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没有过时

作者:张慧瑜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5-08 1797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没有过时

张慧瑜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没有过时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虽然马克思的著作中直接谈论文艺理论的篇目并不是很多,但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时,依然会借助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作为例证,帮助人们把握隐藏在现代化大生产背后的秘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也成为19世纪以来理解和思考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方法。

20世纪,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变成现实,也随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艺,这就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以人民为表现主体的文艺观。这种文艺观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把工农大众等放置在文化舞台的核心,塑造了一系列大公无私、边革命边生产的无产阶级战士形象。

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模式遇到困境。产生于20世纪之初、在二战后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成为全球流行的文化范式。其实,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也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9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写就《21世纪资本论》一书,再度用翔实、有说服力的数字论证出一个马克思早就揭示的基本事实:资本主义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内部和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在这种背景下,曾经在冷战时代被西方妖魔化、在后冷战时代被抛弃的马克思主义重新在西方“热”起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等西方国家重新成为畅销书。可以说,马克思再度因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归来。

在这种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再度成为人们分析和理解危机时代文艺现象的理论工具。分析对比当前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呈现社会分化的文艺作品,我们更能有所体悟和思索。

好莱坞科幻片开始讲述双重空间的故事,如《机器人瓦力》(2008年)、《阿童木》(2009年)、《逆世界》(2012年)、《极乐空间》(2013年)等影片,都呈现了一个肮脏、阴暗、垃圾遍地的地球空间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的、鸟语花香的外层空间的故事,这种社会空间的截然对立暴露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3年韩国上映的讲述恐怖袭击的电影《恐怖直播》采用手提摄影营造紧张气氛。工作失意、与妻子离婚的男主播意外地与汉江大桥爆炸案的恐怖分子电话连线,于是,一场与恐怖分子的现场直播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媒体事件。这个以为拿到独家新闻即将升职的主持人尹荣华,在与扬言要继续制造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周旋的过程中,逐渐从不顾民众死活的总统、飞扬跋扈的警察局长、只关心收视率的媒体上司等人塑造的世界中清醒过来……

除了用科幻片、喜剧片、悬疑片的方式来反思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之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开始回归,如英国导演肯·洛奇执导的《我是布莱克》(2016年)以底层劳动者申请社会救济金为核心,展示发达国家内部普通工人、外来移民等社会底层人的生存境遇。从这些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并没有过时,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改变,对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的批判就不会终止,这也是文化艺术所应该发挥的社会职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