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产业之殇——中国的未来掌握在美、日手中?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谁的手中
白益民:上广电:日本财团的摇钱树?
日本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说:“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中国第一个彩电制造商上海电视机一厂,本应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支柱企业,但经过二三十年的变迁,却被日本财团牢牢套住,陷为日本人手中的一张牌,成为长谷川庆太郎名言的一个最好脚注——
谁在打造“中国的索尼”?
2006年5月30日,日本三井物产驻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三井物产是一家贸易类公司,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多为负责“推销”,三井物产在全球贸易上的优势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三井物产已与上广电签订战略协议,目标是将它打造成“中国的索尼”。
在整个1980年代,上广电(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财团的合作都仅限于生产设备的引进。1987年,日本海外产业拓展的指挥官——三井物产(综合商社)携手三井财团的东芝公司,共同为上广电提供彩色显像管,帮助其成立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公司。1993年,三井物产、东芝和上广电又合资成立上海新芝电子有限公司。1994年,来自富士财团的丸红(综合商社)和三菱财团的旭硝子公司也加入和上广电合资的行列,合资成立的上海旭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彩色阴极射线管用玻壳。
2000年10月,住友财团的松下公司和上广电合资成立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上广电与上海工业投资银行合计持股49%,松下持股51%。公司以等离子面板至整机的生产为主,拥有国内第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2003年11月,和松下公司同属住友财团的NEC与上广电合资成立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按照上广电的规划,上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上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将主要负责中游产品液晶面板产品的投资以及参与一部分上游企业的投资;上广电的关联公司“广电电子”,将参与上游控股合资企业的投资,以及其他等离子、OLED产品的投资;另一关联公司“广电信息”则将具体负责下游产品的制造和营销。然而让我们看到的是,三井物产作为日本综合商社而非中国企业,却将上广电的这一产业组织规划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2年12月,三井物产作为日本三井财团的核心组织与上广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广电将对产业链、供应链、销售服务链进行全面疏通和整合,并通过与三井物产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诸方面的协作,名义上是为了扩大高端音视频产品的出口。
2003年11月,三井物产和上广电合资成立广电三井物贸公司。这是国内首家外资物流企业与本土制造企业的合资,得到商务部的特批,并取得在中国国内代理销售其他国内外产商品的权利。广电三井物贸公司的成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中国本土第一家具有外资成分的贸易企业。
2004年5月,住友财团的住友金属和上广电合资成立上海广电住金微电子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700万美元,上广电拥有30%的股权。
2006年5月,住友财团的住友商事、电气硝子和上广电合资成立了电气硝子玻璃(上海)广电有限公司,总投资4550万美元,电气硝子、上广电、住友商事分别持有65%、20%和12.5%的股份。
2006年6月9日,日本大和证券SMBC宣布向上广电NEC注资2500万美元。完成增资之后,大和证券SMBC成为上广电NEC的新股东,上广电NEC的注册资金达到714.8亿日元,其中上广电旗下广电光电子出资75%,NEC出资21.36%,大和证券SMBC占有剩下的股份。据了解,在合资之外,大和证券SMBC担任上广电财务顾问,为上广电的经营战略、财务战略的策划和实施提供全面的支持性服务。
2006年8月,上广电和富士财团的富士胶片合资成立上海广电富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TFT-LCD)用彩色滤光片(CF)。合资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美元,总投资2.67亿美元,广电电子占合资公司75%的股权,富士胶片占25%的股权,合营期限为二十年。
上广电和日本企业的联系之广,岂只是“一衣带水”,完全超出多数人的想像!
