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作者:铁血老蒋 来源:蒋校长 2021-10-15 866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铁血老蒋

  2012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

  无数人盯着电视,因为这一天,注定载入中国史册。

  一个中国人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正式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就是第一个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各类荣誉纷至沓来,但莫言却说,他获得诺奖,全靠瑞典汉学家的艰苦翻译。

  用莫言的话来说:“我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43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整整翻译了6年。”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就这样,汉学家这个学术圈的词,突兀地出现在了全体中国人的面前。

  01.

  什么是汉学家?

  简单来说,汉学家特指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外学者,准确地说,汉学家应该称为“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

  虽然大多数人对这个概念很陌生,但事实上,汉学家很早就出现了。

  比如万里迢迢从威尼斯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其实就是一个较早的汉学家,他能讲汉语、写汉字,还对中国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到了大航海时代,很多传教士为了传教,不得不把自己培养成汉学家,比如 利玛窦,他能用地道的文言写《天主实义》、翻译《 几何原本 》。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到了清代和民国,不少汉学家克服困难,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会了中文,有的甚至能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比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

  李约瑟原本没想当汉学家,他只想当个医生,24岁获得博士学位后,却因为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鲁桂珍爱上了中国文化(其实是出轨了)。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1943年,李约瑟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对中国的近距离观察,从中缅边界到敦煌,几乎走遍了尚未沦陷的地区,获得了很多一手学术资料。

  在中国考察时,李约瑟惊讶于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更为当时中国的落后而震惊,所以提出了至今仍在学术界被讨论的“李约瑟之问”: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更为发达繁荣的中国?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为了寻找答案,同时告诉傲慢的西方中国也曾有辉煌的过去,他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他的书里面,已经不仅限于我们老生常谈的四大发明,而是有长达7卷30多册的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从机械工程、军事技术到雨伞、瓷器、风筝、卫生纸、记里鼓车(记程车)、陀螺仪、火箭、水利机械、深井钻探这样的发明一应俱全,涉及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数理化、农业、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这一写,就是40多年,一直到他1995年去世,也未全部完成,到了2014年,也仅有14册中译本出版。

  这套书在西方引起了巨大轰动,《自然》杂志曾评价:“在20世纪,没有哪位学者像李约瑟一样,改写了人们脑海中的固有观念,他把中国过去1500年的历史描绘、梳理,如画般清晰。”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李约瑟博士著作的实际影响,正如它的学术价值一样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层次的西方人的‘承认’行动。”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可以说,李约瑟以一己之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科技史,也粉碎了一些黄祸论者高唱的“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前都是未开化民族”的论调。

  把中国文明以西方人能听懂的方式介绍给西方,这,就是李约瑟的贡献。

  02.

  我们为什么需要汉学家?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简单来说,这仍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不畅造成的。

  当前,虽然互联网已经填平了国际鸿沟,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偏见仍然存在。

  首先是因为语言的隔阂。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基本都会磕磕巴巴讲几句英语,但是在西方,有几个外国人会汉语的?虽然学汉语的逐年增多,但绝对比例仍然非常低。连会讲汉语的人都没几个,又怎么能指望西方社会全面地了解、认识中国呢?

  还有就是西方人普遍的傲慢。很多西方人压根就不愿意去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化,这种情况也比较容易理解,就像很多中国人谈起美国大选规则头头是道,但有几个人愿意去研究卢旺达的政治形势呢?有几个人愿意去了解玻利瓦尔是如何解放南美的呢?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了解美国的程度。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如果两国和平相处还好说,但偏偏两国逐渐走向对抗,不了解对方,就很容易造成战略误判,就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一样,这种信息鸿沟会造成巨大的敌意。

  这一点,从我们反复重申中国的立场、但美国就是不理解这些立场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就能看出来。

  中国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诉求?底线在哪里?这些内容,经过一道语言壁垒之后,想被对方理解,绝不是只找个紫头发的翻译翻成英语就能够表达清楚的。

