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马克思思想趋向成熟的界碑

作者:陈叶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4-16 2552

  【核心提示】4月12日,纪念“巴黎手稿”写作170 周年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理解”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表示,“巴黎手稿”是通往马克思思想成熟之旅的重要界碑,应当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时,“巴黎手稿”无疑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今年恰逢这份著名手稿诞生170周年。如何根据原始文献还原马克思当时的著述原貌,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并由此生发出对当代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点和难题。

  4月12日,纪念“巴黎手稿”写作170 周年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理解”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表示,“巴黎手稿”是通往马克思思想成熟之旅的重要界碑,应当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重思“巴黎手稿”的文献学问题

  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从1843年10月到1845年1月),写作了一批手稿和笔记。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所依据的版本,大都是根据德文或俄文的“逻辑编排版”翻译而成。其实,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还刊出了另外一种方案,即“原始顺序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等认真对比研读了这一版本,并参照中央编译局的译文完成了中文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编排。研讨会上印发了这一版本的打印稿,并对其可能导致的解释思路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主张把整个手稿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以经济学手稿为主,下篇以哲学手稿为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克俭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附属材料”卷,对相关文献学信息进行了甄别。

  学界往往将通常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等同于“巴黎手稿”。聂锦芳主张将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述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对同时代及前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抄写,其中没有他个人观点的详尽阐发,只有寥寥数语的评论或批注,可称为“巴黎笔记”;另一类是大量的正面阐述和思想论证,或即便由他人的议题引发,但马克思的议论占相当大的篇幅,可称为“巴黎手稿”。这样,“巴黎手稿”应该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简称《穆勒评注》)。他认为,“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是穿插写作的,只有厘清这些文献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原始思想状况和精髓。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韩立新进一步提出,“巴黎手稿”的写作顺序是“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编者英格·陶伯特外,多数文献学家都认同这一写作顺序。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其阶段性、片段性及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否则就会因很难解释这些矛盾而进行无原则的“折中”,不利于深化研究和客观评价。

  重估“巴黎手稿”的历史地位

  对“巴黎手稿”文献的再梳理让学者们的“巴黎手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并对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家祥、丰子义等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巴黎手稿”的学术地位进行了探讨:从与《资本论》的关系而言,“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最早的基础性工作;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而言,“巴黎手稿”虽带有费尔巴哈思想的痕迹,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实现了对抽象“人本学”的超越;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而言,随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深受益处;从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费尔巴哈之外)之间的关系而言,“巴黎手稿”是他们思想分道扬镳的重要标志。

  为更加准确地把握“巴黎手稿”的地位,韩立新一改我国学界以实践(主客关系)概念来说明马克思思想本质的做法,致力于建构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思想的新解释。韩立新指出,费尔巴哈的自我异化逻辑在说明人和社会的本质时诉诸的是个体的内在本质,譬如“类本质”、自由、理性、实践等,而不是外部的经济关系或者社会关系。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第一次从外部的经济关系或者社会关系来说明人及其社会的本质,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角,从而超越了费尔巴哈及其历史唯心主义,完成从早期思想向成熟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不仅分析和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现象,还尝试从异化劳动、外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以探索结束异化劳动的可能性。马克思从“本质规定”和“现实表现”两个不同层面分别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在前一层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基础和根据,反之不成立;而在后一层面,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则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清华大学教授王峰明提出,这并不表明马克思陷入了所谓的“循环论证”,而是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特有的“科学抽象”方法的最初萌发。

  “巴黎手稿”与当代资本批判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然而,与国民经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的立场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论证替代模式的历史条件和可能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小萍表示,马克思抓住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这个关键,揭开了资本和劳动的本质联系,并指出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途径就是共产主义革命。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有切身体验的西方左翼思想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艘“驶向冰山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壮观,但逃脱不了覆亡的宿命。A. T.卡利尼科斯将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环境破坏和恐怖主义三大问题的根源皆归为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竞争性积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诸多弊端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算西方左翼思想家为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所谓的“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也仍未使资本主义发展为人类最美好的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产生并导致整个社会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志尚认为,虽然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统治需要,在某些方面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有些异化(如生态环境恶化、阶级矛盾)暂时或部分得到缓解,或随着资本全球化将异化转移、扩张到全世界,但它不可能通过改革而自觉地从根源上消除异化,总趋势只能日益加剧,直至灭亡。

  “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正在于它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以消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创造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为目的的。”陈志尚说,社会主义本身具有克服异化的力量。其自觉性就在于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人类自己,包括重新确立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的集合体——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因而恰恰是对异化关系的否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