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4-06-23 341

        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 反映中国人民高超智慧

“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

  光明日报北京6月22日电(记者李韵)北京时间6月22日15时19分,从卡塔尔多哈传来好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分钟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也顺利通过评审。它们先后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此次申报成功,说明大运河、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

“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

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新华社发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详细报道见5版)

  关于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突出的特点。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它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它与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区的传播。(详见光明日报6月16日—20日“丝路遗珍·丝路精神”系列报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议发言中说,大运河的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8个省(市)、13个部门和占中国总人口八分之一的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

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台儿庄段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童明康表示,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

  申遗成功后,童明康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丝绸之路项目陆续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哈吉三国的申报机制和工作模式,三国应对问题与挑战的决策与思考,为后续的丝绸之路申报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国。丝绸之路因盛产于中国的丝绸而得名。”童明康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中国为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感到骄傲。”他表示,中国政府倡导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古老的丝绸之路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了解到,丝绸之路的50余个廊道中,还有一些会涉及中国,比如草原廊道涉及内蒙古、山西等省区,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省市会更多。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本次“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在项目选择、价值研究、机制建立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未来的系列申遗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为丝路申遗的参与者、见证者,听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消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些激动:“我希望,丝路申遗成功后,沿线的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使丝绸之路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惠及于民、反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大运河”联袂入遗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

  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15日至25日在多哈召开,成员国向本届大会提交或联合提交了40项关于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中国除了两项文化遗产外,还向本届大会提交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自然遗产申请。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卓越的长途交通网络之一,绵延近7500公里,并在特定线路进行扩展延伸,总长超过3.5万公里。“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绵延于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从中国中原地区黄河中游河段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和天山山脉南北,到达七河地区肥沃的伊犁河谷,楚河河谷和塔拉斯河谷。

  “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始自古代中国汉唐时期的首都长安城/洛阳城,延伸5000公里至中亚的七河地区,将推动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两大权力中心联系起来。申遗的33个遗产点包括各个帝国和可汗王国所建立的都城/宫殿群、贸易点、佛教石窟寺、古道、驿站、关口、烽燧、长城段、要塞、古墓和宗教建筑。

  大运河

  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北起北京,南至浙江。大运河从公元5世纪开始持续建造,到公元7世纪(隋朝)首次形成统一的水路交通系统,13世纪(元朝)发展到顶峰,形成包含2000多公里人工河道的统一内陆航运网络,将黄河、长江等中国境内五大水系连成一个整体。

  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法国米迪运河等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具有非常清晰的特殊性:可溯源至2000多年前,而欧洲水利设施都是近现代设计完成的;规模之大,是其他人工河道无法比拟的;漫长的使用过程,清晰显示了中国是一个统一、伟大的文明古国;反映了工业革命之前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