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挺方人”喊话:《日记》美国出版,你等有何看法?

作者:曹伟胜 来源:红歌会网 2020-04-19 987

“挺方人”喊话:《日记》美国出版,你等有何看法?

曹伟胜

  武汉封城期间,方方一天不落地将《日记》发到网上,在一片反对声中,也引来一片赞扬声,其中有些作家、教授的声音不仅调门高,音量响,而且“三句话不离老本行”,比起常人“挺”起人来不知多了多少的文学艺术细胞。

  近日,红歌会网“网友杂谈”栏目发了两篇网文,一个是《立此存照:这些官商学名人,他们力挺方方!》,另一个是《撕裂:25位学者对方方日记的论争》。它们图文并茂,记录了有些作家、教授是怎样“力挺”方方和她的《日记》的,读来就像观摩了一次“吹捧大赛”,喜感十分地充沛,可以治疗不开心!

  先看看他们是怎样“力挺”《日记》的(不点人名,请“自动对号入座”下同):

  留言与日记构成历史的“互文”,创造出一部动人心魄具有史诗意味的生命交响乐。

  历史总是以里程碑的方式来概括、轮廓过往和时间,而方方的日记和许多良知记者的书写,才是里程碑上刻写的最具体的文字。

  这六十篇日记,几乎每一篇都是巨大的冒犯。它们不仅让很多人“不舒服”,也不仅令权贵们和那些还在发号施令的人“相目而变色”,也让我们很多人感到汗颜。

  她的这六十篇日记,并非“完美”(也许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最可怕也最可笑的,就是那种所谓的“完美”了),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们却是不可磨灭的纪念碑,也是那些死难者和无数还活着的人们的安慰。

  她只是在表达一个智识者的良知,为普通人的心理疾病开一剂良方而已,这就是启蒙者的职责所在,从中我们又望见了人性的微光。

  方方是以人道主义为信仰的作家,秉承五四之余绪,近尊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之精神,乃是她的精神传承,平民视角、人道情怀乃是日记文本的最大特色。

  她朴实而又泼辣的文笔,既不虚美也不隐恶,既不卖弄也不煽情, 写真事,说真话,有真意,露真情。

  如其说这是一种新型文体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启蒙主义价值观普及民众的胜利!

  方方日记最受关注,支持者认为,她反映了一个普通武汉人的声音,反对者认为,日记太悲观了。我认为只要是真实的,就没有问题。

  “别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很欣赏方方这句话。正是每个人只求自保,我们才活成了这个样子,说句话都害怕,你还幸福什么?你一句真话都不敢说,你也好意思说你成功、你骄傲、你爱国?

  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起这场灾难时,肯定会想到方方日记,它注定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永恒。

  据说方方日记有5000万的阅读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是自媒体时代的奇迹。

  …………

  再看看他们是怎样“力挺”方方的:

  生命至上、尊严无价充溢方方的内心,深入她的骨髓,是封城日记不变的主旋律,谱出了一支悲怆激昂的生命之歌。

  为了千千万万平凡的普通人,她决不放弃对涉事官员的叩诘问与追责,对祸国殃民的极左毫不留情。

  独立人格和平等精神。

  正直、善良、勇敢。

  她无意于做英雄,但那些咒骂、谩骂她的人将她逼成了英雄。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在作家学者这个群体中,像方方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有人指责说,方方道听途说,自己又没有去什么危险地方。还有比武汉更危险的地方?我们这些人就在战场上,方方就是最出色的战地记者。

  有良知和勇气的作家。

  赢得了来自千千万万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与信任。

  假如我是文学最高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方方,以文学经典的名义,用善良人性的名义。

  人类不亡,启蒙不死!启蒙者虽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但是她是没有一个私敌的人。

  方方的写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的写作,也是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写作。

  她不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为我们的文学多少挽回了几分高贵和尊严。

  要感谢方方,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

  在勇气上,我们,至少是我,还真的应该向冯天瑜先生和方方女士学习,尽管这不一定就能使我从此变得更有勇气,但至少,我会敬佩他们,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

  …………

  最后看看他们读了《日记》后,有哪些激动不已和感慨万千:

  什么是“良心的事业”?这就是。

  如果不能让我们成为方方那样的写作者,那么至少在猜忌、嘲讽方方的人群里,要没有我们的身影和声音。

  她身居病毒爆发的原点,以女性的敏锐和独特的勇气,在众所周知的语境中,尽其所能地讲述“围城”中的事实和感受,独自建造起一座虚拟的互联网哭墙,并提供了一种罕见的中式奢侈品——真相。

