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读《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

作者:李彬 李海波 来源:红旗文稿 2014-07-23 667

 人间正道是沧桑——读《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

◎ 李彬  李海波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东剧变,冷战告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潮。其时,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迫不及待地抛出“历史终结论”,断言西方所谓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点。20年后,在乌克兰、泰国、埃及等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纷纷陷入动荡之际,欧美国家内部也面临金融危机、政府失信、媒体丑闻、社会骚乱之时,西式制度的“神圣”光环黯然褪色,越来越遭遇全球性的质疑与挑战。
  2014年3月,作为西方自由主义主流媒体,《经济学人》罕见地发表了一篇封面报道《西方民主病在哪儿?》,坦言“民主在全球的发展停滞了,甚至可能逆转”。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并创新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探求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而且在没有掠夺、扩张和动乱的情况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和平发展,谱写了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篇章,就像邓小平当年所说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
  面对如此情势,资本福音传教士福山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论断。2009年,福山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承认:“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长。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2011年,他又撰文《美国民主没什么可教给中国的》,承认金融危机打破了市场自我调节的理念,伊拉克战争以及其他军事侵略则为民主抹黑,耗尽了美国的道德资本,赞叹中国制度“能迅速做出复杂的重大决定,并有效地落实”。
  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有句名言:“事实变了,我的看法随之改变”。促使福山修改理论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显著事实。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直面事实,国内外仍有人无视、漠视乃至蔑视中国道路的成功事实,一些噪声杂音依然不绝于耳。“中国崩溃”的论调虽然一再破产,但总能沉渣泛起,旧调重弹。如金融海啸来袭后,有些学者就曾断定美国会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而中国则是最后一个云云。
  为什么中国励精图治,正大光明,却总是被人非议诋毁?为什么中国和平发展,讲信修睦,却往往被人恶语相向?为什么美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但唱衰的却是中国?这个世界还讲不讲是非,论不论善恶,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公道?面对如此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留美归来的政治学博士玛雅,多年来决意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人间正道”,理直气壮地唱响中国。这部《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便是玛雅博士的又一部“发愤之作”。  

  一、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本具有很强思想性的访谈录中,玛雅采访了15位当代中国最具战略眼光、战略意识与战略头脑的专家学者,从多重维度、多样视角和多个领域总结了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经验,分析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道路对于人类世界的意义。这15位专家学者、思想者,背景或有差异,如学界、军界、企业界等,术业或有专攻,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在精神底色与思想气质上又一脉相通,即立足中国实际,秉持中国立场,力求超越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探索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在这本书中,他们集中表达了对中国道路的科学分析与理论阐述,发出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清醒而强有力的声音。
  书中的许多思想观点颇能释疑解惑,启迪心智,例如政治学者史天健教授对中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提起民主,在当代中国存在一个悖论,即一方面西方世界以及国内一些操持西方话语的社会精英一再抨击中国的党政体制,指责中国政府在普遍选举、多党竞争等方面不够“民主”,所谓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过去20多年来诸多大规模社会调查,不管调查者来自中国还是西方,调查对象在农村还是城市,结果无不显示中国政府在民众中受到高度认可和信任。比如《2013年度皮尤全球态度调查》显示,85%的中国人“非常满意”国家的发展方向,远高于美国的31%;《2014年度爱德曼全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76%,美国只有37%。
  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一个被海内外某些人批评为“不够民主”的体制,却享有民众高度的认可和信任?玛雅与史天健的对谈,有助于人们洞悉其中的奥秘。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实证调查,史天健发现,大多数中国大陆民众(超过80%)认可民主体制,而且认为大陆的民主程度相当高(7.2分,满分10)。而中国民众对民主的理解完全不同于西方,依据史天健教授的调查,在中国大部分民众(55%)看来,民主是指政府听取人民意见,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而只有12%的人认为民主就是选举,而且台湾民众对民主的理解也与大陆接近。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想要的是实质民主,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民主,他们注重的不仅是民主的程序或形式,而是更看重政府是否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能否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显然,这与儒家的民本思想较为接近,史天健将其命名为“实质民主”。
  由此看来,中国大多数民众想要的民主,与某些知识精英心目中的其实以美国为样板的民主不是一回事,尽管都称为民主。史天健的研究成果让人更透彻地理解“民主”这个热门议题的社会意味与政治蕴含,对党政决策者来说,也颇具参考价值。例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在制度设计上是应该着眼于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还是迎合部分社会精英的想象?是应该坚持、发展和完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新中国政治传统,还是拆“故宫”建“白宫”、全面移植西方的竞争选举制?这个问题涉及性命攸关的中国重大社会政治方向,也决定着13亿中国人的身家性命。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潘维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知识界对西方选举制的迷信甚至已经渗透到决策层,这样会威胁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史天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十载,后在杜克大学执教近20年。他的团队关于中国民主的实证研究及其基本结论,由于不符合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文章在美国学术期刊评审时屡遭退稿,理由仅是令人哭笑不得的“It doesn’t sound right”(听起来不对)。这显然不是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学界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其潜意识里是不是觉得,如果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表率作用和示范效应,如果中国道路的成功意味着在西式制度之外,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那么对西方意识形态霸权则无疑构成一种巨大挑战。新自由主义“鼓手”、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习语:“There is no alternative”(别无选择),即除了西方模式,世界没有其他选择。中国有些人也颇信这一套,对欧美的一切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道路、制度与理论则缺乏自信。就像玛雅批评的:中国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对中国道路的认识问题。很多人,包括有些党政官员,对我们国家的道路和制度没信心,从骨子里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通观全书,类似史天健先生这样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每每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15位思想者针对中国当前诸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展开分析论证,涉及中国道路、改革方向、医疗改革、外交战略、中美关系、民主政治等话题,从事实、理论以及价值层面上阐明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力图厘清现实中国“从哪里来、现居何处、往哪里去”的脉络,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和思想价值。  

