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泛滥"背后:资本逐利看,架空历史

作者:王彦 来源:文汇报 2019-02-18 832

古装剧在表现传统文化、重铸传统美学、传承民族历史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需警惕的是,由于部分创作者缺失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近期卷土重来的宫斗剧热潮,正在把观众拖离历史现场,拖离优秀传统文化的场域。

从去年夏天开始,先有《延禧攻略》从视频网站刷屏到各大卫视,大半年内演了近十遍;后有《如懿传》在“巨额投资”“首播不利”“网播转台播”等营销话题下不断轰炸观众视线;眼下,由《延禧攻略》原班人马制作的《皓镧传》又在视频平台强势推播,剧集背景从清朝前置到先秦,剧方甚至公开打出“某某某某接着斗”的推广语。

值得反思的是,在创作者连续地、不知疲倦地、无休止地复制“后宫连轴斗”的同时,历史在跳不出的三尺宫墙里被草草虚化,仿佛中华文明故事不过就是“一个宫闱争斗叠加一个宫闱争斗”的演进史。一连串的演绎背后,历史被严重虚无化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奋斗不屈英杰辈出的浩荡发展史被完全架空。

可事实上,无论战国风云还是清朝的世象百态,绝不只是帝王后妃的恩怨情仇,还包蕴着千里江山的治理智慧、朝代兴衰的更迭逻辑、贤者志士的高义情操、市井乡间的民风民俗等。以先秦为例,诸子百家能被解读的内容不胜枚举,单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警言背后,就值得深挖;又如《郑伯克段于鄢》,它好似简笔画,告诉我们封建王朝的源头何在,人性的欲望又出自何处。放眼清朝,丰沛的史料更为创作者提供了富矿。仅是廉吏于成龙、名相陈廷敬两位贤臣身上,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节,便大有文章可做。而视野狭窄、精神矮化的宫斗剧,其人物如同井底之蛙,只看得到私欲和情爱,只关注争权夺势,中华民族演进中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全部隐退。历史完全空心化后的艺术创作只留下重复复制,失去了鲜活的故事逻辑和人物意义:多部宫斗剧中的角色如果互换身份,故事竟然一样可以往下说。

更让人忧虑的是,历史消隐的背后,历史虚无主义在宫斗剧里悄然滋长。

有观众发现,史书上被明确差评的赵姬,竟在《皓镧传》中摇身变成背负家国大义的复仇女子李皓镧,并与吕不韦上演一段如泣如诉的爱情挽歌。此间透出的恰是许多宫斗剧重复过的架空“创作手段”: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样的理念下,历史事件被剥离历史语境恣意发挥,历史人物被胡乱篡改,似乎“艺术”只是幌子,“创作”沦为挡箭牌。

如此套路中的宫斗剧,罔顾史实与常识的现象时有发生。《延禧攻略》里,现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段《贵妃醉酒》穿越到了乾隆年间;《如懿传》里,身处深宫的皇后可以操纵时局,与皇帝争权。至于银针试毒、麝香堕胎等宫斗剧老掉牙的桥段,反复上演,让历史越发面目模糊。凡此种种,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判断。前段时间,某网游篡改历史人物,将荆轲设定为女性,让不少小学生深信不疑。再往前,屈原被描绘为谈情说爱的纨绔子弟,唐三藏被歪曲为花花公子,孔夫子成了情圣,杜甫被“再创作”为杂耍混混……亵渎先人、亵渎经典,莫此为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五千年从未断流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若荧屏被宫斗剧承包,我们的文化立场和历史观终究会流于一纸空谈。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仅是知识的欠缺。不知来路之艰难险阻,便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易从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出发建立认知,每每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如此,我们怎能指望青年人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洞见中国的未来?

