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危及粮食安全的新“剪刀差”现象?

作者:郑风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80

如何破解危及粮食安全的新“剪刀差”现象?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

一、种粮新“剪刀差”愈拉愈大,严重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中央政府承担的最大要务,但最近几年种粮新的“剪刀差”越拉越大,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前不久的一则新闻给我印象深刻,记者问一位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的农民春节后还到不到外面找工作打工时,这位农民告诉他,当然去。为什么呢?因为出去找工作,即使一年找到只干一个月的活,收入也比在家种一年的地赚得还多。

这则看了让人心酸的新闻折射出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一个很令人不安的事实,那就是新的“剪刀差”,与区别过去旧的工农剪刀差概念。这种新的“剪刀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是种粮作物与种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愈来愈大,比如种小麦,许多农民一算帐,各种成本投入一扣,一亩地能够有二三百的收入已经是不错的了。而一亩地种西瓜或者花卉,其收入是数千元甚至数万无,故原来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山东不少地区的农民都已改种蔬菜水果了。

第二个差距是出去打工的收入与在家种粮的收入差距也愈拉愈大。原来我国农民打工的收入月工资300多元一直维持了十几年没有变,打工与种地的收入差距还不是很大。但近几年,尤其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我国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提高得很快,一个月拿一千元是少的,不少农民还能拿到二千甚至更多,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元。而我国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四千多元,其中的40%还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说农民从种粮中获得的收入,全年也就二千多元,这还算好的了。以后随着农民打工工资收入的提高,这个差距会愈来愈大,有时打工一个月的钱比种粮一年的收入还要高。

第三个差距是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一直是化肥农药等上涨的速度更大,结果国家给农民的优惠都被涨价的农资给拿走了。

上述三个差距愈拉愈大的现实已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危及到未来的我国粮食安全,所以必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破除新剪刀差的两个战略调整:改变低成本粮食安全战略与减少农民

从战略上来看,我国必须要进行两个战略调整,近斯的战略调整是中央政府应该改变目前低成本的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安全成本,建立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

粮食安全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还与中央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有关。中央要承担国人的口粮安全问题,但地方政府由于种粮效益差,产粮大县一般都是财政穷县,所以都不愿意或者不是很情愿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所以要破解新剪刀差问题,保证国家的长期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国家目前的低成本获得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进行调整,让种粮农民与产粮大县获得种粮与发展其他生产差别不太大的平均利润率。否则的话,任由新剪刀差任意发展下去,长远来看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从远期看,国家还必须调整目前的城乡分隔治理模式,通过“以土地换社保”,让那些在城市已打工数年的人解决他们的城市户籍问题,给他们上养老保险,但要有一个前提是必须“以土地换社保”,把他们承包的土地转让给其他农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人口,另外置换出来的土地转让给留在家乡种地的农民,扩大农民的种粮面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三、采取一揽子措施,夯实种粮农民的基础与增大对农民的直补数量,按农民售粮多少进行补贴,多交多补,少交少补,不交不补。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支农资金比例,给粮食生产更多的补贴;减少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把对农业的各种补贴转化为直补为主;大幅度地提高种粮农民的补贴收益;直接提高种粮的基础设施,减轻农民的种粮基础设施投入,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关键产业链,防止农民被外资冲跨。

1.支农资金不但要落在实处,更要落在粮食生产处。

农业投入虽然中央很重视,但仅靠中央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各地也同时增加农业投入,过去一直没有切实的办法。因为农业难出政绩,为了保证中央惠农政策不断章取义,不缩水截留,不跑调走偏,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要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等,这样就让支农资金落在了实处。我还想再加上一句,就是这些支农收入不能什么农业都上,应该优先安排粮食生产项目,尤其是对产粮大省与产粮大县更应该如此。

2.严格限制其他各种花样的补贴的数量。

逐步取消或者减少名目繁多的补贴,逐步改为对农民的直补占绝对比例。目前的惠农政策太分散,不少名义上的支农资金,最后都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农民头到,跑冒滴漏很严重。比如各种良种补贴,由于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农民为了拿到国家补贴只能购买高价种等等。欧美等世界主要国家都是以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为主,没有必要搞这么多花样翻新补贴,比如购买家电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汽车补贴,因为这些补贴并没有让种粮农民并且切实的效益。改变这种撒胡椒面的战略,不如集中起来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

