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诗化的牺牲

作者:刘仰 来源:作者博客 2014-06-19 1130

    中央电视台近日正式开播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内容与人们熟悉的歌曲《十送红军》的内容并不相同。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内容主要是送别红军、盼望红军归来,体现苏区民众与红军的感情联系,而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的内容是长征路上关于红军牺牲的十个故事。因此,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的“送”不是远行的送别,而是生者对死者的相送,是只有相送、没有回来的生离死别。
    首先要说的是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的结构。一般电视连续剧基本上都是主人公贯穿全剧,一条故事主线从头至尾。而《十送红军》一共有十个故事,除了都是在长征路上这个相同的历史大背景,彼此并没有紧密的关联。十个牺牲故事按长征的时间顺序,发生在长征的十个关键路段上。由于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最终都牺牲了,因此,它没有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每一个牺牲故事大约占4、5集篇幅。十个故事之间用一个道具,或者说情节串连起来,前一个牺牲者将一件物品交给下一个牺牲者,除了有限的交叉,十个故事的内容、人物几乎完全不同,每个故事都能单独成片。以这种方式构成长篇连续剧,有其独到的地方。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讲的是红军战士的牺牲,剧中基本上没有高级领导出现,主要人物大都是连长以下的普通红军战士,这是一种真实。长征路上战斗无数,红军战士牺牲无数,很多牺牲者只是一个数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十送红军》仿佛就是为所有在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吟唱的一首赞歌。几乎每个牺牲都是那么义无返顾、无所畏惧,都是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虽然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普通人,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在一种精神的号召下,无数没有名字、前赴后继、大无畏的牺牲,构成了一段永远难以磨灭的历史。在各个牺牲故事之间起串联作用的道具,像是一个接力棒,无数的牺牲者用生命传递着它,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条用生命和鲜血铺成的道路。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以诗化的方式,浓墨重彩地为红军战士的牺牲谱写了一曲赞歌、塑造了一组群像。
    第三,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剧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有父子、兄弟、夫妻,还有暧昧朦胧的情人、朝夕相处或素不相识的战友,他们中间有亲情、友谊,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衬出放弃生命、慷慨赴死的崇高。那么,今天的观众观看这部连续剧必然要问:他们为什么牺牲?他们的牺牲值得吗?这是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直接刺中我们今天的灵魂;这是一个极为沉重的问题,压在今天的身上,无法搬开。剧中多次出现一首歌:“我们为谁来打仗,为谁扛起枪?”80年前,这个答案很简单:为天下穷人,为推翻那个穷人没有活路的世道,为了红军对百姓的一种幸福生活承诺,所以,他们才以命相搏,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大家。剧中通过军民关系的几个片段,讲述了这个朴素而强大的道理。那么,80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再来回顾当年的牺牲,依然可以问:他们为什么牺牲?他们的牺牲值得吗?这个问题既是问昨天,也是问今天。它向每一个活着的人发出最强大的询问:那些牺牲,我们是应该牢记,还是可以遗忘?那些冰冷数字背后的无数牺牲,热血已经彻底冷却了吗?我不想在这里给出答案,我认为,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的播出,给每个中国人提供了重新思考这一问题的契机。
    第四,每一个牺牲都是勇敢的,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也用了一些笔墨描绘那些甚至不识字的普通红军战士如何战胜各种自身的障碍和缺陷,成为真正的英雄。它描绘了年轻红军战士的成长,这种成长也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大道理都必须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有号召力,任何人只有将自己汇入一个伟大的事业,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乃至死亡变得有意义。所谓意义,绝不在个人,而在于众人的认可。因此,所谓伟大的事业,也不在于理论的认定,而在于每一个普通民众的认可。中国革命历尽千难万苦的成功,离不开那些从普通人到红军战士的成长。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那种精神、那个目标,舍生忘死地为之流血牺牲,根本就在于那个目标是无数人愿意接受的。那么,今天,我们在追问“为什么”、“是否值得”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是否也该追问:那个目标实现了吗?那个目标是否还在?
    第五,十个牺牲故事中,我最喜欢最后一个,那是一个生与死的对话。在这个故事中,毛泽东也出现了,创作者借用毛泽东之口说到:我们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没有阴阳相隔;借一位濒死的红军战士之口说到:我希望在长征的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敌人的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在我之后,再也没有红军战士的死亡。因此,最后一个故事既是关于死亡,也是关于活下去,所有的牺牲故事在这里被彻底地诗化,成为人们祭奠的丰碑。最后一集的最后,一连串闪回的现代镜头,剧中牺牲的那些英雄,化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各军种的一员,熟悉的面庞再次出现。创作者用这种方式告诉大家:过去是今天的一部分,今天的一切离不开过去,过去依然在我们心中。那些死去的英雄还在看着我们,他们的灵魂在每一个活着的人的心中延续。那是一种信仰,不因为个体死亡而消失。只要这种信仰还在,那些牺牲的英雄就在后人的心中获得永生。一定意义上说,《十送红军》把十个牺牲故事连接起来的叙事方式类似某些讲述“百年家族”的叙事方式,祖辈、父辈、子辈、孙辈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而血脉在传承,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这种血脉不光是生物意义上的,更是精神意义上的。
    第六,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也不是无可挑剔。例如,为了提升牺牲的意义、诗化每一个牺牲,部分故事中每一个红军战士在牺牲前都有一段对话,多少显得有点雷同;此外,脏话、糙话多了点;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某一个战斗场景至少出现了三次,这是导演和制片选择拍摄外景地的结果,显得不够专业。然而,这也涉及到该电视连续剧的另一个话题: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说,《十送红军》还可以挑出其他毛病,然而,创作者选择了以诗化的方式描绘红军战士的牺牲,决定了它将感情真实放在更高的位置。《十送红军》由“小马奔腾”制作,它创作过不少引人瞩目的影视作品,《十送红军》也被称为其创始人李明先生的遗作、遗愿。知情人说,李明先生对那一段历史的确充满了感情。我认为,这种感情感染了每一个参与创作的人员,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幕后,使得我们即便发现一些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的细节,也会为感情真实而感动。的确,很多事情可以讲道理,但道理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唯一,人们在选择时,或者在选择之后的强弱程度上,感情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在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中,最终做出决定的,往往是感情。这也决定了《十送红军》是一部感情充沛而饱满的影视作品。最后一个牺牲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高福星,寓意“中国工农红军福星高照”,它既直接体现了创作者浓厚的情感,也使得剧中无数的牺牲再次得到最朴素的升华。由此,我相信观众会和我一样原谅剧中的某些瑕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仰
刘仰
著名文化评论人
0
0
0
7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