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毛泽东与毛泽东文化

作者:班兵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11-03 943

  毛泽东把国学思想、理论与马列主义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伟大现实,任何人无可厚非。无可就内外两种因素厚此薄彼。尤其对毛泽东思想的创始人——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在他逝世37年后——中国今天的强大而有半点置疑和诋毁。

  文化毛泽东与毛泽东文化

  2013年,是中国、乃是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也是他老人家逝世37周年。

  在新形势下,笔者谨以此文纪念他。并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文化毛泽东与毛泽东文化”。

  一,文化毛泽东

  文化毛泽东

  毛泽东文化。

  这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它的中心词互换为定语,内容有别。前者重在讲人,后者重在讲文化。

  文化毛泽东——即国学文化孕育了毛泽东;

  毛泽东文化——即毛泽东成就和发展了不朽的国学文化。

  什么是国学和国学文化呢?

  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对中国学术的运用就是国学文化。

  国学之名,起源于20世纪民国初年。是粱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的“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

  胡适说,“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 。

  在毛泽东眼里,所谓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知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中包含的学问。

  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别是:

  经部-------为六经、文字训诂学;如《周易》、《说文解字注》等。

  史部------为史志、地理志;如《史通》、《二十四史》、《明鉴》等。

  子部------为诸子各家及兵、医、农、历算、技艺、小说,儒、法、道典籍;如《荀子》、《孙子兵法》、《老子》等。

  集部------为诗、文。如《楚辞》、《乐府诗集》等。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的影响,来看国学孕育了毛泽东

  1、舅父的影响

  毛泽东入学前在外婆家(湘乡唐家坨)度过。外家10多个舅父,古文功底很好,儒学文化氛围极浓。其中八舅父文玉钦,读过几年儒家经典,颇有文才,便在家开设蒙馆,教文家子侄们读书。

  毛泽东跟随舅父,十分被疼爱。于是,在舅父的教导下,几岁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还居然能写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舅父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后来8岁回到家韶山,入读南岸私塾,第二年竟然会对对子。

  有一次,塾师邹春培先生要外出,给学生布置背书,他却在老师外出后帯头和同学们去池塘游泳。待老师回来,塾馆空无一人。邹先生赶到池塘边,见学生们正戏水游玩,一个个水淋淋的,便恼怒地板起铁青的脸,狠狠嚷道:“孺子不可教也!”。

  学生们赶忙回到蒙馆,邹先生知道是毛泽东带的头,想“出对子”处罚他。因为对对子比背书难。邹先生想了一下,便在黑板上写下:“濯足”,要毛泽东答下联。这时,毛泽东不假思索地从容走上讲台,写下了“修身”二字。

  即:濯足——修身。

  邹先生无奈,又出:“牛皮菜”,毛泽东略微思考一下便答:“马齿苋”。

  “牛皮菜”—“马齿苋”!

  邹先生不得不赞叹:“马齿苋”— “牛皮菜”,马对牛,对得好,对得好哇!

  小小年纪,刚入一、二年级就会对对子,从何而来?而且这不是一般的对子,是有出处的。

  如“濯足”出于《孟子》“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修身”则出于《大学》“欲齐其家者,先身其身” 。

  后来知道,这是从外家的舅父那里学来的。因为在外家,其八舅父文玉钦已经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文,背了相关的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和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还跟舅父学习对对子。

  毛泽东在建国后曾经这样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2、几所私塾老师的影响

  毛泽东8—16岁,先后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里湾、乌龟井、东茅塘等七所私塾读书。

  这六年的私塾,毛泽东自己概括为“六年孔夫子”。这其中,由于受到老师的国学教育,他——

  8岁(在南岸)能对对子;

  11岁(桥头湾)能写一手好的欧体字。

  同时还师从周少希先生临习钱体(钱南园,乾隆监察御史,书画家,颜体最得真意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九歌长卷》等。善画马,人称“瘦马御史”)。开始阅读《精忠传》、《水浒传》等古典小说。

  13岁(井里湾)能写诗。

  开始攻读《尚书》、《周易》、《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10多部经典。

  那时(1906年秋),塾师毛宇居(毛泽东的族兄),因毛泽东经常乱跑而责骂他“放肆”、“不听话”。毛泽东见他愤怒而要求罚他背书,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 ,毛宇居偏罚他作诗,指一天井叫他“我要你赞井” !

