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们拯救了传统文化

作者:闲言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60

  在信息开放、思想多元的现代社会,对某种思想学术产生多种解读是正常的,对一种新的声音作出不同反应也是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现象”的出现、以及围绕此一现象的多种反应,都属正常。争论之激烈,观点之针锋相对,正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日趋现代化。

  此次争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声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其声虽若站在传统文化的“正统”角度对“阉割”传统者的抵制,其心实不乏对自我价值不获社会认同之愤愤不平。面对文化领域“付出了巨大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量财富”的“不健全现象”,他们作出了这种类比:“一个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这是混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学问: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哪怕“世界上只有三个半人懂得相对论”,也无碍于爱因斯坦发挥作用;但思想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不能被人接受,就不能实现价值。因此,在文化领域,学问的创造者与成功的传播者其作用各有千秋,不存在天壤之别。何况,十博士自承“著书不如钞书”,可见他们的学问再“充盈”,也只能做传播者而非创造者。传播之不成功、学问乏人问津,就是他们不获社会认同的原因。

  在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由王朝定于一尊,通过科举等手段在知识阶层强行灌输,独此一家,外无竞争之忧患,内有仕途之尊荣。此时的传统文化,当然不需要推销,不需要通过迎合受众的需要争取认同,可以留连于只有少数人才能领略的象牙塔中固步自封。进入思想多元、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后,受众同时受到多种思想文化的轰炸,其中每一种都必须接受偏好与需要的双重考验,都需要参与无形的市场竞争。不能适应这种时代变化、还停留在“独尊”时代的“圣人作而万物睹”的幻想与期待中,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百多年前的一蹶后至今不振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当代民众喜闻乐见的内涵和形式的于丹、易中天们,拯救了传统文化。他们在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气息的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新价值的创造者——在竞争激烈的当代,只有成功的创造者,才可能是成功的传播者。反之,象十博士这种抱残守缺、不能因时通化的“卫道士”,恰恰是传统文化沦落的帮凶,是振兴传统文化的真正障碍。他们以“正统”自居,拒绝、抵制、攻击新的变通,从而扼杀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对于他们,有个古今通用的称呼:“腐儒”。他们在当代社会的不获认同,一定程度也是咎由自取,所以他们还有一个古今通用的称呼:“穷酸”。

  在现代社会,思想文化普遍包括两种型态:被少数精英掌握的核心价值,以及由这种核心衍生的、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世俗价值。两种价值既有关联,又有差异和距离,二者各自可产生多种形式,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型态。所以,佛家的高僧大德不会“抵制”信众将信仰简化为“菩萨保佑”,基督教也不会反对将教义简化为“神爱世人”而进行的普及宣传。如果佛教耽于小乘奥义,其结果可能不是传承断绝,就是至今还囿于苦行僧人的狭小范围内;如果天主教执着于经院哲学,可能至今还在为“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多少个天使”之类的问题困惑不已。只有十博士之流的传统文化“卫士”才令人奇怪,他们也口口声声要“振兴传统文化”,却仇视真正可致传统于振兴的文化现象。他们自己振兴传统的方法是“著书不如钞书”——建议人们到新华书店中去找滞销书。由此不难判断,究竟是谁在“叶公好龙”,谁才是“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谁才是“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

  当然,十博士并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人;十博士的言行,也受到了包括当代儒家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的批评与指责。但是,从传统文化的久乏难振与“于丹现象”的如火如荼中,所有有志于振兴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得到启示:传统文化欲振兴于当世,必须作出适合于当世人需要的重大变通,不能拘泥于圣人之教、诸子之言。保守精华与变法图存同样重要,同样不可或缺,显然,这需要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努力。从对文化的传承与振兴的抽象价值而言,二者没有高下之分;但从世俗的认同与经济效益看,二者的客观境遇可能有天壤之别。选择了前者,就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明白自己所能得到的只会是圈子内同人的认可及“学问自身的愉悦”。十博士的盲点在于,混淆了几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既不象爱因斯坦那样是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对文化普及的工作也做得十分“蹩足”,他们唯一的成就可能是“学问充盈”,即只是默默无闻的学问传承者,却奢望着拥有如创造者般的“尊重”,并试图与成功的传播者比认同。无自知之明,于是乃怨天怨地怨“无良媒体人”,而且照例将这种怨恨扣上“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之类的吓人大帽。

  实际上,最应该感谢于丹们的,不是他们的粉丝,而是如十博士之类仅以传承为志业的人。与“于丹现象”相伴随的,是传统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在水涨船高下,十博士们被认同和尊重的程度也可能越来越高,其市场价值也可能越来越大——这才是思想文化在现代社会获得普及振兴的方式及可能产生的效应。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闲言
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