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者:尹俊芳 来源:《求实》 2013-07-06 1836

  文化冲突是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遇到的一个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解决的一种文化矛盾。文化冲突是相对于文化和谐而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现阶段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且也威胁着我国文化安全、国家政权的稳固以及祖国完全统一的实现。我们要在文化冲突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融合,兼容并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一、文化冲突的表现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竞争、交流、摩擦乃至对立和斗争。它既包括同质文化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一元与多样化的冲突,也包括异质文化之间本土与外来、西方和非西方、吸收和排斥、“拿来”与“舍弃”之间的冲突。既可以表现为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文化样态的矛盾和斗争。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结果或者是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同化、或者两种文化保持相对的平衡、或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本文所研究的文化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转型时期中国国内的文化冲突和中西方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类型。具体来说,按照文化冲突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划分为横向文化冲突和纵向文化冲突。横向文化冲突指同一时代两个不同地区、民族、国家文化模式的对抗和交锋;纵向文化冲突指不同时代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抗和交锋。按照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内源性文化冲突和外源性文化冲突。内源性文化冲突是指在没有外来异质文化介入和影响的条件下,由于文化自身差异或文化内在的自在性和创新性之间矛盾导致的冲突。外源性文化冲突是指外来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矛盾和斗争。按照文化冲突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内部冲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生文化之间的冲突。外部冲突指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包括了价值观冲突、道德观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此外,还可以划分为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显性冲突和隐形冲突、简单冲突和复杂冲突等。笔者认为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是指表达国家意志和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它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的特点,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有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意识形态,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接受。正如阿尔都塞所说:“意识形态并不是供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他们都得接受。谁不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同,谁就不可能进入社会,所以意识形态是通过强制的、无意识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1](P357)主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易出现观念僵化、传播手段单一化,内容虚化、实效性差等弊端。现阶段我国的主流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运用高科技来生产和传播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时代性、商业性、易接受性和大众性的特征。精英文化是指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文知识分子及精英们所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精英主导的精英文化,具有高雅性、超越性和小众性等特征。这三种文化对立统一,主流文化偏重教化,精英文化偏重审美,大众文化偏重娱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优势互补,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标志和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历史长河和灿烂文明中形成的思想、道德、制度、艺术、风俗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现代文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和过渡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各有利弊。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时代,二者冲突主要表现在:因循守旧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冲突、集权制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冲突、人治和法制的冲突、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冲突、儒家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突、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突、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合作与竞争的冲突等,二者冲突的本质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碰撞和交锋。特别是新兴网络文化的出现严重冲击和威胁着原有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我们要辩证看待二者冲突。这些冲突既有利于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和吸收,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阻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3.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冲突。绝对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包括器物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指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以意识、观念、理论、心理、艺术、宗教等形态存在的文化,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并实现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转换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证,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促进了精神文化发展,人民的精神生活大大丰富。但是在看到二者同时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二者也出现了矛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物化意识显著增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精神颓废、极端自私、违法犯罪等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冲击着精神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逐步迷失甚至抛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手硬一手软,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在我国主要指中华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和宗教冲突等。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竞争中,由于各国文化力有强弱、文化交流中地位有主动和被动,文化传播技术上有先进和落后,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既有的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凭借知识网络、现代通讯和大众传媒及其它舆论工具推行文化霸权,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文化产品、“普世价值”和生活方式,强调西方主流文化的一元性和文化的全球化,否定和贬低文化的多样性,并试图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正如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所说:“播下思想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结成和平演变的花。”这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总之,不论是民族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坚决反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反对文化中心论和文化全球化。

 

  二、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文化冲突是伴随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利益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

 

  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所决定的,是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文化冲突带有明显的经济政治色彩,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冲突,包括国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P741)显然文化冲突最终是由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向不发达国家宣传及推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背后,是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体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和维护国家的核心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二)文化霸权主义扩张是文化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的国际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凭借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军事、政治和科技上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网络平台试图向发展中国家甚至全世界输出其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及其价值观念,推行其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试图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这势必引起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文化的警惕、抵制以及对本国文化的保护。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所说:“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3](P254-255)这里的大众文化也就是通俗文化,包括了以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为标志的快餐文化、以好莱坞、CBS为代表的影视文化和以摇滚、乡村歌曲和爵士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等,它们悄无声息地被美国传遍了全世界。美国学者弗兰克·A·宁柯维奇在《文化外交》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4]可见,正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导致其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在全球的扩张,造成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扩张与抵制、竞争与保护、碰撞与交流。

 

  (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冲突产生的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导致生产、科技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商品化和全球化,文化冲突不可避免。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5](P276)显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科技的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化,同时带来的还有文化的趋同化和全球化。这种强势西方文化冲击着民族国家的弱势文化,威胁着国家的文化主权和国家安全。就中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形式、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多样化等。这些多样化导致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多样和多变,使得我国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和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和落后文化、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有益与腐朽没落文化、正确和错误思想同时并存相互交织,使得人们原有的信仰、理想和目标、价值观和道德观日趋淡化、世俗化和功利化,从而文化内部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

 

  (四)不同的宗教信仰是文化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

 

  文化冲突一般是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相互交织的。宗教冲突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因有其特殊的神灵、仪式、价值观和崇拜至上使得它与其它文化有巨大差异。建立在不同宗教文化基础上的民族国家为维护其宗教的权威性、唯一性和神圣性必然导致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亨廷顿所说的八种文明冲突主要是宗教冲突。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开始抬头,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战争不计其数。不论是巴以冲突、印巴之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车臣问题、叙利亚问题、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利比亚问题等都和宗教冲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9.11事件就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导致的最严重的恐怖主义事件。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冲突绝大多数由宗教冲突引起。