  毛泽东围井转了两圈,便赞出一首诗: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

  1907—1909年夏,毛泽东离开井里湾,停学在家务农两年。期间熟读了《四书五经》、《三国》、《左传》、《水浒》、《岳飞传》、《春秋公羊传》、《说唐》、《隋唐演义》等书。

  他白天干活,晚上帮父亲记账,并写下了《耕田乐》词: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

  这诗中,透出了他复学的愿望。

  1909年秋,复学机会来了。

  因一小块柴山,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与别人打起了官司,对方有人在衙门当官,精通法文,口若悬河,以至让没理变有理,官司被打输。

  为此,毛顺生决心给儿子到乌龟井私塾,师从熟悉法文的毛岱钟先生。毛岱钟毕业于政法学堂,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是对毛泽东影响非常大的、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

  于是,16岁毛泽东学法。

  由此萌芽了“依法治国”思想。为今后亲手制定的法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土地革命初期的 《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 《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

  建国初期的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这些法律,都是毛主席亲手制定的。

  此外,毛泽东在私塾里背书,都是从背句、背章到背整篇、整本。从头到尾,背诵如流。这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他后来之所以经常引典,信手拈来,生动风趣,妙语联珠,主要是在私塾里大量的整篇、整本背书的结果。

  3、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现今湖南境内长期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该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内的第一大河)。

  在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以北宋创建的岳麓书院讲堂上悬挂的清代御匾——“道南正脉”,显示其儒学正统),并且出了许多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化名人、巨匠、大师。

  如周敦颐,王船山、胡宏、张栻,曾国藩、左崇堂、胡翼林,谭嗣同、杨昌济等人。

  湖湘文化最崇尚“实功”。

  如: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主张——

  “不尚空谈,讲求实用” 、“知行并发”。

  又如:晚清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提出——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宋代文学家胡宏提出——

  “行之行之而又行之”。

  湘军之父、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

  “勇于行事,顽强力行”。

  因此,毛泽东在“练达世情皆学问” 的求学精神指导下,1917年暑假,与同学肖子升徒步漫游考察了长沙、安乡、益阳等五个县,力行践履治学传统,并且主张——

  “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到社会中去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本是湖南人,在湖湘文化中,他最佩服的有几个人:

  一是杨昌济。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师从杨昌济,并在杨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王船山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中提出的一整套经邦治国的思想纲领,全面系统的研究湖湘文化。

  期间,杨昌济特别喜欢和器重毛泽东。

  后来,杨到北大任伦理教授,将毛泽东召到北京,提供食宿,视如己出。并将他引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两年后杨病逝,毛泽东成了杨的女婿,杨则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既深且巨。

  二是欧阳询和怀素

  这两人都是长沙人,唐代大书法家。分别是楷、草的巅峰人物。书法风格劲险,刻厉,平正中见奇强。尤其是怀素的狂草,草而不野——

  “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毛泽东的书法就是从欧体中(当然也还有其他体)吸取营养,在怀素的狂草中得到淋沥致尽的发挥。成为现当代“行草书圣”、“天下第一书”、“天下第一人”。

  三是曾国藩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1)曾国藩爱读历史,行军打仗离不开《二十四史》,毛泽东也有相同的爱好。

  2)曾国藩赞《红楼梦》,说一部红楼梦道尽世态炎凉。毛泽东一生都在阅读《红楼梦》。建国后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说,“《红楼梦》要读三遍” 。并当场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令四座皆惊。

  3)毛泽东的口头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句则出于曾国藩的文章。当然,孟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曾国藩推崇:“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毛泽东老年时分别为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李纳”、“李敏”。