  这时,汉学家就能成为沟通两国的桥梁。

  而历史上,汉学家就曾为中美关系的转折做出过巨大贡献。

  比如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费正清,师从中国近代史专家蒋廷黻,又结识了北大校长胡适、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哲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等,连费正清这个名字,都是梁思成给起的。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从右到左,梁思成、费正清、林徽音

  费正清学成归国后,成了美国汉学界的领军人物、头号中国通。后来,费正清写了一本《美国与中国》,大卖几十万册,就连尼克松访华前,都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尼克松坦承,这本书是他了解中国和中美关系最主要的参考书之一。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后来,费正清又与人主持编撰了一套《剑桥中国史》,这可是一套巨著,从上古时代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共15卷17册,已经成为西方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书。

  当然,费正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历史资料的掌握肯定不如国内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不如中国人深,唯一的看点,就是角度清奇。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比如大部分汉学家在研究的时候,都不免用西方人的世界观来看中国,费正清在写《剑桥中国史》的时候,认为1840年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是有道理的,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简单来说,他们摒弃掉中国学者汗牛充栋珠玉在前的研究,非要自己学汉语学文言文看古代研究文献,就是想站在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排除掉中国学者的影响,用西方人的视角、用自己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

  至于研究出来的东西靠不靠谱,那并不是他们最在乎的。关键是他们的读者是西方人,只要西方人爱看,就成功了。

  所以这类汉学家的作品在中国学术界,也一般仅作为参考,用他们的独特视角来制造一些启发,至于一些人赞叹他们的作品是“真正值得读的中国历史”,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些吹捧了。

  当然,虽然这些西方汉学家的学术成果有待商榷、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也价值有限,但这些研究毕竟是西方人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所以这些汉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仍然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03.

  如果说汉学家只活跃于学术领域,作为中西方的文化桥梁,那自然没问题。

  可是近年来,西方为了反华的需要,开始拉拢一些汉学家为其服务,专门为黑中国寻找文化解释和现实依据。

  打个比方,一个西方主持人说中国人吃狗肉,信的人可能不多。可是如果请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上来,仔细介绍一下中国吃狗肉的起源、狗肉文化、狗肉做法甚至是屠宰方法,那观众就会觉得,汉学家说的还有假么?中国人竟然这样吃狗肉,太残忍了!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图源:铁血社区)

  所以很多没有学术操守的汉学家,就沦为了西方攻击中国的工具,和反华的西方媒体沆瀣一气,制造出了很多笑柄。

  比如著名的美国汉学家章家敦(祖籍中国江苏,生于美国),他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就是2001年的《中国即将崩溃》。

  要说他的学术水平,其实相当差,因为他根本不是学历史出身,而是学法律出身。但他有一点很厉害:嗅觉很灵敏。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他敏锐意识到,研究中国历史赚不到钱,戴着有色眼镜研究当代中国才能赚到钱。于是,他开始用写爽文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神书——《中国即将崩溃》。

  在书中,章家敦举了大批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假的!中国一旦进入世贸,就会让中国衰退,进而崩溃!

  章家敦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会在5年内崩溃,最迟在2008年奥运之前。

  这一本胡说八道的书迅速引起了西方的轰动,毕竟他们从没见过这样有事件、有论据、有时间表地论证中国要崩溃的书!一时间这本书洛阳纸贵,而章家敦赚了个盆满钵满。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图源: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从此,章家敦发现了财富密码,开始孜孜不倦地四处演讲赚钱,兜售他的“中国崩溃论”。

  比如2003年,章家敦说非典会导致中国崩溃,2006年章家敦高呼“中国崩溃到半路了”,2010年说中国人会用光水资源导致崩溃,2013年说中国会因雾霾导致崩溃,2014年又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崩溃,2016年说中国面临的将是“货币、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2020年还嚷嚷说新冠会让中国崩溃,到了2021年,又说中国会出兵阿富汗、陷入“帝国坟场”、进而走向崩溃。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图源: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不得不说,章家敦虽然学术水平一般,但绝对是个非常厉害的自媒体作者,因为他太擅长蹭热点了,而且总是能把结论引到“中国即将崩溃”上。

  可是章家敦从50岁开始大谈中国崩溃,如今都70岁了,可他口中“即将崩溃”的中国反而越来越好,“崩溃”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以至于一些网友不禁调侃,章家敦,莫非是战忽局的?

