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

作者:杨寿堪 来源:人民日报 2013-10-13 982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这为哲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成为哲学的重要时代使命。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哲学的时代使命系列谈”栏目,约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与时代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把握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准确领会和自觉担负起哲学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的哲学理论反映时代主旋律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流派或思潮,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都是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只有那种真正把握时代脉络、正确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科学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里说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主旋律,是指哲学反映了时代最本质的特征,反映了时代最主要的潮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例如,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当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多种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陆续登场,如实证主义、唯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赫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反映了时代本质和时代发展趋势。

  再来看看我国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的哲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多种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但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逆时代潮流而动,随着时代的前进被抛进了历史垃圾箱。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试图把西方某种哲学思潮、学说同我国儒学传统相融合的“新儒学”却长久发生影响,成为这个时期一个重要哲学学说。它反映了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试图以外来的新哲学理论解释和改造传统儒学,为人们观察社会与人生提供一种新的世界观。“新儒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哲学学派(思潮),是时代的产物。但作为这个时代精神精华的并不是“新儒学”,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它是观察中国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代西方哲学“转向”是时代产物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内容与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

  从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初,西方各国资产阶级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并取得了统治地位。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把获得最大利润作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导致社会生产盲目性与无政府状态,使生产相对过剩,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在工人身上榨取更多剩余价值,使工人越来越陷入贫困,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分裂、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分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裂等等。在赤裸裸的金钱拜物教的社会中,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性王国”化为泡影,各种社会病日益严重。

  现代西方哲学流行的“哲学终结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所谓“哲学终结”,并不是说哲学“寿终正寝”或停止发展了,而是指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终结。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一书中宣称:始于柏拉图,特别是由笛卡尔开创的以认识论为主导、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自然之镜”哲学已走向终结。在康德以后,这种传统哲学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以罗素为代表的英美分析哲学,它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以达到更为精确的表象理论(知识理论);另一个是以胡塞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它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方法,以获得“纯粹意识”,即最纯粹的精确的表象。在他看来,“自然之镜”哲学的终结,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无镜哲学”时代或“后哲学文化”时代。在“后哲学文化”中,虽然我们也会博览群书、著书立说,但目的不是获得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是为人们提供多种看待问题的方法。

  现代西方哲学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是针对强调主体、普遍性、整体性的理性主义哲学,其代表人物是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分离的二元论,反对追求超验的“实体”;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以普遍性、整体性吞没个体性、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从资本主义世界虚假的“理性王国”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1886年,恩格斯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光辉哲学著作。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标志着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转向”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区别开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哲学从哲学家书斋里解放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就明确宣称:在未来人类解放事业中,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抽象思辨的传统形而上学,但并不一般地否定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存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无限与有限的关系问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本体论意义。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讨论与解决这些问题时,不是纯思辨抽象地论证,而是建立在人们的实践基础之上,并进行具体的科学的阐释。因而它所理解与追求的规律、本质、无限、自由、真理等,不是一种虚幻的、超验的“实体”。

  当代哲学贯穿了反人类中心论主题

  当代西方哲学,从尼采的“上帝死了”到福柯的“人已消亡”(“主体死亡”),都贯穿着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反对主体主义(人类中心论),这是哲学家们对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是哲学家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怀与呼唤。

  人类中心论把人看作上帝的骄子:人以世界的主宰自居,视自然为奴隶,一味开发以至掠夺,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当今出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明显例证。如果让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将失去家园,成为无家可归者。这是当代西方哲学反对主体主义、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时代背景。

  但是,当代西方哲学反对主体主义、批判人类中心论出现了一个偏差,似乎连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中心论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混为一谈。我们批判人类中心论,主要是批判人们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界发号施令、任意宰割、为所欲为。我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但这个“灵”只表明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理性思维能力。如果说人类是自然统治者的话,那么“统治”仅仅意味着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按客观规律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决不是对自然为所欲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之为人,一方面在于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自觉地、主动地改变世界,从而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在今天的知识大爆炸、社会信息化时代,要向“必然王国”的广度深度进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才能与智慧,不断创新与发明创造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人之为人,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人与动物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但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当下”给予的现实,永远不能超越现实。人与动物不同,不能满足于“当下”世界,而要超越“当下”时空的限制,超越有限的存在,在真、善、美的王国里进行永恒的探索与追寻。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类中心论的根本批判和超越。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原主任、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