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作者:佚名 来源:思想火炬 2019-05-13 19807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编者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新时代,只有大力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期特别策划邀请5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专题解读弘扬红色文化问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

红色文化,总体上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它体现在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层面,融注于物质遗存、机制行为和文化艺术形态当中。红色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成为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

第一,红色文化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倡导者、创造者和实践者,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根本主题,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在。红色文化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延续和发展到今天的。

第二,红色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历史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强调把先进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思想品格。红色文化是在理论与实际的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因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思想品格。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等等。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标识和党性要求,也使反映这些内容的红色文化拥有思想和真理的影响力量。

第三,红色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人们往往忽略这句话的下半句,“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甫一出世,便自觉把党的精神和党员个体精神联系起来铸造建设,并贴近实践和时代需要来培育和塑造,从而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精神气质和优良传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气质的外延成果和彰显载体。诸如不畏艰险、永远奋斗、追求真理、勇于牺牲、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求真务实、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气质,以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样一些直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典文献,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也使反映这些内容的红色文化拥有人格和道德的感染力量。

第四,红色文化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本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品格、精神气质,从来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从来不只是在理论口号上彰显它的光彩。它们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始终在实践中突现它的价值。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践的反映,并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拥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总像那位挖山不止的“愚公”,自己带头干,用行动而不是口号去“感动上帝”,从而使人民大众“甘心情愿”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来挖掉各种各样的“大山”。中国共产党人这种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社会实践,孕育和发展了红色文化,从而使红色文化每到重大历史关头,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和文化旨趣所在,也融合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成为具有实践引导力和精神感召力的先进文化。

总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就、文化建设新成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不怕流血、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文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爱国主义文化,是为人类求解放和自由的共产主义文化,说到底,红色文化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

红色文化首先是革命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了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红色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和精神主体。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文化,必须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积淀、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红色资源,包括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在内,覆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全过程;狭义上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关的、打上了革命烙印的精神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红色历史遗物、遗存、建筑、旧址和场所等等。

红色传统,主要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包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敢于牺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在内的优良传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内的“三大作风”,都属于这个范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并不断赋予红色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从最早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两路”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王继才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红色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心系人民,艰苦奋斗,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不朽丰碑,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鲜红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红色精神的总结和弘扬,早在任职浙江期间就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其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和讲话中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路”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树立了光辉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高度重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他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保护红色文化、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战略工程、铸魂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更好地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继承好红色文化,在遗存保护、研究阐释、文化创造、宣传教育、旅游融合等重点环节发力用功、久久为功、有所成功。一是要着力加强保护研究,从全国层面系统深入开展重点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整理挖掘和研究阐释,进一步加快红色文化立法保护;二是要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实施红色文化题材创作规划,着力深化宣传推介,加强红色文化融媒体平台建设,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开来,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记得住,推动红色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三是要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建成、打造一批国家级红色旅游重点目的地,让红色旅游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凝神聚魂的作用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历久弥新、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在重大历史关头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激发出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铸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魂魄,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展现,与风云岁月相伴而生,在风云激荡中产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华美学精神一脉相承,创造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境界;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传承着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这个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发挥文艺的培根铸魂、凝神聚气作用,从红色文艺经典中汲取宝贵营养,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用思想的旗帜和精神的火炬振奋人心,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伟力,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提炼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红色文艺经典所体现出来的红色文化是在时代大潮中孕育出来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风貌。今天,红色文化依然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与“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创作新时代的红色文艺经典。红色文艺经典具有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强大力量,是新时代攀登文艺高峰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根基。要充分挖掘使用红色经典资源,适应当代受众审美习惯,运用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推动历史经典再创作再传播,焕发红色文艺经典的时代魅力。例如,近年来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复排歌剧《白毛女》等,就是对红色文艺经典再创作再传播的成功范例。要加大红色现实题材创作力度,从先进事迹、奋斗历程、市井百姓、平凡人生中寻找红色文艺创作素材,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的示范引导上下功夫,精心创作推出一批抒写伟大时代、反映伟大实践,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文联将聚焦这条主线,持续开展“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活动,办好“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红色经典作品。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新版歌剧《白毛女》剧照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让红色文艺经典不断走进人民。文艺只有不断走进人民,才能真正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工农兵、深入抗日前线,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红色文艺经典。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常态化机制,开展“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推动文艺实践向基层一线扎根,向边疆、贫困、民族地区拓展。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饶的红色精神食粮。