  章家敦这种混饭吃的“汉学家”不仅仅美国有,欧洲也有。

  比如法国“汉学家”瓦蕾里·尼凯,曾在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担任中国问题专家。她在1997年至2004年连续七年在年鉴上预测“中国即将崩溃”,而这七年恰恰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七年。她的预言破产后,直接被研究所撵了出去。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图源: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这种唱衰中国的“汉学家”不仅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相互之间还很“抱团”,毕竟他们还要靠这个混碗饭吃。

  2012年中国学者郑若麟在法国出版了一本正面介绍中国的书,叫《与你一样的中国人》,结果遭到了几乎所有反华“汉学家”的一致反对。这批汉学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有人说“中国并没有那么坏……”

  章家敦、尼凯这种混饭吃的“汉学家”显然靠着愚蠢掩护了中国的崛起。

  还有一个你之前听过的“汉学家”,叫郑国恩。

  郑国恩原名Adrian Zenz,德国人,是美国智库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所豢养的一个“汉学家”。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图源: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智库这种东西很厉害,其实根本没那么神秘,里面很多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其实根本不像真正的汉学家那样懂中文,他们的工作模式一般都是根据金主的预设观点,然后从网上扒资料作为论据,然后攒成报告而已。

  这个模式和中国很多网红up主一样,先发几个迎合观众观点的视频,把知名度炒起来,然后就用知名度来接广告,其实都是为了恰饭。

  郑国恩这个人曾经一事无成,不过他很快发现章家敦赚了大钱,章家敦做得,我就做不得?

  为了伪装成一个汉学家,他还自取了一个中文名“郑国恩”,自封了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称号。

  成为“汉学家”后,生意就来了,美国急需向中国发起舆论攻击的武器,但西藏、台湾、人权问题已经炒了N年的冷饭了,大众都听腻了,急需一个新的话题。郑国恩自告奋勇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写了一本长达55页的报告,声称对“新疆迫害维吾尔人的行为进行了评估”,认为符合“种族灭绝行为标准”。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正常要写一份有理有据的报告,你起码得正确认知相关的实际情况吧?起码要采访一下当事人吧?起码要了解一下相关的数据吧?结果到了郑国恩这里,啥都没有,仅仅靠着“公开和泄露的中国官方信息”、“证人证词”、“公共卫星图像分析”、“中国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以及“任何其他可用来源的信息”,就制造出了一份胡说八道的报告,难度比很多自媒体洗稿都低。

  虽然这份报告粗制滥造,但是美国政府如获至宝,2020年9月14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下令禁止进口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制品。

  紧接着,2020年10月,BCI(良好棉花组织)发表了声明:“立即停止该区域的所有实地活动”。BCI相当于把美国的禁令以一种“行规”的形式推广到了全球,直接封杀了新疆棉花。

  然后就是H&M和耐克等企业拒绝使用新疆棉。

  这其实是个挺成熟的套路了:

  反华集团授意,用金钱来买论据;

  无良学者编造谎言,越离奇越有人信;

  政客戴有色眼镜,逢中必反,推波助澜;

  一些没底线的NGO充当打手,还言必称价值观;

  一些企业,选择切割。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对郑国恩这样的“汉学家”,2021年3月22日,中国政府宣布,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就包括郑国恩。

  04.

  实事求是地讲,大部分汉学家对中国是友好的,他们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爱上了中国文化,自此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义务宣传员”。

西方媒体热捧的“汉学家”,都是一些什么人?

  他们的研究对于中国而言,其实也算是一种文化输出,毕竟你要输出文化,总要用别人能听懂的语言和逻辑吧?

  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那些以反华为目的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他们并不是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研究中国,而是为了对付中国而研究中国。

  当这些假“汉学家”与西方舆论相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洗脑氛围,让西方人根本看不清真正的中国。

  毕竟,中国已经足够开放,但很多西方人心中的偏见之墙,依然存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8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