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普世价值”思潮新走向

作者:李春华 来源:人民论坛 2015-01-12 1139

  【摘要】以解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普世价值”思潮,不会销声匿迹。它不断转换手法、变换表现形式,与其他自由主义思潮融合,借解读中央重大决策之机来继续推销其所谓“普世价值”以达到其目的。有效抵制“普世价值”思潮,从根本上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普世价值 社会思潮 核心价值观

  “普世价值”思潮借解读中央重大决策之机升温回暖

  一,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度活跃。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式确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普世价值”思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观,而绝不是中国特色。他们企图把水搅浑,混淆视听,制造思想混乱。有网络媒体以“中共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普世价值”为题发文称:将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共传统意识形态的一次大胆突破,展示了中共在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上试图“与时俱进”的意愿。有的人甚至提出,“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二十四个字几乎出现在所有东西方国家的宪法与法律文献中,这毫无疑问地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可以肯定,除极少数借助普世价值的概念来包裹“普世价值思潮”特有的“私货”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的价值观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根本区别的,因而反对照抄照搬西方的价值观。

  二,借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再度升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概念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大亮点,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普世价值”借题发挥的重点之一。一些人仅仅遵循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解释“国家治理”,认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甚至有人认为,“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最接近“普世价值”的概念。

  2014年2月17日,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一些人认为,习总书记虽然没有用“普世价值”的提法,但内涵是一样的。他们认为民主和法治是区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本质所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自由、民主、公正、法治这些现代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共识。

  应该说,学界绝大多数学者对“国家治理”概念的阐释解读能够坚持正确方向。我们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紧紧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上进行。

  三,借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再度回暖。最近以来,宪政民主思潮成为普世价值思潮的新变种。一些人认为,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成果,宪政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普遍接受的政治法律价值。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就不能拒绝文明、普世、普适的东西,宪政是社会主义应当继承和发展的普世价值,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以实现宪政为目标,通过宪政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宪政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在全会召开前夕,有学者提出“这个时代仍贯穿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主线索,这就决定了国际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熄灭的,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是不可能熄灭的”。由此展开一场“法治”与“专政”的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提阶级斗争,不等于倡导搞阶级斗争,尤其不等于重新“以阶级斗争为纲”。“他们很反感阶级斗争的提法,但恰是他们在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批评者认为,这是直接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这届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鼓噪复辟极左路线,其实质依然是普世价值思潮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本阶级的专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客观事实。把“专政”和“法治”对立起来,认为有法治就不用专政,有专政就会破坏法治。说到底,就是企图用“法治”来否定、代替人民民主专政,代之以超阶级的“仁者爱人”,这恰恰是 “普世价值”的特征。正如有学者已指出的:法治与专政并不矛盾。如果用法治来否定、代替人民民主专政,就上了“普世价值”的当,那法治就会变味,其结果是既得利益者即国际资本和国内买办占尽便宜,而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吃亏。当务之急是,不是用法治来代替人民民主专政,而是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

  应将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有效抵制“普世价值”思潮,从根本上有赖于推动改革发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但要顺利推进改革发展,又必须扫除思想上的障碍,在理论上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在价值观上的本质区别。应区分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思潮”或“普世价值论”,正确处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既要反对披着学术研究隐身衣来宣传西方价值观的“普世价值思潮”,也要反对以政治批判来否定或代替对价值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了事物都是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人类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社会存在物,一定会产生某些共同的需要,进而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访欧讲话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在价值领域存在普遍性或共同性,同时不同文明存在多样性或差异性。正因为如此,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才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们才能理解人类文明在历时上的继承关系和共时上的交流借鉴关系。因此,既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普世价值”而强加于人;同时也要承认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客观性。从而避免在“普世价值”争论中出现的两个极端:或把普世价值看成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共同价值,甚至简单地把西方价值当作“普世价值”;或认为人类社会根本不存在任何共同的价值,从而不自觉地造成“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创造的共同价值的矛盾。这样,或许能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具有说服力。

  应将引领社会思潮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将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否则,即使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投入再大,面对现实都是苍白无力的,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思想困惑和质疑。思想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诸如住房教育医疗、贫富差距、腐败、就业、社会和谐等问题,才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党的信任。应该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对错误思潮敢于“亮剑”,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又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坚持壮大国有经济,批评私有化思潮,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改革。这种做法也使引领社会思潮取得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理论上的澄清固然很重要,实践上做好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理论上的自信最终来自实践上的成功。在批判和抵制“普世价值”思潮的过程中,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现象,也要反对迷失了正确方向的改革。这是有效抵制“普世价值”思潮的关键所在。没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失去了根基,只能建设虚无缥缈“空中楼阁”。只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扎扎实实发展好,只有真正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的问题,把我国的政治体制建设搞好,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民主比西方的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厦才能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巍然屹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版,第164 页。

  ②王伟光:《努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求是》,2014年第6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