  5)曾国藩提出:“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毛泽东则一生不拿钱。

  6)曾国藩提出:“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毛泽东则仿效曾国藩为湘军士兵作的《爱民歌》、《得胜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于1928年亲自写下了《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歌,将“不扰民”以纪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 ——“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源自曾国藩于咸丰十年——1860年2月定立的《八本堂》。

  其内容是:

  读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脑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

  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后来指挥红军为什么能够战无不胜呢?(据专家们考证,经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斗,共400多场,只有3、4场失败,其余的百战百胜)。

  这其中,是国学文化的作用。

  第一, 毛泽东把一部《三国演义》无条件的当作战术;把一部《孙子兵法》无条件的当作战略。

  第二, 拿半个世纪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当年,湘军起初屡屡战败,后来为什么把李自成、洪秀全的太平军终于打败呢?其奥妙是——曾国藩认真分析、掌握、利用太平军的致命之处。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礼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软肋处,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很快使太平军彻底崩溃。

  因此,毛泽东总结后,很有感触的指出:在中国,要成就政治事业,必须“适合中国人的心理”。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军队为什么节节败退于日本侵略军,就是违背中国人的心理。

  于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1938年5-6月,反复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 的人民战争思想,发表了《论持久战》,“以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白崇禧归纳《论持久战》的两句话),带领全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战术,最后打败了日本。后来又用同样的指导思想打败了蒋介石反动军队。

  这就是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的结果。

  此外,还有一个影响,那就是——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现存书院中,规模较大(占地21000平方米)、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一所。是湖南大学的前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千年学府”美誉。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校长宾步程亲笔题写了一块“实事求是”的匾牌,悬在书院的屋檐之下。1916年——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与蔡和森在这个地方讨论各种问题,天天从“实事求是”的匾牌下进进出出,抬头即见“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由此,深深刻印在毛泽东的心灵中。

  后来,在延安,中央党校修建竣工,1943年的一天,大家去找毛泽东题匾,毛泽东即拿来4张二尺见方的麻纸,沉思片刻,快速挥毫,一气呵成,写上“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潇洒的大字。

  从此,这四个大字都石刻于各级党校的大门内,成为了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的座右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实事求是”这一命题,最早出自西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后来,湖南学者王船山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即乃穷理”,曾国藩进一步解释后提出“格物须知”。毛泽东最后把它改造后,赋予新意,把完全富于新内涵的“实事求是”纳入哲学最高领域,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并用其贯穿于党的指导思想。

  仅这一词语的提出与演变,从班固——王船山——曾国藩——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可以清楚的看到了国学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滋养和润泽。

  以上,就是我讲的“文化毛泽东”,就是国学文化孕育了毛泽东。

  二、毛泽东文化

  毛泽东文化——就是毛泽东成就和发展了不朽的文化。

  中国几千年来,民族文化,或国学文化孕育的不只是毛泽东,有文化的也不只是毛泽东。但毛泽东却是历史的巨人。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文化作品,无论无形的、有形的,都是很了不起!

  最大的作品是——

  一个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包括: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毛泽东的治国、治党思想(毛泽东的文学艺术和外交等)

  也就是:雄文数十卷;

  诗词数百首;

  书法数万件。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等所有领域。

  下面,我讲一下有关毛泽东思想、诗词、书法的一点体会。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

  官方给的定义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经验的理论概括而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个定义较长,其梗概是——

  一个马列主义的原理

  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由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概括

  是适合中国的科学指导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定义,是经过专家们的集体统一讨论概定的,并写入了党的历史决议。应该说,这已经明确地揭示了它的内涵。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人们无可置疑,也不可挑剔。

  但是,我们在探讨“文化毛泽东”这一课题中,经过仔细推敲,却发现它只提外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明显地遗漏了中国的传统先进思想和理论。这又觉得有所不足,有所遗憾。虽然其中提到 “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经验的理论概括而成的” 一句,但这一句中的“经验的理论”,并不同“国学思想理论”的内容划等号。

  事实上,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它的根置于全球的沃土之中。它的来源,除马列主义原理之外,很大部分来自国学文化,来源于中国的许多贤人志士的思想。

