是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血。
农民大量出义工,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出大力
受战争破坏,财力空虚和政府无能,道路、桥梁、水利等多年失修。新中国以来,每到冬春的农闲时节,党和政府就组织农民出义工,恢复和兴建基础设施。在党的领导开山劈石兴修水利,如河南的红旗渠、淮河流域的开挖水库与加固河道等。正是由于农民的义务劳动,才为后来的工农业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
60、70年代淮河加固
河南安阳的红旗渠
农民还参与修铁路、公路。我父亲讲,在60年代,他们都要自带干粮,全村的青壮劳动力都要去附近10里左右的铁路工地上参加修路。不少妇女因为孩子小,哪怕带着三两岁的孩子,都要去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
农民还创办社队企业,为集体经济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才
为发展农业和改善农民生活,服务,从1958年起,已经开始公社工业化。6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公社的稳定,农民开始兴办社队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五金工业开始在农村处处开花。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1年全国新建了社队企业5.3万多个,年产值39.1亿元;1972年全国社队企业为5.6万多个,年产值46.0亿元;到了1976年,全国社队企业为10.6万200个,年总产值为123.9亿元。
农民兴办的社队企业,是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最重要的集体资产,更是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路径,为农村集体经济积累了资金、技术和人才。
农村接纳了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为稳定城市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由于城市里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经济发展的有限,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据不完全统计,60年代后期插队的知青达2000万人之多。
农村和农民接受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待业青年,为其提供土地、种子和技术。这在客观上帮助城市缓解了就业压力,也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农民是伟大的和吃苦耐劳的。他们为了新中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发展,奉献了很多的汗水,靠农民的辛勤劳作,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才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起步、发展。而在其中所积累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农民节衣缩食贡献出来的,有良知的人应该看到,对农民好,这是大仁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