上广电的无限资源
在上广电发展的过程中,日本财团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缺什么给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财团培育了上广电,其实并不过分。读者一定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上广电得到如此的关爱?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间,中国取得的诸多经济成绩中,最显眼的恐怕就要数电子信息产业了。而作为电子行业中的佼佼者,上广电堪称该行业中的支柱性企业。在1987年开始的电子信息行业百强企业评选中,上广电从来没有在榜单上消失过。历经多年的积累,上广电在国内电子信息行业中,可用风光无限来形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
1、规模巨大,罕有匹敌
根据上广电的官方网站,其全球雇员超过25000人,2004年销售收入达423亿元,利润16亿元,出口25亿美元。除了主业电视机,上广电还生产包括白色家电、数码产品、网络设备等在内的类型众多的电子产品。这样的规模和实力,使得上广电连续数年名列中国电子信息十强企业前茅。
2、“中国第一”为数众多
上广电拥有多项“中国第一”的头衔:中国第一个彩电制造商,中国第一届电子信息工业百强企业,中国第一条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等等。这些“中国第一”显示了上广电领先同行的技术实力。
3、政府支持,关怀备至
1993年,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把上广电等六家公司列为部抓大公司,予以重点支持,并发布了《电子工业大公司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资金的支持更是不遗余力,如2006年1月,国家开发银行与国资管理部门共同为上广电、京东方和龙腾光电的合资项目提供不少于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4、行业联盟,彰显实力
众多的业界联盟都能看到上广电的身影,从行业协会到3C标准联盟,从中彩联到AVS联盟,上广电无处不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可以感受到来自上广电的巨大影响。
被日本财团套牢的上广电
尽管上广电有如此众多的优势,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劣势——自主研发能力低下。必须说明的是,由于这个劣势的存在,前面所有的优势都会变得毫无意义。1982年,生产线竣工投产。谁也想不到,20多年后的上广电还在重复着“引进—再引进”的老路,这多少让人感到遗憾和痛心。
无论是哪个年代,来自日本的支持都是上广电获得其业界地位的基础。然而,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恰恰是来自日本的支持阻挡了上广电获得真正发展的脚步。在CRT时代,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上广电,坐拥“金星”、“上海”和“凯歌”三大主流品牌,却还是败在了来自绵阳山沟里的长虹。
到了新世纪,原本可以借助日本财团的支持获得平板产业的优势地位,但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变成日方在中国的大型加工厂。在每台挂着上广电“SVA”商标的产品中,有多少利润是属于上广电的,恐怕只有它自己才知道。在SVA-NEC的生产线上,忙个不停的是购自日本企业的设备,操作这些设备的技术工程师也基本由住友财团的NEC公司派驻。另一方面,中方人员主要从事的却是管理、销售这些与技术无关的工作。
今天的SVA-NEC拥有的是五代线,很难保证今后上广电不会对更高级的六、七代线感兴趣。据统计,建设六代以上的生产线,至少也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如此算来,按照上广电2004年的收入计算,就算是把上广电全部抵押,也才勉强凑齐一半的资金。在没有技术又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想要生存就必须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就必须购买昂贵的设备,也就只能一次次地跟在日本设备供应商的后面亦步亦趋。
在配套的产业链上,上广电同样得依靠日本企业。它和富士胶片成立的上海广电富士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和住友金属成立的电气硝子玻璃(上海)广电有限公司,都为上广电提供了充分的产业链配套支持。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上广电只是徒有“覆盖全部产业链”的虚名,实际上已经被架空,离开日方的支持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个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话语的时代,在中国这样一个奉行残酷价格战的行业环境中,大量出口自然就成了上广电寄予厚望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井物产和上广电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上广电走向海外市场的引路人。这个引路人究竟会把上广电引向何方,还有待时间来回答。
另外,大和证券在向上广电注资的同时也成为上广电的财务顾问,为其经营战略、财务战略的策划和实施提供全面的支持性服务。至此,日本财团已完成对上广电全方位的包围和控制。
综合一下上广电的合资企业,不难发现,在生产加工、配套产业链、物贸、金融和咨询诸多方面,上广电实际上已经被牢牢绑定。只要是上广电还想赚钱,就不得不按照日方定好的路线前进。想要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上广电要付出的代价绝对是它所不能接受的。就是说,上广电已被套牢了。
一张危险的多米诺骨牌
在上广电确立液晶五代线绝对优势地位的过程中,日本财团也在一刻不停地为上广电的未来积极筹划。积极扩产、全线降价和技术口水仗逐一登场,在热闹的背后,是国内的平板市场一次次地向着有利于日本财团的方向演变。
2005年年中开始,日本平板制造商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扩产浪潮。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它们强调的是市场需求,但实际上真正要对付的就是类似长虹的中国竞争对手。如果对这些对手置之不理,它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其不意地拥有数量众多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用扩产和升级来威慑和拖垮这样的对手,才是日本财团的真正目的。
2006年春节前后,以三井财团的索尼为代表的日系平板电视全线降价,降价的幅度又是似曾相识的10%。对于真正要在平板产业有所作为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争论具有潜在的巨大杀伤力。京东方的遭遇无疑是最合适的例证。2007年年初的时候,被升级和扩产引入歧途的京东方通过了资产重组的股东决议,历经多年痛苦的烧钱之后,京东方终于下定决心剥离液晶业务。
这样的降价,对于面板占据绝对成本份额的平板电视制造商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痛苦。面对降价,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只有再一次寻找廉价面板的供应商。这个时候,SVA-NEC适时抛出上马六代线和七代线的消息,再一次巩固了自己在中国平板产业链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在升级扩产和全线降价的同时,所谓的“液晶”和“等离子”的技术之争开始如火如荼地上演。这个本来就是“鸡同鸭讲”的假命题被国内业界炒作得轰轰烈烈。产业、学界、研究机构、媒体全都参与进来,“分辨率”、“响应速度”等技术术语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热衷的谈资。
