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

作者:卜宪群 来源:历史研究 2015-08-23 2191
        正确的历史认识是现实的起点,是否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特别是本民族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还原其本来面目,既是关系到中国史学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道路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中国崛起和中国道路业已展现出的世界意义,给当前中国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今天,我们无论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解决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都离不开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离不开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如果不能正确地阐释历史,就不能科学而合理地认识现在、引领未来。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在中国史学发展欣逢前所未有的良机之际,却有某些人不断秉持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历史领域人手,以“反思”、“解放思想”、“重新评价”、“理性思考”、“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为名头,肢解、曲解中国传统文化,否定、歪曲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一段时间以来,这股思潮不仅在史学领域弥漫,向文学、影视、网络传媒流传,而且打着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号,以“理论化”、“学术化”的新姿态出现,指向也更加明确。正确的历史认识是现实的起点,是否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特别是本民族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还原其本来面目,既是关系到中国史学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发展道路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当前我们应当关注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是一种以主观、孤立、片面、曲解的态度与方法来分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道路,进而宣扬并传播错误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的思潮。这种历史观简单粗暴、主观臆断、东拼西凑、凌乱不堪,既无严谨的内在逻辑,更谈不上科学的研究态度,至多是一个个如何虚无历史的“主意”,还够不上一个“主义”的学术理论标准。因而,他们的历史观与绝大多数严谨的史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的研究探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内涵及其存在价值,否定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当然,其结论最后还是放在当代: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卑鄙”的文化,是“病态”的精神,所以中国两千多年的治理也好不了;我们老祖宗的“头”没有开好,因此,今天的中国政治、文化也不可能比得上西方;要赶上别人,必须彻底消灭中国传统文化,追随西方,全盘西化。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在如何看待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上,全盘否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革命运动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某些论著肆意贬低、攻击、丑化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竭力歌颂、美化那些已被历史定论的腐朽人物、阻碍历史进步的人物甚至外来侵略势力。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正在向大众媒体传播。在某些历史题材文学、影视作品中,“否认历史的客观存在”,“虚无和歪曲历史,不能公正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不能客观地描述和表现历史、任意践踏、随意评说、肆意消费历史”等现象不一而足。由于缺乏科学历史观的支撑,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尊重,在某些历史题材文学、影视作品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荡然无存,中华民族历史被随意曲解,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广大人民群众被拒于视野之外,使广大读者和观众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性质产生严重误解。旧的甚至封建的历史观复活,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与人格魅力被无限夸大。某些历史上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被无限放大为了不起的“和谐”、“盛世”。封建意识形态中腐朽、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观众不但不能从中受到正面、正确的历史教育,反而获取错误的历史观。这些作品肢离、曲解、胡乱编造本来很清楚的历史,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张冠李戴,致使虚假错伪贯穿其中,观众不能从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中获得起码的历史真实。结果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历史热”一浪高过一浪,反而使读者和观众数典忘祖,淡漠传统。

  这些已经被学者们批驳得很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显然已经难以有市场。于是,某些人不得不更换方式,以新的面目出现。近来,他们以“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源流为名,以“批判”“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题,以对历史虚无主义作“类型上的区分”为手段,从虚无中华传统文化、虚无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历史观,直接走向了虚无马克思主义、虚无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道路、虚无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他们虽然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为名,表面上看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化”、“学术化”层次“提升”了,但实际上不仅没有什么新的内涵,而且其本质目的也更加一目了然。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方法与立场

  历史虚无主义分析、观察历史的基本方法是孤立、片面和曲解。这种方法无论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化有为无、化无为有,还是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所得出的结论既不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只能是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立场的真实反映。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方法观察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一般来说,是指从祖先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除物质文化外,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但是,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历史变化中形成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不可能抛弃或离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历史证明,取代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社会里,仍有原始信仰和原始制度等遗存。取代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也吸取了旧制度中的很多因素,例如,主张“克己复礼”的旧秩序维护者孔子,不仅在封建社会里获得崇高地位,而且奴隶制下国家治理的核心概念“礼”,也在封建社会得以改造、继承,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构成了秦汉至明清封建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渊源于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得到发扬光大。物质文化的前后继承自不待言,精神文化的继承也没有停止。在出土的秦汉文献中,广泛存在先秦文化典籍,就是一个证明。在汉儒那里,“五帝”、“三王”、“万世不易法,古今同纪纲”的表述,更形成了尧舜禹汤以降的道统意识。唐宋明清时期,治统与道统结合,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社会秩序相统一,成为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可见,文化的继承性非常清楚。中华民族正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代代传承中创造了一次次的文明高峰,这是古今中外严谨治史者的共识。在我国历史上社会形态的更迭时期,在某些王朝的交替之际,在近现代社会变革进程中,的确出现过一些对历史文化过激、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行为,但决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几乎所有王朝都带着政治目的将前朝“虚无化”、“否定前朝的历史”,特别是否定“慈爱、友善、诚实、守信、好学、勤奋”等原则。这一点,简单翻翻史书就可知道,真不知这些人从何处能拿出证据!即便像秦始皇这种历史上曾被视为“暴君”的人,其所创立的制度不仅为后朝所继承,也被历代有为有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所肯定。即便像汉初那样激烈的“过秦”思潮也没能阻碍“汉承秦制”的历史事实发生。当然,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大课题,是一切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民族都曾经遇到的问题,并不限于中国。我们承认历史上在这方面出现过问题,今天也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这是一个认识程度的问题,与某些人对传统文化完全持否定态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完全不同。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孤立、片面的方法观察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探讨历史发展进程,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必须建立在掌握或尽可能掌握全部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必须从当时的全部历史实际出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历史观,而决不能主观臆断,任意肢解、曲解。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这些事件及活动于其中的人物如何分析、如何评判,甚至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究竟走革命还是改良道路等问题,学者们都可以从学术层面进行研究。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研究”范式并不是这样。他们不顾历史事实,将坚持近代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学者的成果,以及坚持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学者的成果,都视为从属于政治意识形态需要的产物,是以“政治”解释历史的没有科学理性的方法。他们不顾近代中国已经发生的客观历史事实,将历史建立在完全“假设”的基础上,给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设计出了另外一条“光明大道”。他们甚至不惜否定中华数千年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将爱国主义视为一个“伪问题”,将爱国主义“虚无”掉,从而为那些已经被历史定论的近代反动人物涂脂抹粉、摇旗呐喊、翻案招魂。他们故意混淆严谨历史学家的辛勤劳动成果与普通人对历史看法之间的关系,以人人都有历史“解释权”为借口,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的存在寻找理由。

