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作者:魏传光 来源:红旗文稿 2019-02-14 736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人类精神的精华”的新概括,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当今世界和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站在“人类精神的精华”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首先要看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指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指明了现实的发展道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

【“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科学地、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将思辨的理论牢牢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通过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来揭示普遍规律。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借助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坚持理论斗争和实践批判相统一、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区别了以往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由于创造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的伟大认识工具,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社会穿透历史迷雾、解释现实困境、预见未来趋势的“指南针”;成为人类社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理论武器,仍然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盘”;成为人类社会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指南,仍然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定盘星”。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不少西方学者开始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也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必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在回答和解决人类解放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思想理论的创作中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始终秉承为人民提出理论的情怀,始终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把个人的思想体系的创造与人类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马克思把自己毕生的使命定位于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为此,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于工人运动,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人民大众的纯粹的学术理论,而是为人民大众立言和代言的思想体系。

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找出路、干事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形成的,目的也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对民众的需要和利益诉求给予极大关注,积极为受压迫的贫苦大众的利益进行辩护。应当说,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人民中享有如此高的声望,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玄奥,而是因为它是为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的,是因为它蕴含着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社会理想。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迅速得到理解时,马克思欣慰地说“这是对他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观照人民利益,关切人民需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更为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没有落脚于空洞的说教,而是把价值理想的实现与现实利益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作为对人民关怀的起点,把现实的物质生产及其条件当作关怀的前提,把对人民的深情置于物质实践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从社会经济发展出发真实具体地关怀人民大众。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还体现在它把无产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设置为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现有秩序的批判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求得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然后再到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实践主题表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单一地区或国家的理论体系,体现的是对人类的关怀,占据了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从而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成为“人类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将实践性作为它生长的基础和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性,实践的观点是它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特点,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常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践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曾提出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并服务于实践,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特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一个半多世纪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也必须运用于实践,如实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理论就会走向其自身的反面。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页)“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坚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念,注重人的现实生存,注重现实的感性世界,注重具象的生产活动,超越了以往理论往往只重视概念、逻辑、范畴的窠臼,使理论紧紧围绕现实问题、时代命题,并坚信一切重大的社会理论问题,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正确理解中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它与人类实践、特别是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血肉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致力于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以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实践辩证法服务于世界改造,并把全部理论应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同时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些重大变化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曾在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提到: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马克思曾说: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他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固化的教条,也不是套语和标签,而是开放的行动指南,需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的理论,珍惜而不固守,他们认为,理论不能封闭、固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从没有因为取得的成就而停止不前,而是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学说。他们一直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实践的要求,立足于实践的发展进行自我批判,不断纠正自身的不足,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在补充、修正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革新开放而不是顽固坚持“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行动而不是僵死说教的马克思主义。比如,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经济落后民族或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构想。在1881年2、3月间,马克思在考虑回答俄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农村公社问题时曾设想,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前提下,像俄国农村公社这样的组织和地区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这个构想,不但为后来的东方落后国家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面对实践、面向未来开放的,是不断发展和探索的思想,所以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展现出勃勃生气,也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马克思的去世而停止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提出的那样: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化、教条化、凝固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而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勇敢地让马克思主义接受来自不同理论、时代和实践的批评与裁判,通过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革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思路和眼光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用发展的视角、创新的态度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尤其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时刻立足时代前沿、永葆理论活力,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对人类和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上的理论品性。我们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同时也要用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马克思主义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