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与引导策略

作者:方付建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8-01 713


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与引导策略


网络社会思潮相比现实社会思潮更为多元和庞杂,网络环境下,亟须反思和重构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资料图片

社会思潮作为观点、诉求或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形态,其一旦成型便力求传播和扩散以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特点,内在地决定了社会思潮不会忽视日益发展的网络载体和空间。由于具备了网络的特点,网络社会思潮呈现出与现实社会思潮相异的发展动向。

  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

在形态层面,网络社会思潮相比现实社会思潮更为多元和庞杂。一方面,现实社会的各种思潮不断谋求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与传播,出现了现实社会思潮的网络 化;另一方面,网络特定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会交往结构及话语情感模式,促使网络社会不断孕育在指向、诉求、主张等方面与思潮原初形态相异的变种,如网络民 族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消费主义等;第三,网络社会作为新的社会空间,也在不断创造和传播新的思想潮流,虽然这些思想潮流缺乏特定、明确的代表人物、 理论体系和政治主张,但其对网民以及民众思想、认知甚至行为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网络仇官仇富思潮、网络审丑思潮、网络戏仿思潮等。

在主体层面,网络社会思潮主体摆脱了传统思潮主体单一化精英格局。一方面,传统社会思潮代表人物为扩大思潮影响,被迫或自觉进驻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另 一方面,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公共人物为强化话语权或引领网民思想,也会进行职业、身份及观点、诉求的跨界作为,由此,具有一定社会或网络话语权的公共人物成 了特定社会思潮的代言人,或成为新思潮创造者;第三,由于网络赋权,一些在现实社会无法获得表达或传播空间的人,不断利用公共或个人化媒介,对自我创造或 杂糅整合的思想主张进行大规模传播,以满足关注需求。

在指向层面,网络社会思潮更为现实化、具体化和极端化。一方面,网络社会思潮主体更愿意基于网民及大众渴求、期盼、不满或怨恨的层面,提出让底层民众 心动的见解和主张;另一方面,网络社会思潮在观点、主张等层面越发脱离国家和政党可吸纳的范畴,一些网络社会思潮甚至直接针对主流意识形态展开质疑或批 驳,以试图博取眼球。

在传播层面,网络社会思潮集文字、图片、影像等为一体,注重利用各种新载体进行传播。传播方式上,网络社会思潮既注重集合式传播,如开办网站或论坛; 也注重分散化传播,如开设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贴文高频次、批量化生产;还有的偏向对抗式传播,即通过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或批判其他思潮观点兜售自己 的主张。

  网络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当前,网络社会思潮多元性、复杂性、流变性以及交织性越发明显,已显著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和大众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因而,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反思和重构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首先,要关注传统社会思潮的网络呈现及其变种生成,特别要密切关注网络孕育的新思潮形态;也要注意到网络社会思潮形态杂糅化、混乱性特点,并力图加以 梳理,认知诸多思潮形态的共性成分及独特元素。实际上,只有正确认知和区分了日益混杂的网络社会思潮形态,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整合、回应和引导。

其次,对于传统思潮人士触网应予以接纳,这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而对于舆论领袖和意见人士跨界进行思潮生产和传播,则要密切关注,这些人往往基于自我 理解和认知进行思潮杂糅和再造,并因自身的影响力而增强了思潮渲染性和动员性。对于网络社会思潮关注民众诉求和利益的特点要予以理解,在这方面,主流意识 形态和宣传工作也应增强民众本位性,关注其具体实在的诉求、主张和利益,避免悬空式宣传和灌输。而对于那些质疑和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社会思潮,则应旗 帜鲜明予以批驳,对网民和大众思想进行正确疏导和引领。

最后,要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在引导网络社会思潮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注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的存在和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同时也要注重深入新型载体中展开对话、交流,以增强引导网络社会思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社会思潮的社会影响研究”负责人、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