用红色文艺经典引领社会风尚。红色文艺经典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新风尚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弘扬红色文艺经典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远志向、高贵品格、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职业操守引领风尚。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 张建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延安境内分布着445处红色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诠释延安精神的核心载体。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遗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延安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是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实现延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是打造高质量延安红色文化品牌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延安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保护的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政策,本着“慎重重建”、“修旧如旧”的科学态度,切实有效地保护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传承好。近年来,我们在不改变不破坏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加大了保护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可移动革命文物保管库房,改善了文物展陈环境,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利用管理制度,为每一件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制作了专属“身份证”,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化管理,确保了文物安全,为充分高效利用红色资源提供了便利。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革命圣地延安故事。延安红色文化,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奋斗十三载历史的全面反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既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讲好延安故事、弘扬延安精神的需要,更是充分发挥延安这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三大教育示范基地作用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断丰富其内涵。我们加大了研究和宣讲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等办法,纳才引智,不断充实研究和宣教队伍力量,努力提高其研究和宣传能力。同时,我们还加强与甘肃、宁夏、贵州、江西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展示延安精神魅力。依托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并已取得成效:第一,全力打造延安红色博物馆城。以延安革命纪念馆这一综合性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为龙头,建设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专题性纪念馆,恢复并陆续开放了一大批重要革命旧址。在努力打造精品展览的同时,注重融入互动体验项目,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变“陈列式展览”为“多样式教育”,变“阵地式宣讲”为“体验互动式宣讲”,变“封闭式的单一教育场所”为“开放式的、各馆联动互补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第二,精心打造延安红色旅游。围绕“红色圣地·魅力延安”旅游主题形象,精心打造延安红色旅游。经过多年努力,延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旅游环境明显改善,已形成年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创作推出了《延安保育院》《舞动延安》《延安保卫战》《延安 延安》等一批红色文化演艺项目和《飞越延安》等大型影视互动体验项目;第三,精心打造延安干部培训基地。我们本着“传承精神,资政育人”的办学理念,先后创建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基础设施完备、师资队伍强大、课程设置极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使延安成为延安精神传承基地、不忘初心寻访基地、党性教育锻炼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大学校、大熔炉。2019年预计培训党员干部将超过40万人。

总之,延安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举的原则,努力挖掘其内涵,不断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接受延安红色文化熏陶,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弘扬红色文化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汪亭友

在我国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各种名目贬损党的领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以各种手段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诋毁否定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让中国重蹈历史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亡党亡国悲剧的覆辙。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红色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污蔑丑化党和人民的领袖、革命先烈,抹去国家的共同历史记忆,瓦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毁断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标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广为流传,在民众中具有强大号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摧垮一个民族,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否定领袖和英雄人物,抹去这个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使这个国家丧失灵魂、任人摆布。所以,一个站得稳、行得远、自尊自重的民族,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拥戴自己的民族领袖和民族英雄。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康庄大道。与此同时,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集体、革命先烈,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爱戴,因此也就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者疯狂攻击的对象。他们凭借道听途说、主观臆想的故事或情节,甚至篡改捏造原本十分清楚的事实,肆意诋毁人民领袖、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和伟大贡献,抹黑侵害他们的名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崇尚英烈的真挚情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对这股思潮和势力如不及时铲除,将会产生严重后果。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亡党亡国的悲剧,就是从否定党和国家的领袖、英雄人物开始的。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董存瑞雕像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红色文化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美化社会改良,推崇所谓“告别革命”论,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革命。

革命不是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它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时代的产儿,是群众的自觉选择。革命期间毫无疑问会有暴力、有流血、有牺牲。但革命是社会矛盾激烈化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强行开辟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历史也反复证明,每一次革命的成功往往带来社会的大发展、文明的大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创建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文明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同样,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70年前的旧中国,山河破碎,列强横行,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为了救亡图存,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采取各种办法,设想了无数方案,试图救民于水火。然而,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中国社会的深刻矛盾,决定了任何抛弃革命的改良道路都是走不通的。革命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唯一出路。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革命史观,把革命等同于血腥、恐怖,把阶级斗争歪曲为“仇富杀富”,宣扬暴力革命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只许改良,不准革命。他们先是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宣扬“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很难得出农民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个普遍的结论”。继而,抬高洋务运动,贬低维新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光辉历史就在否定革命的论调中被彻底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合法性也被彻底颠覆了。由此,新中国之后的一切历史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些观点往往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所谓“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为噱头,极具迷惑性、欺骗性、鼓动性,对追求批判精神、崇尚个性解放的青年人危害甚大,使他们容易丧失革命理想,失去社会责任感。

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弘扬革命文化,首先要运用法律的武器,对侮辱否定领袖、英烈等触犯我国法律的人和势力重拳出击,形成有力震慑。其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雄、维护先烈声誉的良好风气。再次,在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史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懂得革命先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博大情怀。最后,在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