  这不是简单的个人记录,这是顶着暴力和谎言发出的声音。

  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直面对冲,迎头相撞。

  在作家学者这个群体中,像方方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理性之光照进了被禁锢、被管制、被扭曲、被伤害的心灵,这就是人的觉醒,这就是启蒙!方方日记的启蒙价值尽在于此。

  …………

  尽管以上摘录的只是两个网文中的部分内容,但我们已不难闻到它们散发出来的酸腐味,深为中国文字被玩弄编排到如此恶心的程度感到难过,同时也欣赏了一回那些作家、教授对方方和日记的“吹功”“捧功”何等地高超!

  比如,有的人认为方方仅仅代言武汉民众不够,还把她的话扩大成“人的觉醒”,似乎天下少了方方,人的思想、精神、意识等都处于昏死状态!

  又比如,有的人在方方面前,居然会产生“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的感觉,如果方方以后得到什么世界大奖,那人恐怕要匍匐在地起不来了,肉麻不肉麻?

  再比如,说方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为我们的文学多少挽回了几分高贵和尊严”,更是扯谈!难道中国文学的今天与未来必须系方方于一身,她荣中国文学荣,她辱中国文学辱?看看她写的《日记》吧,那些作家、教授,能不觉得她已经江郎才尽,只能靠走歪门邪道才能吸引人的关注吗?

  此外,有些作家、教授好像与方方一样,也竭力反对谄媚、反对“歌德”,自己却不惜笔墨地朝着方方既谄媚又“歌德”,借用一位曾对“武汉加油”口号颇有微词者的话,这是在讲人话吗?那些人自我打脸不仅快,还啪啪作响,是他们搞“无耻化双标”的必然结果!

  请问那些作家、教授:

  在网民对方方及《日记》存在较大争议(除了针对日记本身的文学、思想、主题外,还涉及到作家“写作自由”、“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作品应该怎样体现作者“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等等)情况下,你们真的可以任性地挥霍语言文字,将美好的言词敬献给她,甚至不惜“矮化”自己去“力挺”吗?

  毋庸讳言,那些作家、教授都是文学界、教育界专家学者,“大咖”,名气大、名望高,堪称人中龙凤,却在方方和《日让》面前奴颜卑膝,肆无忌惮地自我作贱与糟踏,甚至撕掉脸皮,或弯腰或弓背或跪倒或趴下,仅仅是为了表现“力挺”的认真与虔诚,就把做人的尊严抛到九宵云外。彼时彼刻,他们与生俱来为之骄傲的“文学的几分高贵和尊严”,还能能剩多少?所谓“作家和文学的脸”想不掉在地上,该有多么困难?

  其实,单就写个方方《日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小说。方方《日记》应该叫什么,说不清。《日记》?不能边写边公开;小说、散文?作者又坚称是《日记》。不伦不类,像个怪胎。说穿了,它就是个大的“记事本”,有选择地把鸡零狗碎、七古杂八纳入其中罢了。——而言,凡是作家、教授哪个写不出?毕竟不是中篇长篇小说,需要收集素材,要有灵感,要构思,要组织,等等,工序很多。方方《日记》则是记个“流水账”,将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东西“有选择”地记下来,将自认为最重要部分添油加醋下劲泻染渲染,再插上一些谎言、谣言,编几句有些哲理性的话,就差不多了。在那些作家、教授手中不过小菜一碟。他们之所以不写这类东西,首先是不屑于这种上不了大雅文学殿堂的雕虫小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方方“胆大”,或者说懂得自我约束,明时明理明人明事一些,能守住底线不胡来。而他们主动公开“力挺”既无文学价值又无史料价值,靠七拼八凑胡编滥造而成的方方《日记》,无异于“自废武功”,宣布自己文学素养浅显单薄、驾驭文字能力低下。果真如此,他们不都成了“滥竽充数”里的南郭处士,今后还有什么脸面在大学讲堂上高谈阔论文学艺术呢?还不如去开办个“吹捧诌媚系”专业,到那里去做学问才好!

