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作者:李晓鹏 来源:公众号“李晓鹏博士” 2018-05-05 2159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李晓鹏

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资本论》,也介绍一下我写作《资本论少儿彩绘版》的心得体会,希望跟大家能够一起进步。

1、《资本论》与《国富论》:认识经济制度的双面镜

《资本论》是经济学经典名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跟中国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国共产党起家闹革命,就是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资本论》的思想对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都有极大的影响。

但这个书,能够真正打开去读的人很少。因为它实在是太难读了,既深奥又超级长。我应接力出版社之邀,编写了《资本论·少儿彩绘版》,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角度,再配上精美的图画,来介绍资本论的思想,是向少年儿童,以及对政治经济学感兴趣但是阅读大部头著作感到有难度的成年人写作这样一本书。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我在写作《资本论少儿彩绘版》之前,还写作了《国富论》的少儿彩绘版,向大家介绍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史上,有两部殿堂级的巨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是《国富论》,另一部就是《资本论》。

《国富论》和《资本论》从两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我们要全面的了解经济、经济思想,其实这两个角度都很需要。《国富论》更多的是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优点出发,谈它们能够带来些什么好处。而《资本论》的写作时间比《国富论》要晚九十年,思考的角度也就完全变了。

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那个时候,整个欧洲受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压迫比较厉害,商人和企业家地位很低,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大市场。在教会、国王、封建领主等传统势力的统治下,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时候,自由资本主义的正面意义就非常大,新生的商人企业家阶层,要求突破这种一潭死水的经济状态。《国富论》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它非常注意强调建立在自由交易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分工,推崇“看不见的手”,反对封建割据、行会垄断这些不利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东西,要求用新的资本主义方式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那个年代,《国富论》代表着资本主义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资本论》诞生在九十年以后。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市场经济已经横扫整个欧洲大陆了。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他们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进而通过发动革命、政变等各种形式,来夺取欧洲各国的政治权力,到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建立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资产阶级从革命者变成了统治者。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最重要的是揭露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背后存在的问题。资本主义经过几十年的爆发式的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很多的问题,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苦难。

把《国富论》和《资本论》结合起来看,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理解社会现实非常重要。中国现在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思想源头就是《资本论》,市场经济的主要思想来源就是《国富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合?为什么不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为什么也不是纯粹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能同时从《国富论》和《资本论》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现在的经济制度,还有哪些方面是非常好的,有哪些方面是不够好的?通过这两种对比,我们就可以学会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既要看到它优秀的、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如果说《国富论》倾向于追求市场经济制度的光明面——自由、分工、效率、开拓、进取,那么《资本论》它很大一部分就是试图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找到一套维护社会公平的方法,保证社会的分配公平。

2、《资本论》:一本追求社会正义的著作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今天有很多人对《资本论》有一些误解,或者说有一些害怕,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资本论》是代表着改革开放以前的做法,改革开放以后是要抛弃的?其实不是这样,应该说我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就是在两个方面来探索经济制度。一方面是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坚持《资本论》的社会公平的理想。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待,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自己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恩格斯当然更富有,他们家就是开工厂的。马克思、恩格斯如果站在自己出身的立场来看,跟富有的资产阶级合作是非常有利的。但他们都放弃了这种优越的选择,为底层劳动人民去呼吁,争取他们的权利。这是一种人生道路的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于我们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大家选择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立场,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们不能仅仅是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上看问题,更应该站在对全社会、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有利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特别是恩格斯,他们家自己就是大资产阶级,为什么会站到反对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因为他自己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亲眼目睹了在那种情况下工人阶级生活悲惨的状况。所以使他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和眼光,觉得自己应该为命运悲惨的工人阶级起来说话,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时欧洲的情况,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也是资本主义。它们比我们发达了是不是马恩批判的东西就不对了?实事求是的讲,马恩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由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闹革命,工人罢工等,给资产阶级制造了巨大的压力,逼迫他们做出改变。

正是因为有了革命,有了工人阶级斗争,所以才有每周能够休息一天两天、还有八小时工作制、禁止雇佣童工、男女同工同酬、可以成立工会、可以与资本家谈判报酬、还有更广泛的投票权等等。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西方资本主义的政策,里面确实有很多注意保护工人权利的制度,其实是已经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过的。

我们学习马恩,要结合他们时代的背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生活确实是很悲惨的,就像我们小时候课本上学的包身工、羊吃人运动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真实的事情。这些事情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很罕见。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那个时代你说它叫自由资本主义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可以叫它原始资本主义,那时完全不讲任何底层人民的生存权利,就是拼了命了干活。恩格斯写过一篇调查报告,叫做《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里面就讲了:

