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口述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6-25 1868

全根先:口述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全根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先进文化,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诞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突出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传承红色基因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而我以为,口述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极强的历史学科,必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全根先:口述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一、红色基因传承的基本方式

红色基因传承,就是红色文化传承。而红色文化传承,与历史上所有的文化传承一样,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与文化自身的表现形态是一致的,即物质、精神与制度。红色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包含了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并通过这三者的共同作用而赓续传承。红色基因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熔铸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精神风范、优良传统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正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概括说来,红色基因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育,二是制度,三是文化,四是实践,五是代际传承。其中,运用口述史方法,由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讲述英雄故事,作为红色基因的一种传承方式,可以纳入代际传承范畴,是当下青少年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育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方式。红色基因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基因,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红色基因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必然有共通之处,必须借助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而红色基因之所以能够百余年来薪火相传、赓续不断,也正是得益于教育传承作用的充分发挥。早在创建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发挥教育的重大作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提出,党应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为此,党先后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海丰农民学校、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衙前农村小学校等,对工人、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播撒革命火种。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不断地改革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党内教育、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式,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制度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根本保障。红色基因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发展、传承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理论为指引,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红色基因根本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所说的的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制度,反映并维护一定的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在当下,社会主义制度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保障和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又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大使命。

中华优秀文化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依托。红色基因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基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传承自然离不开先进文化在社会中的广泛弘扬。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百余年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中国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地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创造了一系列足以流芳千古的文化作品,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他还说:“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依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保障。

社会实践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可靠保证。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并传承的先进文化基因。因此,红色基因的传承只有融入社会实践,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工作、科学实验等相结合,才能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落实到具体行动,使红色基因不断丰富发展、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带领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一系列具体的精神形态,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诸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极大地丰富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代际互动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途径。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便是拥有记忆与文明传承能力,而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代际传承,则是保存记忆与文明传承的可靠途径。这种代际传承方式,随着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扩散,逐渐摆脱了血缘关系束缚,而使传播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家庭是其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社会联系方式。家庭成员中的长者通过言传身教,将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进而代代相传,这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传承的一个最基本且有效的一种方式。红色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英勇抗争、顽强奋斗的价值取向。红色基因通过代际互动进行传承,使下一代人拥有与他们相同的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把握,并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这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本经验。在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中,“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标识。

全根先:口述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

口述历史不仅是对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人”的采访,还是对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文献,包括实物、文稿、文件、书信等在内的“物”的收集与解读。进一步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与历史相关之“物”的叙述,与历史相关之“事”的叙述,才构成了完整的口述史,离开了“物”的口述史几乎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仅有“物”的历史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足信的,毕竟历史总归是需要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去书写的。通过受访者对“事”与“物”的叙述及相互印证,口述史才成为可信、具有温度的历史内容。正是口述史的这一特性,使其红色基因传承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级教育机构中,邀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成就突出的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讲述红色故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历史的见证、党和国家的富贵财富。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把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青少年出生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繁荣时代,他们既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残酷斗争,也没有体会过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不易理解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因此,将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请进校园,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可以更加生动、更加具体地再现一个个可歌可泣、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昂篇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独特作用。

在辽阔而又富饶的中华大地上,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资源异常丰富。从北京北大红楼旧址、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革命根据地,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目前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目前,革命文物作为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承载者、见证者、记录者,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了极大的教育作用。

许多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一改过去单纯的文物展陈方式,不断地创新展陈方式,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结合革命文献和口述史音频、影像资料,既有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又有细节化的历史描述,实现了红色故事的具象呈现和历史场景的生动还原。例如,对烈士遗留的革命文物、文章、书信、日记等进行解读,着眼于历史人物的生活细节,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和建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使原本似乎离青少年十分遥远的革命故事和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潜移默化地传递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性的温度和了解的兴趣。例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依托“红船宣讲小分队”特色宣教队伍,通过微党课、情景剧、红色故事等多种形式,把馆藏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内涵送到广大学子身边。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大学等单位共同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通过采取“讲、诵、展、演”等方式创新展示革命文物,生动演绎历史事件,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和展出了大量毛主席生前遗留的革命文物。其中有一件让人看了肃然起敬的毛主席的睡衣。这件睡衣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毛主席添置的,主席竟然一直穿到了1971年,上面有补丁73个之多,连裁缝师傅都不愿意再进行修补,工作人员清洗时稍有不慎,就会洗出一个大洞来。纪念馆内,在一排展柜内,还陈设有一件衬衣、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这是毛主席长子毛岸英的遗物,也是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珍藏的自己儿子的遗物。这些革命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感人至深,通过文物现场展示和讲解员的讲述,令无数观众动容落泪,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受到教育,受到精神洗礼。毛主席既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位普通父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风范。