  第一,毛泽东思想的支柱内容,来源于国学文化。

  如:

  实事求是——源自西汉的班固《汉书》及湖湘文化。

  群众路线——源自孔子的“民为本”,

  唐太宗的“水与 舟”。

  独立自主——源自孔子、

  屈原的独立思考精神。

  源自湖湘文化的 “独立根性”精神。 这里的“根性”,就是根本的特性。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提出:

  “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

  宋学者王夫之主张:

  “以坚贞刻苦之身,自立宗主”

  谭嗣同主张:

  “独立之根性使然也”

  又如——: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来源于古代《孙子兵法》 和《三国演义》等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同时还吸取和总结古人——如刘邦、曾国藩等人的军事思想。

  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几个核心理念,也来源于国学文化

  如

  造反有理

  这一理念,因为文革用的较多,常常被人误解或曲解,或望之生畏。其实,这是被压迫民族和弱势群体的一个共同理念。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源自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学说《周易》,就是造反有理的典籍。它阐述,世界事物都是 “一阴一阳”组成的。而且阴与阳都在不断运动。阴之极是阳,阳之极是阴。此刻是阳,彼刻是阴。这就是造反有理的最初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合乎于易经,合乎于我们的传统思维。古人说“反者物(道)

  之动”。运动就是不断的正反转化、阴阳转化。平时我们说的“革命”,实际上就是阴阳的运动和变化。这是无休止的,谁也不可避免。

  又如

  斗私批修

  这也是儒家思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魏源说:“细行修身”。

  斗私批修,这里的修,本意是自我修身的修。后来延伸为国际共运的政治术语,专指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批修” 一词,即指批判修正主义。在文革中使用频率最高。所以现在往往规避之。

  其实,斗私批修,就是不断的反省自己,不断的去掉私欲,不断的清除异己。这样才能纯洁自己,实现“厚德载物” 。

  王阳明说“立德、立意、立功。”

  许多名人、许多仁人志士,大都以此为目标,不断修炼自己,成就自己。

  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这些大人物,为什么天天写日记?日记就是训练自己心灵的方式,就是修身养性。

  雷锋之所以平凡而伟大,就是天天写日记,天天修身,反省自己,督促自己。

  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共产主义阵营也如此。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要靠两个结:一是团结,二是总结。这里的总结,就是反省修身。

  再如——

  一分为二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互相依存。

  毛泽东主席也曾经解释过,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一分为二。看问题,办事情,都得考虑这“一分为二”,都得注意正反两方面的因素。解决问题要注意“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掩盖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历史上,或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常常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 或者“一刀切”, “一边倒”,或者“大呼隆”······

  比如,国际共运史,就出现一代否认一代,或后代否定前代,结果导致了东欧巨变,苏联垮台。这是最大的悲剧!

  又比如,讲“年青化”,“知识化”,则把老的全部撤退了,“大学文凭”滿天飞,一下子变成“清一色”。结果呢,给许多环节脱了钩,走了弯路。这就是违反毛泽东的“实行老、中、青三结合” 的思想。这“老、中、青”实际上就是一个整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補相成。

  此外,还有:

  “精神变物质”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有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

  如:人民战争

  攻心为上

  党指挥枪

  英雄气概

  时空转换

  强弱转换

  民主集中

  官兵一致

  支部建在连队上

  战略渺视而战术重视

  统一战线

  统筹兼顾······

  所有这些,都是集合中国文化的精髓提出来的。或者说,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传承和发展了国学思想与理论,并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当然,十月革命的枪声,吹响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带来了光明,带来了走向成功的外部条件和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有了外因、须有内因之配合。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在欧洲革命的风起云涌,尤其是俄国革命风暴的影响下,毛泽东把国学思想、理论与马列主义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伟大现实,任何人无可厚非。无可就内外两种因素厚此薄彼。尤其对毛泽东思想的创始人——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在他逝世37年后——中国今天的强大而有半点置疑和诋毁。不能象今天孩子、孙子有跑马奔驰之后,就说父亲和爷爷当年艰难蹒跚的不行、没本事。