【大量的工人住在没有任何卫生保障的地下室里面,大量的传染病,连基本的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每天被迫长期高强度的劳动,没有基本的医疗卫生环境,很多人早早的夭折了,或者死于传染病,而且无法养活自己的妻子儿女,这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生活状况。】

我们今天看马恩的思想有的人觉得太太激烈了——工资发少一点你可以辞职,有话可以好好说,为什么动不动要闹革命要打打杀杀,是不是太极端了?对此,我们始终要结合当时它所处的年代和时代背景,去思考:马恩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去分析,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启发。马克思指出的很多问题,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以马恩看社会问题深刻的程度,有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所以我们只要用辩证的方法深刻的认识它们,今天学习《资本论》还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非常富有启迪的思想和观点。这个东西对我们深刻认知经济社会的本质和真相是大有裨益的。

3、《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劳动创造价值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马克思对经济制度的分析是从最简单的商品和劳动开始的。他首先讲了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东西:商品。商品是非常常见的东西,所有可交换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商品。

商品的交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说,商品交换是人类智慧一种不可思议的产物。我们觉得很普通,其实是非常高明的。比如说有两条狗,一条有一块骨头,一条狗有一块肉,两条狗之间是不会想到用骨头交换肉。两个狮子之间,一个捕杀到到一头羚羊,另一个捕杀到一头水牛,它们也不会想着拿多少只羚羊和另一个交换水牛。商品交换是一个需要很高智慧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为什么买一件衣服要花两百块钱,买一瓶水要花一块钱?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买两百瓶水的东西才能买一件东西呢?这中间桥梁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两个东西既然它们之间能够交换,那么它们一定可以有互相替代的内在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使用价值,一种叫做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用途”,比如说水可以喝的,衣服用来保暖。使用价值无法进行定量的比较和衡量。喝水和穿衣之间无法相互替代。商品交换的直接基础,应该是彼此之间所拥有的共性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共同的东西是它们都具有“价值”,价值是商品能够互相交换的直接根基。

价值从哪里来呢?按照今天大家的看法,一件衣服两百元,两百瓶水也是二百元,所以衣服和水都是两百元的价值,这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看法。但是这二百元也是人发明出来的,有人民币也有美元的区别等等。就算是同一种货币,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人民币还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问题。人民币还有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的区别。以前第一套人民币换成第二套人民币的时候,一万块才能换一块钱,这个标准是变来变去的。货币只是一个中介。为什么两百瓶水值两百元,为什么一件衣服也值两百块钱了?这中间共性的根本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它是不能由货币来解释的。因为货币只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结果,马克思把它称之为价格。价格只是交换的中介而不是交换的基础。

什么东西才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呢?马克思认为是价值。价值是什么?它不是货币,不能由货币来衡量。那么它真正的根基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我们生产一个商品是需要花时间的,但我们自己不能生产所有的商品。所以在交换商品的时候,其实是在交换彼此之间的劳动。

为什么一件衣服要花两百块钱,一瓶水只要花一块钱?这是因为在我们现在的生产条件下,可能一个工人生产两百瓶水需要半天时间,同样的生产一件衣服也是需要半天。如果说按照现在的社会劳动效率,一个普通的劳动力他生产的东西所花的时间是一样的,这两个东西之间就可以进行等价交换。

因此,马克思认为,商品彼此之间交换的基础是价值,而价值是生产商品所需要付出的平均的人类劳动。那么人类劳动又具有差别:有的人身体强壮干得快一点,有的人身体瘦弱一点干得慢一点,有的人用机器技术来做,有的人是手工来做。但是这种千差万别的情况可以进行平均,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者说是平均劳动时间。总的来说就是衡量我们为了生产、获得一个东西需要付出辛苦的程度,这是大家进行交换的基础。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类彼此之间的劳动交换。这个观点很直观,大家很好理解:生产一个东西肯定要花时间花辛苦去做的,做出来不能白给你,但如果说你做了一个东西正好能够满足我的需要,我们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不同的东西进行交换,就可以算是等价交换了。这个观念反映了比较朴素、平等的思想,因为大家生命的价值是差不多的,你花一天时间做的东西,我花一天做的,大家进行交换,这样比较平等。

马克思还有一个重要的一个结论:

【世界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

那么顺理成章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整个社会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应该按照他的劳动,他为生产一个商品所付出的劳动进行分配,这样是最公平的。你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东西,为社会创造出来了多少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你就得到整个社会财富的相应一个部分,这样才是最公平的一个状态。】