  历史虚无主义孤立、片面、曲解历史的观点是由其立场决定的。因此,无论其花样如何翻新,观点如何“新奇”,读起来多么隐晦艰涩,最后矛头都必然要指向马克思主义,指向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向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其手法一是借批判“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为名,将马克思主义与启蒙思想、基督教、儒家(他们称之为“儒教”)相提并论,通过粗糙不堪、逻辑混乱的“比较”后认为,只有启蒙思想才最符合人类文明的“实际进程”;马克思主义将历史“终结”在共产主义,是与基督教、儒教相重合的历史图式,因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将指导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指责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是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由于这种意识形态只能与“原始”、“愚昧”的群体结合,形成破坏人类文明的巨大力量,其结果必然带来严重的“现实灾难”,其代表就是苏联和中国。三是认为当前应当“警惕”、“批判”的不是那些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孤立、片面、曲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丑化攻击代表近现代以来进步力量的领袖人物等这些“虚的”、“未必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而是应当批判“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庸俗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赤裸裸地提出要让“管理者”调整心态,变革体制,让那些“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还原”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和诸多历史人物“真相”的所谓“新的研究”,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以上表述,不仅清晰地将其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区别开来,也将其立场、态度展露无遗。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从表面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也在研究“史实”,也在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在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会暴露出来。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出发点,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准确地占有资料,必须严谨、客观地对待自己所运用的资料。“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这些历史事实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必须是“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历史虚无主义则不是这样,其“研究”的出发点服从于其立场,或根本不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顾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创造,或只截取他们所需要的“史料”,或断章取义,孤立解读。他们将历史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对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作出假设的判断,再将他们假设出来的“历史”视为应当真实发生的“历史”,并从中寻找“内在联系”。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该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不该发生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运动,更不该发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主义道路;近现代中国人民应该对外向列强俯首称臣,对内向代表腐朽、落后生产关系的旧势力妥协。那样,中国就会有一条比今天更加“辉煌”的“光明大道”。于是,凡是与他们假设出来的历史相违背的发展道路、历史人物、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种种丑化、歪曲、攻击、指责。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所生活时代的历史学资料和成果作了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基础与思想根源之一。在运用翔实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唯物史观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具体分析和抽象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将历史资料及其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并不是从所有的历史资料出发,更不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来分析历史发展的形式及其内在联系,而是以既定的“原则”作为“研究”出发点,反过来将其“研究”结论强加于客观历史之上。例如,他们选择否定的只是中国历史上人民大众反抗暴政压迫的农民革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但却不否定其他革命。在历史研究中,他们把一个人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与“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不加区别,将阶级和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与其“本来面目”、“实际利益”和“真实本质”混为一谈。所欲溢美者,曲为之辞,所欲攻伐者,罔顾事实,甚至伪造史料,完全脱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发展过程,将历史的“内在联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之上。

  再次,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虚无客观的历史事实,虚无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就连发生在不远处的、最基本的史学常识也不顾。例如,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没有否定传统史学、近代实证史学优秀成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没有否定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一切优秀文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和价值。时至今日,国外各种严谨史学流派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被中国史学家所吸纳,并成为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当代中国史学绝非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替代一切具体历史研究,用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解释一切历史,将唯物史观以外的其他方法简单抛弃而“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更没有将历史虚无主义与正常学术研究中的不同学术观点相混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史学研究当然不等同于时事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史学研究可以脱离现实。如果今天连“爱国”和“卖国”这些基本价值观都被“虚无”了,还不应该引起史学工作者重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卜宪群)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