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怎成了“赝品博物馆”

作者:胡建兵 来源:天府评论 2019-10-16 477

     “大学博物馆”怎成了“赝品博物馆”  

  近日,重庆大学博物馆开馆,展出佛造像、玉器、青铜器等400余件展品。14日下午,有微信号发布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质疑展品真伪问题。@重庆大学今日回应: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对该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公布。(10月15日人民日报)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重庆大学投资670万建博物馆,出发点肯定的好的,通过一些自然和人文遗产的陈列和展示,让更多的学生去研究,促使他们更多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文化。

如果博物馆里收藏的赝品,那就与办博物馆的初衷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学生“绑架”进来,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误导学生。重庆大学博物馆中年代穿越、造型奇异的藏品,绝大多数已经假冒到十分荒唐的地步。如: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宝石的乌龟,把电镀工艺和人造宝石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展出的一件“唐三彩女俑”,不仅挂蓝,挂的还是现代才有洋蓝,比圆珠笔涂的还蓝。那张柿饼脸,那双斗鸡眼,也大大突破了唐代审美的下限……这些赝品不仅没有教育意义和科普价值,反而毁了三观。重庆大学建设博物馆没错,但必须在建设初期,先征集文物,在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建设。而且,被征集的文物必须经过有关部门鉴定,被确定为真品后才能进入博物馆,如果征集不到一定的数量,那就没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设这个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怎成了“赝品博物馆”

被征集的文物到底是不是真品,识别起来不是十分困难。这个博物馆里收藏的物品,不要说专家,就是普通人也能看得出来。而这个博物馆之所以将这些赝品收藏进来,可能是文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如果不收藏这些赝品,那博物馆里就空荡荡了。收藏这些赝品就是为了滥竽充数。但他们却低估了一些大学生和一些专家的智商,许多赝品被一眼认出,结果出尽了洋相。

现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建博物馆热。有的地方将一些赝品收入博物馆中,并挂出“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子,吸引民众和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从而获取利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制订更加严格的博物馆登记管理办法,细化博物馆准入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健全博物馆准入制度。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博物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审核和给予登记注册,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将他们堵在门外。

大学是学术机构,收藏并展示大量赝品,就是为赝品背书。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是一些大学的应尽之义。但“赝品博物馆”显然与之背道而驰。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对重庆大学博物馆里的藏品进行鉴定,将一些赝品清除出去,然后通过更多的渠道尽快征集与重庆大学相关的文物,或者有关的自然和人文藏品,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了解重庆大学的历史和当地自然与人文,获取更多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