但是马克思拿着他的思想去衡量当时他所看到的西方的原始的资本主义状态,他很愤怒。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当时的社会状态离他所理想的按劳分配的社会公平状态差的实在是太远太远了!当时欧洲的情况是:

【真正每天在生产线上辛苦工作,付出辛苦劳动的人只能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都有困难,居住条件非常差。相反一部分资本家、上层阶级,每天坐在豪宅里喝酒抽烟享受生活,却能够获得惊人的财富。马克思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需要改变的。】

4、《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他就去想:

【为什么这些人辛苦这么久得不到自己该得到的价值,而有一些人却可以不劳而获。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怎么产生的?既然是劳动创造价值,这些人辛苦劳动创造的价值到哪去了?有些人不劳而获,他们获得的价值从哪里来的?这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就是马克思思考写作《资本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他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的逻辑出发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什么叫做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了,劳动者才是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变成他们自己的,而是有很大一部分被资本家用利润的形式拿走了。工人用劳动创造的那份价值,跟他自己获得的那部分价值之间的差距,这个剩余,就称之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应该说很好理解。在比较简单的生产关系中——比如一个人每天可以制一件衣服出来,假设衣服值200块钱,原料成本50元,那么劳动就创造了150元的价值。但是这150元并不能都归劳动者所有,而是会交给资本家,那么资本家可能会按照每天50元给他发工资。二百元卖出去,其中扣除50元的材料成本,扣除50元的劳动工资以外,剩下的100元就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创造的150元中,工人拿走了50元,剩下100元的价值,被资本家拿走的那个部分,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来自于剩余价值——他们组织大量的工人进行劳动,工人每天创造的价值一部分被资本家拿走了。如果雇佣了两百个工人,把这些人的剩余价值集中起来,就让这些资本家获得了远远超过他们的劳动所应该付出的报酬。这个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平等的根源。

5、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马克思进一步追问:

【这种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为什么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呢?】

马克思认为根源就在于资本家掌握着资本。“资本”的概念就被抛出来了。生产一个东西,一方面需要劳动、另一方面就需要资本,比如机器、资源的投入,这些东西都需要花钱去买的,这个东西就叫做资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当中的各种物质投入,这些东西就是资本。

在生产关系当中,拥有资本的一方只要投入资本,购买一套生产资料,他就可以组织工人进行劳动,从而获得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巨大的财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看上去是一些物质、是机器,但在本质上,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

【资本所有者(也就是资本家、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诞生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他也大力称赞:

【资产阶级在打破传统国王、教会等各种封建势力过程当中所起的革命性的作用,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把世界联系起来形成世界市场,】

但他同时也指出来:

【这种生产关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被大部分人所享有,而是被极少数的资本家所占有了。必须改变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平等。】

最后,马克思提出的方案就是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怎么消灭呢?主要就是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包括生活资料的私有制。我们自己的自住房、汽车、各种消费购物,可以有私有制存在,马克思认为需要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包括土地、机器等等。总之就是生产过程当中投入的各种物质资源,他认为这些东西应该采用公有制的方法来解决。劳动者投入劳动,获得自己劳动对应部分的报酬——也就是工资。而资本则应该是采用公有制,资本的收益不应该归资本家个人所有,而应该由集体或者国家来进行统一分配。

6、《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惊人预言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这样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就是马克思心中的理想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什么呢?在资本主义、资本私有制的条件下,一部分人衣不裹腹、生存难以为继,另一部分生活暴富、挥霍无度。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很多人钱太多花不出去,另一部分人有物质需要,但没有钱去花,这样必然会产生社会整个经济运行系统的失衡。不需要花钱的人手里攥着大量的钱花不出去,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需要花钱的人手里没有钱,看着市场上的商品却没有办法购买。这样社会经济循环就出现问题,这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就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且,他认为这样的危机会越来越严重,一直到资本主义秩序彻底崩溃。

应该说,马克思的预言还是很准确的。他已经去世上百年了,在他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间,这个世界确实接二连三的不断爆发经济危机。到2007、2008年,还爆发了从美国开始然后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每一次爆发经济危机,大家就会想起马克思。像2007、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当时在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重读马克思的潮流,很多人把《资本论》拿出来读。基本上马克思去世之后《资本论》诞生这么多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当经济比较繁荣的时候,大家便不去理睬马克思,觉得还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好,看不见的手分配资源最有效率,大家都活的很滋润。但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大家就会想起来马克思,看来“看不见的手”还是有问题,马克思说的还是对,在经济繁荣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最后真的还是会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分析确实深刻,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用马克思的一些思想来推动社会的公平分配。