  毛泽东是国学孕育和成就的人民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没有留过洋,对本国国情最为了解。他读的马列书籍,不一定比陈独秀、李立三、王明、瞿秋白、博古、张闻天的多。引用的马列主义词汇也较少。而且曾经被指责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的 “土共” 、“毛共”。但是,他的国学经典,却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演讲,每一项决策,都体现着马列主义原理的中国化。无一不折服,无一不震撼。

  应该说,在他身上,国学胜于外国理论。如果说,在他的思想中看不到国学思想的深深烙印和他伟大的天才,而只看到“拿来主义”,只看到他是个会写总结的秘书、记录员、材料收集员,那么不仅诋毁了国学,诋毁了开国领袖,还陷入了极 “不自信”的自我毁灭的深坑和悬崖。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就出现过对国学“不自信” 的照搬外国的典型代表,甚至出现过连本民族的汉语言文字的否定。

  比如:

  鲁迅在《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中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陈独秀说: “強烈地主张废出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瞿秋白说: “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〇页)。

  这些主张,最后被历史捶弃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内曾经出现的陈独秀、张国焘、李立三、王明、翟秋白、博古、张闻天等左、右倾路线错误,这些路线的头目,无一不外国留学接受西方思想。他们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照搬苏联模式,照搬外国理论。结果实践证明都失败了。使党和革命走了弯路。

  后来,倒是毛泽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救了中国,用所谓“世界上最齷齪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汉字,並以它为核心的文房四宝,打下了人民的江山,建立和发展了新中国。

  可见,如果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仅认识为外国思想理论结合中国实践的产物,是不足够的。如果遗漏了国学思想理论,那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如果只承认外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那正好失去了中国的自信,而且也违背毛泽东思想来源的事实。

  同时,也要特别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在中国历史上早年已有定论。任何人都不能诋毁毛泽东,更不能有“偷天工为己有” 之非份。否则会给国人带来了最大伤害。因为毛泽东,己经通过一个世纪的实践检验,它是党的化身,是人民的化身。是有史以来最有资格称为“人民儿子” 的人民公仆!

  (二)毛泽东的诗词

  这是世界公认的“如投枪”、“如利剑”、“如千军万马”,无人比拟。连毛泽东的敌手蒋介石,都五体投地。

  如:《沁园春·雪》

  这是毛泽东1936年亲自率红军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准备开赴冀察前线途中写下的。 1945年重庆谈判时,发表后震撼山城。国民党文豪聚首应对,无一胜之。蒋介石为此不得不佩服。一篇《论持久战》,一首《沁园春·雪》,蒋介石发自内心的6次呼叫“毛泽东万岁”!

  但是,现在有的学者、教授,在毛泽东主席逝世30多年之后,似乎“站在学术的高度” ,道貌岸然地评说《沁园春·雪》 。说词中“秦皇汉武畧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不严谨”、“不讲平仄”、“不对仗”、“犯合掌”。甴此否定这词的经典地位。其实,这是“蚍蜉撼大树”。

  历史上,被公认写得最好的崔颢一首《黄鹤楼》 ,并不是规范的七律诗。其第一、二、三句连续出现“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第五、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然而,此诗却是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声调自然而无造作、音节浏亮而不拗口。而且一咏,则把人们立即带入了极美境地。这种艺术上不泥古道的出神入化,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经典,千古绝唱。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时欲赋诗,因见崔颢诗而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此说不管有无其事,但李白两次以《鹦鹉洲》 、《登金陵凤凰台》的摹拟崔颢诗留于世人,不必考则足以看出崔颢《黄鹤楼》的份量了。

  这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评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现在一些“学者”、“教授”—— 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么就是“有知识沒文化”。 或者说“知识与文化只停留在书本上”。他们不懂或机会地诋损了一个伟人的胸怀。

  为什么“畧输文采”、“稍逊风骚”呢?用鲁迅的话说,那就是 “如此而已”,“而已,而已” !不管“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不过如此罢了, “罢了,罢了”!难道说,今朝的“数风流人物”,还不如封建帝王将相吗?