  二、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将15位思想者有机组织起来的核心人物,无疑是本书作者玛雅博士。玛雅博士的独特之处,在于坚守中国立场。“千秋不改,家国情怀”,玛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国思想”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从留洋归来的文章《崛起的印度赶超中国?》,到颇受关注与嘉许的《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三联书店2008),再到这本《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她与一批关心国计民瘼的思想者为民族思考、为国家建言、为中国呐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如一。面临当下思想界、舆论界乱象频发,特别是某些价值观的颠倒错乱,宣扬“普世价值”、鼓吹“国际接轨”,攻击唱响中国道路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状况,玛雅等人的心血与努力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长治久安更是弥足珍贵。
  在这本访谈录中,胡鞍钢、张维为、曹锦清、潘维、金一南、王绍光等思想者心有灵犀,都提到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问题,而且多以苏联的教训阐述其重要性。因为,一个明显而公认的事实是,当今世界大国斗争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思想文化领域,而其间的关键又在于话语权,或者说文化领导权。苏联的崩溃,要害在于思想阵地率先沦陷,知识界和领导层相继被西方话语征服,最终导致亡党亡国。据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回忆,戈尔巴乔夫经常在办公室大声朗读西方媒体对他的“伟大改革”的赞美,有时会读上几个小时。
  以苏联为镜鉴反观中国,当前的思想文化阵地同样面临类似的危险。甚至就连苏联解体,在一些人看来好像也是理所应当,新闻界还有观点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由于文化领导权的彻底丧失,包括所谓新闻自由导致媒体彻底失控,而是政治体制如何如何、经济形势如何如何、民生问题如何如何,而不曾想想同样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新时期以来,随着所谓“普世价值”大行其道,使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断遭到质疑、挑战和解构。潘维教授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未来如果垮掉,中国模式如果失败,很可能(同苏联一样)也是败在思想战争。”
  当下,保卫意识形态安全,打赢信念战、思想战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方面亟须思想界、学术界能够破除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迷信,以务实研究超越西方模式的“普世价值”神话,在认真总结、系统研究中国道路的基础上,创建令人信服的话语体系。在这本访谈录中,以15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学派”初露峥嵘,给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思想建树。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理论成果有效地传播给社会各界,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能认清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大是大非,这是思想理论与新闻宣传领域的重大责任。
  胡鞍钢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称为“人间正道”。这里,15位思想者对中国道路的精彩阐释,玛雅博士对中国立场的深情呼唤,又何尝不是“人间正道”。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海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农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