  无论从何角度看,方方《日记》真的不值得那些作家、教授几乎用吃奶的劲去“力挺”的。现实却很残酷,他们公开地“力挺”了。

  这让人想起街上某个店铺新开业时,总有若干亲朋友好友前去送花篮、送贺匾,点燃几串鞭炮给店铺捧捧场的样子。至于店铺今后究竟卖些什么,哪怕是海洛英,他们未必很知道。那些作家、教授的夸方方、夸《日记》,大抵也是这样。他们到《日记》里转转,发现有的话是自己憋闷肚里却不敢吐的,现在有人帮着吐了,痛快,于是“挺”一下;发现有的话像个“抓挠”,刚好挠到了身上的痒痒,舒服至极,就“力挺”一下;发现有的话刚好戳到了自己心里的柔软处,有共鸣了,也“力挺”一下。还有就是有的人可能十分讨厌“文人相轻”的旧习,喜欢“文人相重”的和谐,相信“水抬水高,人抬人高”,抱着今天我把“力挺”存你这里,以后我有事你再把它还我的想法,于是像去银行存款那样,“力挺”了一下。至于有的人的“力挺”,只是敷衍一下,逢场作戏,也未必没有可能。——当然,这些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猜测,究竟什么原因,只有“力挺”者心里清楚。

  问题是,作家、教授送给方方和《日记》的“力挺”,不论何种目的,力道是大是小,都有相当的溢出效应,不同于普通网民的几句好话那样没什么意义。对方方,它是巨大的支持和鼓励,为她提供了继续写甚至越写越偏的动力和胆量;对网民,则是有力的引导与号召,能吸引更多网民阅读《日记》,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花言巧语的忽悠,被塑心洗脑后跟着方方带起的节奏朝前走。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作家、教授的“力挺”,对强化方方及《日记》对社会的影响力渗透力,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远远超出国人包括那些作家、教授想象的是,与武汉4月8日解封同步,方方的《日记》竟然在美国出版了,并在亚马逊上架接受全球预订。一时间,人神共愤。人们联想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找茬”,不但诬蔑武汉是新冠病毒源头,指责中国抗疫迟缓、隐瞒疫情,还妄图把它们抗疫不力后果甩锅中国,甚至多次上演要中国赔偿损失的闹剧,便担心《日记》会成为那些国家攻击中国的工具,并导致华侨留学生海外华人陷入被歧视、受攻击的危险境地。国人普遍认定,《日记》会给中国造成极大危害!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4月8日撰写文章道,“这部日记在今天和之后拿到美国和西方去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它不会是一般的纪实文学交流,它一定会被国际政治捕捉到。很有可能的是,在未来的风浪中,中国人民,包括那些曾经支持了方方的人,将用我们多那么一分的利益损失来为方方在西方的成名埋单”。“这会影响很多人对方方日记的态度。”

  这实际上也是胡锡进先生在向一些人“喊话”:形势已经巨变,对《日记》的认识焉能不变?

  事实正是这样。《日记》在美国成书出版,天怒人怨,就连此前簇拥在方方麾下的大量粉丝拥趸,也纷纷抛弃方方,与一直反对方方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强烈声讨方方和她的《日记》。无数网民痛心疾首,谴责她为挣巨钱、得大奖的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民族大义、民众福祉于不顾,卖国求荣、背叛祖国,就是今天的汪精卫。一定要把她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让她遗臭万年!

  在全民口诛笔伐方方的声音中,那些曾经给方方以“力挺”的作家、教授似乎显得特别冷静、很有定力,至今尚未听到一人发出声音,与当时“力挺”《日记》的做派简直天渊之别。

  难道他们心存某种幻想,对方方及《日记》的态度一如既往,坚持“挺方”不动摇,甚至认为方方《日记》漂洋过海,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手中又一针对中国的武器,是正确的?

  如果他们认为是,请谈谈为什么,也算是为众民释疑解惑,帮助民众从感性的低度爬升到理性的高度,这对于民众和作家、教授,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他们认为不是,也请公开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说说理由;

  如果他们继续装聋作哑,要以自己的行动解释“无可奉告”的含义,也行,“无可奉告”不也是一种“奉告”吗?

  网络是有记忆的。

  也许,那些曾经“力挺”方方的作家、教授记不得自己说过哪些话了,但民众能记得。在网上,它们被记得清清楚楚的噢!

  在此,特借红歌会网向作家、教授中的“挺方人”再次喊话(重要,说三遍):

  《日记》美国出版,你等有何看法?

  《日记》美国出版,你等有何看法?

  《日记》美国出版,你等有何看法?

  (曹伟胜)

  立此存照:这些官商学名人,他们力挺方方!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4-15/230667.html

  撕裂:25位学者对方方日记的论争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0-04-16/230841.html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0
0
0
2
1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