  毛泽东主席1958年12月21日曾经这样注释过他的词: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呵!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由此可见,毛泽东主席从来是非分明,从来都是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他的诗词,无一不是人们战斗的武器。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

  如果说,一些人认为 “文采、风骚”不对仗,是“合掌”,那么他能否就此修改个规范来呢?而且修改后能否保持原来的气势与魄力呢?

  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水平很高,也不过是当年蒋介石门下的幕僚与文豪罢了!

  (三)毛泽东的书法

  这也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行草书圣”,中国书坛“艺术巅峰”,“天下第一书”、“第一人”。

  之所以如此评价,不是因为他是政治领袖而故意抬高,而是他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四大之最”:书法实践时间最长、临习碑帖最广、留下手迹精品最多、书法知明度最高。他的书法艺术,真正达到了“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是人民性与艺术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而且巧妙地运用草书的笔意来写行楷,用行楷的字法来写草书。大气磅礴,目前无人比拟,无人能超过。

  如:

  1)“沁园春·雪”

  2)“人民日报”

  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略)

  同志们,

  历史已经证明、或将继续证明:毛泽东是几千年来,无人比拟的世界伟人。

  他不会用枪,只一根拐棍,一支卷烟,蹒跚于山山弄弄,革命队伍前。救苦救难,建立红军,开劈根据地。带领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自己踏出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他在短短的22年里,以文房四宝,推翻了“三座大山”。接着,他又在短短的19年里,以一篇《论十大关系》和“两论”在两个超级大国的高压下,实现了“两弹一星”上天,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争得了联合国席位,灭了帝国霸王威风,打开了日本、美国邦交大门,使中国以斩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他一生无私,为革命献出了6位亲人;所有稿费全部交给党,自己的儿子送到前线。

  他奋斗到最后,临终前还指挥唐山地震救灾。

  他遗憾地扶袖而去,却给中国、给世界人民留下永远用不完的精神遗产。

  回顾历史,古往今来,我们品味毛泽东:

  一个“教书匠”,一个没有“大学文凭”,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的农民“石三牙子”——

  他的魅力在哪里?

  在文化,在国学的运用自如!

  他的伟大在哪里?

  在于这样一个不朽的公式:

  天才 十 国学 十 人民大众;

  在于对“人民”、对“艺术”的敬畏精神。

  他是“文人化的政治家”

  又是“政治家的文人化”!

  毛泽东,

  中国的骄傲!

  人民永远纪念他!

  2013年3月12——5月18日在广西部分大学演讲禞。

  分别刊载于《毛泽东书法研究》、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网》、 《广西毛体书法网》

  撰稿于南宁半岛东岸

  2013年3月3日

  作者------班 兵简介

  班兵,男。笔名马栏邨,广西宜州市人。

  1947年12月9日生,瑶族。

  广西民族学院毕业,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退休。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理事。

  广西首位个人毛体书法展成功举办者。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广西分会会长。

  广西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发起组织人,会长。

  曾任中学语文、音乐教师。1984年从政,处级干部,法律工作者。著有《公文写作与公文评解》、《班兵墨迹》、《毛泽东书法读临指要》。先后在国内各类刊物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经常受请为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和一些大中专院校师生作专题讲课、讲座。有28篇论文获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其中4篇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64年开始临习毛体书法。从政期间一直用毛笔撰写文稿。现存有《工作文稿集》48卷本200多万字,其中《毛笔文稿手迹》27卷本50多万字。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赛获奖。先后被多个省级和国家级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及红色收藏家、企业家、国际友人收藏。

  2010年5月从司法部门退休。当年创作完成毛体书法长卷420米,突破全国同类纪录。并巡回各地成功举办个人大型毛体书法展。

  2012年5月,作品《贺新郎.读史》荣获全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书法大赛金奖。

  2012年9月,个人毛体书法长卷及数十卷本册页成功“压轴现身”第九次中国—东盟博览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