全根先:口述史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三、红色基因传承中的历史亲历者

口述历史助益红色基因传承,其主体当然是口述史受访者,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的口述史料。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在各类教育中运用口述历史方式,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的教育示范作用,请他们讲述革命故事,宣传革命事迹,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确保党的鲜亮底色,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因此,在推动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的具体实践中,口述历史早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红色家风的传承弘扬,“以先进性为引领、以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载体”,涌现了一个个具有革命情怀和高尚品德的模范家庭。这些模范家庭在家教、家规、家训和言传身教中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爱党、爱国和爱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乃至献出宝贵生命,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世代传承。

以民族英雄赵尚志为例。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王伦沟乡(现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回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先后担任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他率领数万将士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威震东北,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发出“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的无奈哀叹。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年仅34岁。

早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就说:“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赵尚志牺牲后,当时重庆国民党中央社曾以“一门忠义,气节可风”为题,宣传赵尚志家的抗日事迹。赵尚志一家的抗日事迹在当时已为人所知。1995年,赵尚志的战友、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曾满怀深情地为《红山文化·赵尚志专刊》亲笔题词:“满门革命,赵家光荣”。2006 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也称赞“赵家是伟大的家庭,一门忠烈”。

赵尚志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但是,他的家人及其后代都能秉承家风,发奋有为。赵尚志的后代中,他的外甥李龙先生与我接触较多。李龙先生是赵尚志妹妹赵尚英与其夫冷波次子,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自愿支援边疆,到齐齐哈尔工作,退休前为齐齐哈尔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龙先生长期从事赵尚志与东北抗联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作为东北抗联后代,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陪同二舅赵尚朴进京、参加为赵尚志烈士冤案平反活动为契机,先后拜访了许多赵尚志生前战友,积极参加纪念东北抗联的各项活动,宣传东北抗联精神。他还要求家人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自己撰写、印制了《尚志家训》一套小卡片。

东北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也是一位东北抗联老兵,原名李小凤、李明顺,朝鲜族,192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梧桐河村,1932年参加反日宣传,1936年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在第六师第四军被服厂做军服,其时还不满13岁。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六军任护理员、政治委员。1940年随部队赴苏联,在东北抗联教导旅(八十八旅)担任广播员、报务员,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回国。抗日战争时期,她跟随李兆麟、冯仲云等革命前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建国以后,她积极投入革命工作,十年动乱中与其丈夫陈雷同志一起受到迫害,却始终坚定信念,刚正不屈。从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离休以后,她一直不辞辛劳,奔赴全国各地,致力于东北抗联精神宣传。

2018年7月21日,李敏老人在参加一个东北抗联精神宣传活动后意外去世。李龙先生给我发来图片,我看到是她参加了黑龙江省梧桐河农场的赵尚志渡江纪念地纪念碑的一个揭幕仪式。在揭幕仪式上,她右手拿着上有赵尚志画像、题为《悼赵尚志将军》的一首歌,当场进行了演唱,同时还唱了其他几首东北抗联歌曲。李龙先生特别讲到了老人家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感人事迹。他说:李敏同志非常难得的,就是对抗联精神的宣传。你看,她那么小就参军,那么多人都牺牲了,她的亲人一个都没有了。她跟陈雷结婚以后,又跟着陈雷历经坎坷,包括自己的女儿都是变成了哑巴,对自己的儿子关心得也是不够。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她内心也是不好受,后来自己又做了直肠癌手术。老人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抗联那时候那么困难,我都没害怕,现在这些困难又算什么。

以上是我接触到的通过口述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几个生动案例,当然这不是全部。我感到,由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及其后代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承方式,必将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8
0
2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