3.大幅度增加种粮农民的直补。

国家刚开始进行直补时,是按面积补,也不管农民种不种粮,只要是农民,有土地,就给补贴。这样做让那些为国家多做贡献多生产粮食的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实际上有不少的农民早已在城市工作,不从事粮食生产,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补贴,因为他们打工的收入与那些留在家里进行粮食生产的农民要高许多。

应该按照农民所交粮食数量进行补,交得多就补得多,交得少就补得少,不交就不补。而目前的家电补贴,因为打工收入比种粮收入高,打工者可以有钱买各种家电拿补贴;而种粮农民没钱买不起,享受不到补贴。对农民对售商品粮进行补贴还有一个好处是避免粮食价格的高涨。因为粮食是基础性产品,它的价格上涨会直接引发国家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角度看,不能让粮食的价格长得太快,而通过对种粮农民所售商品粮进行补贴,一方面按市场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另一方面又额外每年补贴农民一定的钱的数量,比如一斤5毛或者1元等,可以起到箭双雕的作用。

4.大力增加对种粮大区的补贴。建立粮食生产区补贴制度,改变产区补贴销区,让产粮大区得到实惠。

 我国的“产粮大县”一般也是财政穷县。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的,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提供粮食生产的地区由于制度的偏差,积极性也不高,前些年甚至出现“粮食产区补贴销区”的怪现象。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提出要“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等等政策,这些都是在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这些激励制度下,未来的粮食大县的的基础设施等能够得到改善,国家应该加大对粮食安全生产区的建设,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加大对这些基地的投入建设,比如国家应该承担这些产粮大县农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5.对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安全链进行预防,防止主要粮食产业链被外资控制而出现大豆产业现象。

近两年外资加快了在中国农业的布局,比如进入关键性农业产业链,购买粮库,控制加工环节等。我国的大豆产业的加工部门由于被外资所控制很大一部分,这些加工企业就转而进口国外同一控股公司控制的大豆,从而使我国的不少豆农出路变得愈来愈窄。我国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也一样,因为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大农场,规模很大,单位成本可以降得很低。我国要防止他们进入我国的粮食加工企业或者粮库,进而垄断的部分产业链,使农民的销粮受阻。基于我国大豆产业被外资放倒的事实,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范围和程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未来我国的农业安全装了一道闸门。让那些长驱直入的外资也多少受到约束,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很好地去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不能轻意地把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了。

四、要建立四个联动机制,使粮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要建立四个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决定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与托市收购价格,使农民粮食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一。这四个联动机制包括:建立粮食价格与农资价格的联动机制;粮食价格与打工收入价格联动机制;粮食价格与经济作物价格的联动机制;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

1.建立农资与粮食的联动机制。

为了防止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国家应该完善粮食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农业,包括畜牧业,作为一、二、三“产业链”的最底端,始终涨不过其他产业。每次涨价的最终结果是其他产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进行垄断式涨价,一些行业协会甚至“联盟”抱团涨价,而且涨幅远远大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最终吃亏的还是农业和农民。我个人以为,每一次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很大一块被生产资料供应商赚走了。生产资料供应商看石油价格涨幅大,就推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这就需要国家来进行调控,让农民多得一点,国家通过农资与粮价的联动机制,来决定对农民增加多少补贴,同时应适当对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让农民收入不会下降得太厉害。

2.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

当然以后也应该充分利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能力,争取让农民们在采购农资时能够集团联合采购,增加判断能力,减低价格。农民难以从涨价中受惠的原因在于农民处于弱势,而农民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民过于分散,无组织力量,且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农民必须组织起来,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从而提高他们在购销环节中的谈判能力,实际上,这也是欧美国家农户们的一致做法。同时,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不应该只是在食品涨价的时候才紧张,才呼吁农民多生产,更应该在农民丰收、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给予农民价格补贴,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才是保持食品价格稳定、防止出现较大波动的长久之计。

3.建立我国粮价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机制

2008年三四月份国际粮食价格高涨之时,我国的粮食价格却按兵不动,与国际粮食价格形成巨大价差,让走私商发了大财。我国的石油价格已经建立了一个联动机制,随着国际价格的上涨而上涨。我国粮食价格未来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动机制,大幅度提高保护价,使我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改变我国粮价低于国际粮价的问题。

当然,要彻底解决新剪刀差问题,不是一时一会的事,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难题。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郑风田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