别让泛娱乐化的宫斗戏码消磨了光明磊落的奋斗志气

是职场晋升秘籍,是青春情感指南,你醉心以恶治恶的扬眉吐气,她沉迷在嫁得好比干得好的尊崇荣耀……宫斗戏码来来往往,图的是所谓收视“爽”感,却也用八卦历史、尔虞我诈覆盖了光明磊落的奋斗、昂扬向上的志气。若卫视收视率、视频网站点击量榜单被宫斗剧占据重要位置,观众视线被“宫斗文化”雾霾笼罩,这会给文艺生态和价值取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思索。

宫斗剧在市场上出尽风头,始于2004年的《金枝欲孽》。2010年至2013年间,《美人心计》《步步惊心》《宫》《宫锁心玉》《倾世皇妃》《甄嬛传》等先后创下不俗收视率。经历《芈月传》的间歇低迷,这一类型自《延禧攻略》起进入又一波热潮,且大有“网台联动”之势。

观众用“爽”字形容观感,折射出宫斗剧刷屏的部分原因——在泛娱乐化的潮流里,一些创作者用“争风吃醋”“机关算尽”“一路开挂”等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去迎合人性中浅薄的一面。由此,所谓明星获得关注,所谓作品获得流量,利益随之滚滚而来。资本逻辑下,这样的功利创作给业界带来了误解——似乎影视作品只需用泛娱乐化的满足视听感官刺激便可,而无需追求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更遑论承担社会责任与价值引领。

宫斗为何“爽”?因为宫斗剧的创作者、营销者,常把后宫伪装成职场,把后妃争宠当作奋斗向上来宣扬,以此迎合一些人图轻松、求刺激的娱乐需求。《甄嬛传》刷屏时,营销者借甄嬛之口“提点”职场白领,“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好好做一个可利用的人、安于被利用,才能利用别人”;《延禧攻略》轰炸视频网站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如不主动‘撕’,就没人知道你委屈”等台词被包装成人生智慧贩卖给年轻人。

这便是某些宫斗剧误人最深之处:它们以缓解生活压力的面貌出现,却在不经意间释放阴暗、消极乃至病态的能量。“爽”到后来便是“醉”,虚无的满足混淆了真实的付出,复仇上位的快感湮没了脚踏实地的思考。

事实上,剥掉其“爽”感外衣,所有宫斗戏码本质雷同:以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为戏剧推动力。无论剧中人的初始设置为何,他们拼死争斗的目标是单调的:男人争权力,女性争恩宠;他们向目标攀爬的方式也是一致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年来前赴后继的荧屏宫廷中人,他们身处奢华的生活场景,其命运分野不在于品格高下,只在于“腹黑”程度。在无尽重复、为斗而斗的皇子夺嫡、后妃争宠戏码里,人性中恶的一面被不断放大,厚黑等处世哲学被无限推崇。整个宫廷,人人表面光鲜内心阴暗,如同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文以化人,艺术养心,我们需要有着社会担当的创作者、需要有着向上向善力量的文艺作品去滋养人心、引领大众。

要警惕的是,影视作品是受众最为广泛的文艺作品样式。宫斗剧一旦霸屏,它们面向的便是千家万户。在宫斗刺激中,焦虑被放大,价值被模糊。宫斗文化一时风行,看多了两面三刀的倾轧大戏,一些人恐怕会对嫉妒心爆棚、利己主义至上感到麻木。宫斗剧的陈腐空气里呆久了,如果心胸变得狭窄,受众又如何能知晓历史、欣赏美好、感知幸福呢?

别言之凿凿相互倾轧、钩心斗角、媚上欺下的宫斗泛娱乐戏码是为了“观众的需求”。影视剧需要有矛盾冲突来增加戏剧张力。但冲突中的人物、困顿时的角色,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克服阻力,用善良和宽容去感化对手,用勤奋和智慧去消解危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推崇的就是以宏远之心看待世界,以淡泊之心看待自己,以仁厚之心看待他人的精神境界。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把小我融入大我”,同样与之相符。