不论是液晶还是等离子,中国人都不会造。如果被眼前虚假的技术争论所蒙蔽,就会放弃探索的勇气,从而继续拉大和尖端平板技术的差距。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企业就仍然必须购买外国企业提供的面板。理由很简单,中国人造不出这种东西。
事到如今,这三大战法仍在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威力。联想到索尼的OLED显示器、佳能和东芝的SED,这些技术的前景虽然并不明确,但其中的任何一种演化成熟,都会对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到时候,已经落后到放弃抗争的中国平板行业,就只有顺从地把自己嵌入到日本财团的产业链条上,碌碌无为终其一生。
SVA-NEC的危害显而易见,但还有一种危害是国内电子企业所忽视的。这种损害虽然是间接的,但危害同样巨大,它的名字就是“行业联盟”。上广电参与众多的行业联盟,然而运作成功的并不多见。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主观无意,或者是客观被动,上广电在众多的产业联盟中实际上起到了相当的负面作用,濒临破裂的EVD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上广电有充裕的资金购买外资设备,并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金额屡次烧钱,却不肯为EVD提供区区几百万美元的帮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既然不想让EVD成熟,那为什么还要热衷于国内标准的建立呢?考虑到EVD前身——国内九大影碟机厂商联盟——的成立是为了摆脱巨额DVD专利费,那么EVD联盟的破裂实际上已是第二次摧毁了国内产业界在数字高清标准上独立自主的信心和能力。
上广电在EVD联盟的破裂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果仅仅用利润至上来解释,就太说不过去了。上广电所起的负面作用,客观上就是为扼杀中国本土的自主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推动。类似上广电这样的联盟者,实际上就是联盟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样的联盟,除了打击产业自立与升级的信心,以及消耗产业界的能量之外,实在找不出还有什么好处。其对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危害,自然是显而易见。
之所以说上广电是一张危险的多米诺骨牌,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电子信息产业是不够的。对外资严重依赖的上广电还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恶劣影响。被日本财团套牢的上广电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企业,该区域的任何国民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和照顾到它的利益。利用这一点,日本财团就可以通过上广电对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施加深入、广泛和持久的影响。这样,多米诺效应最终超越电子信息产业,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
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上广电的陷落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如何避免故事的重演,是每一个中国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真正负责任的企业管理者来说,长期被日本财团控制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日本财团长于相互协作,通过统合战略将竞争对手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来谋取长期的战略利益。一旦被意志坚定、行动周密、精于部署的日本财团所控制,想轻易摆脱几乎不可能。
培育企业和种树类似,没有好的生长环境,就不可能成长出好的企业。东芝、松下、索尼和NEC之所以能成长为影响业界气候的巨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日本财团全方位的支持。一方面,日本财团持续不断地为成长中的企业提供必须的资金、人力、商业情报支持。另一方面,它们还会把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组织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以达成长远的战略目标。
在资金方面,财团的主办银行在与企业进行融资业务往来时,进行的是投资而非简单的借贷。不到万不得已,主办银行绝对不会抽出在企业中的资金。而财团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则保证了财团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涉及企业未来发展关键的研发项目上,财团也会给予大力支持。
对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在价值观念和协作手段上与日本财团企业都有很大的不同。当前的中国主流企业文化深受美国影响,唯利是图、好勇斗狠、目光短浅、人员频繁流动等缺点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达成有效的组织与协作。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离开国家微观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仅凭企业努力是无法解决中国企业散乱局面的。
事实上,我们自己在制造不平等:对外资开放过度,对内资控制却比较严格。不过话说回来,即使给予相同的国民待遇,中国的企业在流通领域的能力还是很弱,我们过去的贸易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改制还是不行。中国应该尽可能地建立一些类似日本和韩国的综合商社,通过进出口代理制把某些产业组织起来。假如不注意这种情势,后果是很可怕的,那时候我们就变成世界制造业的“车间”,都不能说是“工厂”了。
日本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2004年5月在日本《呼声》月刊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写道:“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这篇文章充满了日本人的傲气,但我们应感谢这位学者,因为他所说的是事实,而且说得那么坦率。难得听到这样的话,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不愿说这类话。这些话听来刺耳,细想有益,值得我们警觉、深思和反省。
长谷川庆太郎预测:“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这篇文章值得我们领导人、经济部门、科研部门、工业企业以及专家、学者们一读。读起来可能有点苦涩,但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他写的是否基本上属实?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是否受制于、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日本和美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