 

  (五)高科技手段的完善是文化冲突的外在驱动力。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它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传媒和知识网络,文化的生产、传播主体多元化,文化传播渠道和手段多样化,文化样态多样化。这使得人们交流和国家联系日益紧密、方便和快捷,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但日益完善的高科技手段使得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日益增强,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未曾改变,但策略和方法不断改变,冲击着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网络通讯和现代传媒是文化冲突的催化剂和主要工具。另外高科技手段的完善使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全世界日益流行,使得人成了只为商品和金钱而生活的单向度的人、异化的人,从而消解、遮蔽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挑战,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可以说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为文化的传播甚至是冲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媒介手段。

 

  三、辩证历史地看待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

 

  文化冲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来已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冲击和挑战远大于机遇。

 

  (一)正效应。

 

  第一,文化冲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动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的类同性和差异性同时存在。正如欧文·拉兹格所说:“统一性完全不同于一致性,它不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而是基于使这些差别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6](P230)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文化,而是以文化差异性为前提和基础。要辩证历史地看待文化冲突,它的实质是文化竞争与合作过程,未必是坏事。在文化碰撞和竞争当中,不同的文化才会进入和拓宽人们的视野,才能在比较中取长补短,思想解放,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可能改变文化的结构,改善文化的形态和内容,发展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才能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世界和谐。

 

  第二,文化冲突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要环节。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载体,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既继承中华民族的和谐传统,又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吻合的一项巨大的思想文化系统工程,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社会风尚、行为规范、文化产品和制度体制等多种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就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突,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的冲突等,既传承传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借鉴西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实现各种文化的沟通、融合与和谐。文化冲突也是各民族文化联系、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是各民族对其文化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也是对其它民族文化扬弃的过程。正是在文化冲突中才能认识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才能相互借鉴和学习,定正确的文化战略,建设和谐文化。

 

  第三,文化冲突是和谐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方式。从社会发展进程看,文化冲突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不会自动消失的,是任何国家转型发展不可避免遇到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化的对抗和竞争,也要看到它们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历史证明,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文化概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和谐文化的存在是以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前提和基础,就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谐文化的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文化的整合程度,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等。建设和谐文化,就要不断正视各种文化矛盾,化解文化冲突,从而实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包容差异,消融冲突,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做到和而不同。

 

  (二)负效应。

 

  第一,文化冲突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冲击和挑战。所谓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其所属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定,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忠诚心和奉献精神。它是民族国家成员通过自我想象和集体历史记忆而实现的。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基于血统、土地和语言三个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认同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问题,是个人和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包括四书五经、忠厚仁义礼智信孝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四大发明、民风民俗、国家本位和家庭本位思想等在内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冲突特别是西式文化严重冲击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冲击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观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面临巨大挑战,出现了信仰的动摇、怀疑甚至缺失、精神信念的淡化、道德的滑坡甚至扭曲、内心冲突剧烈、精神家园的迷失,一些人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沉溺于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出现了冷漠、困惑、彷徨、盲目和浮躁的心态。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所说:“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的问题。”[7](P129)这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感的逐步消解和丧失,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第二,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制度和行为发生着持久而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信仰、理想、信念、追求等形态。它是国家文化传统的核心,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多维度的特点。在个人价值上,市场经济利益至上、优胜劣汰打破了原有的公平观念、奉献和合作精神,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索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日益盛行。在普世价值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用其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民主、法治、人权等西方价值的全球化和普世化,从而实现“全球普世价值的西方化”,并借这些价值观念来干涉他国内政,推行“新干涉主义”,试图通过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价值渗透冲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观,从而在全球树立西方的价值判断、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实现文化霸权和全球称霸。在主流价值上,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打破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一部分人扭曲甚至是丧失了价值选择的方向感和基本价值的判断力,出现了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使得政治信仰多元化、庸俗化、虚伪化、功利化甚至是反动化。在理想信念上,一部分人随波逐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甚至缺失,一部分人公开嘲笑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伦理问题上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不分,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被弱化或消解,严重影响着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文化冲突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冲击和挑战。道德观是人们一定时期对自身、对他人和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人们对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立在儒家传统道德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打破了传统的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出现了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和精神危机。市场经济使得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和效率至上的观念大大增强,个人本位严重冲击着集体本位思想,个人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大为泛滥,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弄虚作假、贪污腐败时有发生,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和公德心的不道德现象日益普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道德情感的麻木与缺失、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或虚无化、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失范以及诚信缺失等。“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一部分人道德的沦丧、良心的泯灭和社会的冷漠,是中国转型期道德危机的最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同时网络文化也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巨大的威胁。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西方国家作为网络文化主导者,凭借网络平台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再加上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色情反动信息泛滥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长期渗透必然使社会成员堕入道德和价值的相对主义,冲击着青少年的个人伦理观念和道德是非水准,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和违法犯罪。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中指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在重新定义着几乎整个世界青年一代的社会道德观念、文化价值标准、性行为方式、个人品味和个人对物质的期望”。

 

  此外,文化冲突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很大的的冲击和挑战。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大肆宣扬西方主流文化、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同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吃的是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喝的是美国的可口可乐,说的是美式英语,看的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听的是美国的流行音乐,玩的是美国游戏,穿的是美国牛仔,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的多元与融合。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切实维护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J].理论动态,199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拉兹格.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