对社会负责的文艺作品,应当能在潜移默化间让受众走到阳光底下,开阔心胸、感恩时代,笃信奋斗的价值、明白追梦的真谛。明乎此,创作者理应幡然醒悟,宫斗可休矣。

资本逐利,导致影视创作的价值观念被稀释

潮水退去时,才能看见谁在裸泳。资本失灵时,更能彰显价值的珍贵。

卫视广告,网站推荐,抖音开直播,娱乐综艺包个场,微博热搜再哄一哄——眼下,玄幻剧《招摇》播出近半,“营销一条龙”基本齐活。按流量经济的如意算盘,一波营销热后,便是收割韭菜之时。可这一回,算盘有些落空,任凭原始IP曾有多少粉丝、两名主演自带多少流量,该剧再怎么折腾,热播的海市蜃楼愣是不见踪影。

站在艺术的立场看,这半点不稀奇,该剧的美学、表演、特效、配音都不在水准线上,更遑论思想精深。但从资本的逻辑出发,不知流量经济的拥趸是否已经心里打鼓?

是谁给了“裸泳者”勇气?顺藤摸瓜,《招摇》的两名主演,都是狠狠享受过“宫斗红利”,一个凭“审丑营销”,一个借“私德炒作”,两人都在资本逐利的推手下赚走可观的一桶金。更有前者,《宫》《宫锁珠帘》《宫锁沉香》三部曲连点成线,线头都握在同样的主创手里。因为是“后宫”那些事儿,哪怕人物是纸片的、表演是空谈的、逻辑是短路的、后期是抠图的,只要能在流量竞赛中屡战屡胜,所谓创作者便一次次如法炮制,屡试不爽。这样的影视创作生产链上,没有历史剧、情爱剧,只剩下“逐利剧”画出一条条流量的曲线图,从资本的原点急切地奔向利益的巅峰。

可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资本逻辑下,线连成片,片织成了生态,一桩桩个案汇成荧屏上连绵不绝的“清宫宇宙”;前赴后继的逐利者让影视行业的立身之本——创作,渐渐患上了价值稀缺症。

价值观念被稀释的创作生态里,没人能独善其身。编剧按流量的喜好定制“槽点”,不怕雷人,但求有槽可吐;导演按流量的走势专挑“明星”,演技不重要,能导流就行;后期营销索性踏入流量的陷阱不愿自拔,买热搜、造话题、做假数据,只要流量高,职业操守皆可抛;至于被流量误导的演员本人,把本职工作当成了捞快钱的乐园,无心雕琢角色,一心钻研“人设”。而寄生于如斯生态,数据造假产业、娱乐类综艺平台、部分偶像选秀节目等都成了一条利益链上的“蚂蚱”,各环节合谋,各取所需。只重经济效益、罔顾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下,某些雷剧越拍越骂、越骂越拍,不足为奇。因为在资本的炒作逻辑中,比差评更可怕的是流量平平。

毫不客气地说,流量经济的思维已在影视行业中形成了一部分劣币驱逐良币的边际价值倒挂。最直观的,近些年不少影视公司投入最大的成本、调用最好的阵容,把价值观念稀薄的宫斗剧当成本公司的“头部内容”,忽视了那些更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创作。

但万幸的是,流量泡沫开始破碎,行业风向悄然转变。《招摇》就是资本不再万能的典型案例,“演技”成为2018年的热词就是观众对影视行业价值回归的强烈呼唤。

影视业的价值何在?有人视之为名利双收的捷径,为此可以贩售一切;有人视之为糊口的职业,熟练掌握技能,按劳取酬;还有的人将之视为艺术的求索,在对不同剧本、角色的体认和塑造中,拓展对人性的认知、抚慰观众的心灵。不同的价值观念,塑造着不同的格局,终将决定一个人的艺术生涯能有多么辽阔。

黄沙吹尽始见金。只要创作者敢于挣脱资本的枷锁,还影视艺术一颗初心,那么迟早,一切喧嚣会归于平静,影视圈的诸多乱象也终将销声匿迹。只有价值的回归,影像的世界,才是那么清风拂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2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