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共同富裕”的产生背景
作者:
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759
昨天应邀看了一个尚在制作的电视节目,内容讲“共同富裕”。制作该节目的缘由是,前不久重庆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使得“共同富裕”这个话题近年来首次鲜明地出现在公共视线中,因此也引起了广泛了讨论。邀请我观看节目的电视制作机构,就此话题做了几集片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固定栏目,他们想听听我的意见。
此处不提电视行业的专业问题,说一个观念问题。该电视节目制作比较宏大,大演播室,一个节目5个国内著名的学者做嘉宾,加上一位学者型主持人,每集片长50分钟。按说能充分讨论很多问题。但是,看完节目我发现,有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没有讨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多余,当然是在当下贫富差距悬殊的背景下提出的。的确,这是一个中国的时代背景。但是,在节目中,很多专家都指出,国外就比较重视“共同富裕”之类。这也不全是瞎说,“共同富裕”的确不是今天的新概念,而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所以,我的问题实际上是指: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从何时提出的?
专家们提到“共同富裕”的概念,大都会提到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就包含了“共同富裕”,或者说,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制度设计,就是为了保障“共同富裕”,这应该没有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物,那么,在他之前,有没有“共同富裕”的概念?我们可以追溯马克思之前的“空想共产主义”。整体而言,“空想共产主义”大都产生于18世纪。那么,还有再早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考虑另一个问题:在等级制度下,有没有“共同富裕”的概念?或者说,等级制度会不会产生“共同富裕”的概念和广泛的社会制度?这个答案很明显——不会。比方说奴隶制度下,奴隶主绝不可能产生与奴隶“共同富裕”的概念。尽管可能有个别奴隶主良心发现,对奴隶照顾比较好一点,那也是高高在上的恩赐,而非“共同富裕”。美国建国之初,虽然《独立宣言》讲了很多“人人平等”的话,但是,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等开国元勋依然是奴隶主,依然没有同他们的奴隶一起追求“共同富裕”。换句话说,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并没有允许奴隶同他们一起“共同富裕”。所以,这涉及到“共同富裕”观念的一个根本点:人人平等。
只有在破除了等级制度后,在“人人平等”的观念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共同富裕”的观念。所以,就欧洲或西方社会来说,“共同富裕”的概念只在启蒙运动时期产生,在启蒙运动之前,长期实行等级制度的欧洲,不会产生“共同富裕”的观念。即便那时宗教有所谓“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也只是一个极有限的“人人平等”,尤其不包括财富的平等,否则,欧洲宗教不可能与等级制度伴生一千多年。那么,人类历史上还有比欧洲启蒙运动更早提出“共同富裕”的吗?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提出“大同社会”。即便今天的人们把“大同社会”当成一种空想,它也显示了中国人空想“共同富裕”的悠久历史。因此,“共同富裕”的概念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之所以它在中国不是空想,是因为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等级制度向平民社会的过渡。且不说“大同社会”包含的政权共享的概念,仅从财富上说,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已抛开了财富的差异;孔子回答冉有说“富之……教之”,也是“共同富裕”的体现。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把共同富裕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此外,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晏子明确提出“均贫富”,管仲也有较强的“均贫富”思想,商鞅更是在法律实践中推行“均贫富”的政策。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起义打出“均贫富”的旗号,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现实:随着等级制度的消失,财富的平均分配成为社会要求。
我们现在可以说“均贫富”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共同富裕”,但是,它的确是“共同富裕”的一部分,也是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实践。中国在商鞅变法消除等级制度后的2000多年历史上,财富的分散与集中,一直交替出现。土地高度兼并导致的社会动荡,与相应随之出现的“均贫富”变革,是中国历史阶段性的特征。而造成这个特征背后的动力,就是“共同富裕”。我们可以说,一个朝代相对长期稳定的时候,大致都是“共同富裕”实现得较好的时候;而在朝代崩溃时,一般都是“共同富裕”难以维持的时候。之所以发生社会变革,就是为了实现新的“共同富裕”。
解读中国历史应该抛弃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把秦始皇之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都看成封建社会,是西方观念对中国历史的严重误读。秦始皇之后的中国,本质上就是农业经济下的平民社会。其间,等级制度有不同程度的回潮,例如元朝、清朝。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稳定性、文化的延续性,其核心就是“共同富裕”。欧洲只是在启蒙运动以后才消除了等级制度,才开始尝试“共同富裕”,但因为缺乏中国2000多年的实践,西方在实践这一理想时,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同中国历史相比,共产主义运动类似于付诸实践的黄巾军起义,它不能成为常态,只能成为阶段性变革的动力。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中国,因为中国最早废除等级制度、进入平民社会,因而,“共同富裕”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欧洲“共同富裕”观念的产生要稚嫩得多,在制度实践上也远不如中国。就典型意义来说,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制度实践中早已清晰地意识到,“共同富裕”绝不是“均贫富”的平均主义,而应该是适度的财富分配,其目的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在竞争与互助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中国历史周期性的变革,大都是因为这种“共同富裕”的平衡被打破造成的。虽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总结这一教训,避免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共同富裕”的确是中国长期的制度实践,因此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由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不同,中国古代“共同富裕”与现代“共同富裕”也不同。下次再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