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贤: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急需回归

作者:静贤 来源:民兵智库 2015-09-12 874

静贤: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急需回归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也。”《论语·八佾》

  常见的孔子雕像有两种,一种是面带微笑双手作辑的孔子,一种是不拘言笑佩剑而立的孔子,前者最常见,后者不易见。 

  两种面貌的孔子,传递出的是不一样的生命情怀。面带微笑的孔子,用《论语》中的话讲,展现给世人的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仁者情怀;佩剑而立的孔子向人们传递的是“勇者无惧”的武士情结。 

  孔子的仁、义、礼、忠、信这些价值信仰国人是不陌生的,唯独对勇武的侠义精神不知也不解,千百年来,后人对孔子有一个很大的误解,认为孔子只提倡德育而忽略尚武精神,这是不正确的。 

  孔子开办私学,设立的六大学科礼、乐、射、御、书、数里面,射与御就是在直接训练学生的勇武精神。射是射箭,御就是驾驭战车,就是说孔子的私学很注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综合性的全面人才,决不只是通于诗书文章而又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这不符合儒家的精神内核。 

  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战国时期达到最高峰。传统上正宗的中国“士人”,都是文武“斌斌”的,儒家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文武双全,孔子所授的六艺课程也涵盖了这两大方面训练内容,说明了孔子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强调文武并举。 

  曾有文化学者通过长期研究后做出一个大胆推导,得出孔子是一位武林高手的结论,这一结论顿时引来一片哗然,引起长时间褒贬不一的讨论。 

  对这样的研究成果,一向是让人不以为然的,孔子是不是武林高手这个既无法证实也没必要证实,因为尚武是一份精神,这种精神是内在的意志存在,而不仅仅是拳脚功夫上的展露。 

  敌我双方对峙,即是技艺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一个武士的武功再高,如果没有战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的勇气还是不行,也配不上真正勇士的头衔。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战略战术没出现大错误的情形下,决战双方谁能取得最后的胜算,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兵力和士气。 

  一要看双方投入的兵力数目,如果兵力相差比较大,还是收拾收拾赶快撤是上策,免得被对方一拥而上全歼,历史上那些纯粹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毕竟少之又少。 

  发生在温州苍南县的几个城管打人事件就是这种情况,先是城管队员以雄纠纠气昂昂差一点就要跨过鸭绿江的气势把拍照的中年壮汉给打倒在地不省人事,这是人员优势。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是人员优势的再次显现:围观的千余名群众把几名未来得及走掉的“临时工”围困在城管车上一阵狂揍,直到血流满地动弹不得为止。 

  短兵相接的战争,人多才是王道。若敌我双方兵力相当,就是士气与斗志之间的比拼了,哪方的将士更顽强更不畏死亡就可赢得最后胜利,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支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是意志力的体现,这份意志力来自于尚武精神。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许不是一位武林高手,可一定深具这份尚武精神。 

  《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每次在矍相(地名,现曲阜市阙里西)这个地方演习射礼,前来观看的人都非常多,站在那里像一面面墙壁,把整个比赛场围了起来。 

  对于射箭运动,孔子自己也说过一段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也。”就是说君子之间本来无什么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射箭了;双方比赛之前先相互行礼,比完之后再碰一杯酒,虽是一种较量,也是在和气礼让氛围中完成的。 

  这样的做法与今天的竞技项目就很相似,比赛之始双方选手在裁判的示意下,互行竞技礼,几个回合结束后,不论输赢再次行礼然后拥抱,体现了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 

  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缺少了这份精神的民族是充满危险的。近代中国写满了屈辱,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八国联军之乱到日军侵华,我们民族遭受了太多的创伤和失败,这固然与国家实力、军事科技紧密有关,可不可不视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也有太多的干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刘亚洲上将在接受记者专访谈论甲午之战时,很痛心的说:“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 

  对于这样的观感,我亦深有同感,试想一下,这样的士兵怎么不会被日本打败?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士兵一旦与日本兵交手,转瞬之间就会溃败,常常显得不堪一击,这一点连日本人也都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缺少了尚武精神的民族内心是脆弱的,在强大对手的挑衅面前,心理的防线瞬间就会崩塌,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丝毫没有了抵抗的意志,这样的军队如何不败? 

  尚武精神体现在一个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方面。日本这个国家在2008年就把“武道课”列为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到2012年已全部执行,以此来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水平。 

  相比于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这里还有一份在网上找到的数据,也是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数据,据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调查发现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13-15岁年龄段男生体质甚至不及日本女生。” 

  另外据中新网的报道:“在2014年4月23日西安市年中考体育测试现场,不少考生在参加长跑后,就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有的直接瘫倒在地,同时还有不少学生更需要通过吸氧等方式来缓解不适。” 

  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看到这些数据与报道,会有何感想,会不会有一种隐忧落在心头?也毋庸讳言,鲜明的对比参照,事实上也说明了体力活动不足和体育锻炼不够是当前国内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孔子被称为第一武士道(梁启超语),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提到:“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资源。”即便在武士道盛行的日本都视孔子为“武士道的精神教父”,足见,孔子作为第一武士道的代表人物不是空穴来风。 

  时至今日,距离佩剑而立的孔子塑像搬离而去已过去四年多的时间,可是中国人的这份尚武精神是不能抹杀搬离掉的,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国力不断增强的华夏民族,在我们源源不断输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勇者无惧”的尚武精神也应大放异彩,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