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堂:莫把疮痈当鲜花

作者:李宪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7-25 674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通过弘扬传统重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性的精神需求,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伦理失范、道德沦丧现象使一 些人转向“传统”去寻求根治弊端的药方:各种“国学”班、“女德”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小学生被要求背诵经典、行跪拜礼;女人被要求学习礼教纲常,遵守 三从四德;更有人长袍马褂,形同优孟衣冠,游戏傀儡。可谓榨糟粕求醇酿,做土偶祈甘霖,不仅虚费社会资源,淆乱世人视听,而且流毒深远,贻害无穷。

   以上各种复古论者有一个共同的理由,就是认为现代社会之所以人心惟危、世风日下,是因为割裂、违背了传统的缘故。他们把传统看作由观念、符号和制度构成 的固化结构,是独立于现实之外的恒常之物,因而认为过去的都是美好的,要改变现实的缺陷只需要回到从前。这显然是一种基于线性因果的机械论。

   人类社会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多姿多彩又无限生动:既有内部原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转化,又有各种相关因素的此消彼长;既存在无法超越的客观性限定,又 存在人之意志的主观发扬;既有制度惯性带来的延滞作用,又有耦合现象产生的放大效应,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往往是多种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作用力综合 均衡的产物,认为通过“读经”、“尊道”就能“弘扬传统”,就能提升社会道德的基本面,拯救中国社会乃至人类文明,无疑是过于简单化的一厢情愿。

   作为人类历史性生存的原则和方式,任何文化传统都处在不断的阐释、遮蔽、再阐释和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之中,不存在凌驾于历史性之上的超越性,不存 在恒常不变的文化“精华”。传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只有进入世界之中,获得历史的现实的内容,接受时代精神的灌注,才能获得生机从而实现其价值,否则就 只能是一些空洞的信条和有待填充的概念而已。如果远离了时代的主题,大张旗鼓地去“弘扬”传统,不仅会导致对现实真问题的消解和遮蔽,而且会导致社会性的 虚伪:从王莽的复古闹剧,到国民党的新生活运动,历史已经再三证明,越是道德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沦丧得越严重。

  传 统,作为体现着一个文化之特性的价值倾向及其表达风格,为变动不居的人类生存赋予方向和稳定感,维持着人类社会的统一和延续;作为一种外在的样式或范型, 为现实中的人们确认自我、评价事物提供现成的标准和依据,可以使人们减少决策成本并且避免创新带来的风险,为不适应变化的社会分子提供一种有所归依的安全 感。传统具有两面性:建构性与阻滞性,但在性格上天然地偏向于保守,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对现实的阻碍。当我们以“正当”的理由“弘扬”传统时,往往只是加大 了现实创新的阻力。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过几十年筋骨撕扯的痛疼、精神分裂的挣扎,才割掉了腐朽文化的辫子,放开了狭 隘传统的小脚,其间尽管出现过矫枉过正和走向极端的情形,但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祖辈、父辈冲决网罗的奋斗是那样艰难而悲壮,整个中华民族为创建新文化 而付出的代价是那样惨烈而沉痛,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声依然在空中回响,对“传统”进行清算的任务其实刚刚开始,继往开来的使命正道远而任重,却有某些国 人热衷于在“传统”的垃圾堆里讨生活,并执意要把整个国家拖向那好不容易才摆脱出来的腐败文化的泥沼,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健忘而执拗?创伤刚刚平复就忘掉了 痛疼,反而把疮痈作为鲜花欣赏,这不仅是实践中的反动,更是心智上的苍白。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不加区别、 不加分析地判断。所谓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指的是那些仍然具有弹性空间的、能够适应现实生活需求的价值理念,如“仁义”、“孝道”、“天人合一”等, 这些理念具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经过“创造性转化”是可以容纳现实生活内容、体现时代精神取向的。比如“孝道”,在保证个体独立和自由的前提下,强调后辈 对长者的敬爱和关怀——而不是无条件的奉献与顺从,当然是合乎人情事理的。至于让幼儿园的小朋友诵读也许连他们的老师也不理解的“经典”,让我们好不容易 才获得平等权利的女同胞无条件地顺从男人的意志,毫无疑问,是道德主义的狭隘、偏执与冷漠。

  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并不从属于固化的“传 统”。人性说到底是人类对其自我本质的确认,要过一种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与其求助于传统,还不如求助于我们直面现实的勇气与良知!综观古今中外,不论 什么时候,那些自信的、有活力的族群都不曾片面乞灵于传统,因为他们理解了自己的使命,在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应答中创造了历史,从而创造了传统。我们有幸, 躬逢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振起自作主宰的意志和激情,去接受现实的考验,担承历史的重托。我们都是祖先的后人,也都是后人的祖先,传统不在别处,就在 我们脚下,在我们向未来敞开的创造性的实践中。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