7、《资本论》和它影响的世界

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后来实践运用当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比如,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很快崩溃的情况其实也没有那么快就实现,他所反对的原始资本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的,内部制度是可以改革的。他反对的原始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罢工、工人革命等各种斗争,慢慢就建立了很多保护工人权利的制度,比如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两天、各种社保等等。工人的工资也确实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地增加,很多经济增长的好处还是慢慢的流向了底层人民。经过改良后的资本主义——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出了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而且维持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还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全都是采用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依照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代表,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些国家在消灭了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后,出现了当时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比如说建立了一个掌握全部资本——包括土地和机器等各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政权,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以后,怎么保障政权从生产资料当中获得的财富能够真正公平的分配给工人阶级呢?这一点,苏联的实践证明,很难做到,很容易出问题,政权内部的统治者可能会想资本家一样自私自利,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革命后的政权很容易走向腐败,变成新的投资阶级和腐朽阶级。

还有,公有制条件下怎么样解决劳动激励的问题?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管理者并不关心生产效率,也不能开除偷懒的工人,大家干好干坏都分配都差不多,最后人的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就会偷懒,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完全公有制的条件下,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建立一个缺乏竞争的体系以后,企业家精神、突破性的创新也就不容易被激发出来了。因为全国都是公有制,所有生产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企业不用担心产品的销售,也不需要主动去研究新产品,也永远不会破产。

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苏联在跟资本主义美国进行竞争当中最后是失败了。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下被迫做出改变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与僵化地利用《资本论》某些观点片面的指导实践的苏联式社会主义政权的竞争当中,目前还是改良后的资本主义占了上风。

8、《资本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怎样向我们的孩子讲解《资本论》?介绍马克思?

所以,中国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论》思想的一种改进。中国的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军工、金融、铁路、能源、电网、通信这些经济命脉还是国有企业高度控制。同时,我们又引入了大量的私有制成分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竞争,国有企业之间也有很激烈的竞争。在绝大部分领域,指令性的生产计划几乎完全消失了。企业家之间有竞争,劳动者之间也有竞争,努力工作的成绩出色的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不努力工作的人就可能会被解雇,失业。但是,通过公有制经济,来保障一个基本的社会公平,同时还把马克思当时没有深入研究过的反腐败、政府治理等很多内容增加进去。

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还在一个探索的途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活力和它的创造力,建设市场经济制度,发挥资本的力量,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创新,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有注意节制资本,追求社会公平。所以我说,学习经济学,《国富论》和《资本论》两个都要读,缺一不可。最终,我们希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亚当·斯密的智慧中,创造出一个制度,使社会上的资本能够用于我们真实的财富的创造。让真正为社会财富做出贡献的人更多地得到分配上的好处,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全面提高社会效率。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马克思经典著作论述有一些不一样,但是在基本的精神理念上还是和马克思保持一致的。

比如,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观念,主要是把资本家和劳动者一分为二,清楚的分开了。但是,今天我们的认识是:

【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的。很多资本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劳动者,而且是从事着很辛苦的、很珍贵的、高品质的脑力劳动。他要从事企业管理、去开拓市场、从事创新、解决各种风险,这种艰苦的劳动和创新当然应该获得一定的劳动回报。这部分劳动回报应该比普通的体力劳动获得的回报更高一些,不应该说成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不公平的情况直到今天也仍然广泛存在。很多企业家的高收入,显然也不能完全用脑力劳动和风险回报来解释,其中还是有相当部分应当属于剩余价值。还有像土地资本,这些年随着大中城市住房价格和房租价格的快速上涨,少数占有大量土地资本的人,从中获得的收入是很多人辛苦劳动很长时间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中国现在也成为了突出的问题。我们从《资本论》当中能够获得的收获,就是一方面要看到社会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效率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批判精神,去追求社会公正,对它进行改进。一分为二的看事情,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同时学习《国富论》和《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编写《国富论》和《资本论》的少儿彩绘版的原因。

只有同时理解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以《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同时理解了《资本论》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的思想,我们才可能全面准确的、深入的来观察我们的经济社会,而不是片面的、偏激的思想,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又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认为这种意义更值得我们去思考。《资本论》也更值得我们去学习,重新发掘里面博大精深的内涵。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孩子们,要想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也应该是两本书都看,把正反两面的东西都了解。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拥有自己的思考。我相信这会为我们下一代的成长和我们国家下一个二十年三十年取得更大的进步,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李晓鹏,经济学博士,中兴大城首席经济学家,著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城市战略家》等。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李晓鹏博士”】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