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寒:请问新京报,“最冷血战争观”是质问谁?

作者:铁索寒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6-09-12 2589

铁索寒:请问新京报,“最冷血战争观”是质问谁?

铁索寒:请问新京报,“最冷血战争观”是质问谁?

一句“我们是举着红旗进来的!”就引得一些人鸡飞狗跳、怒不可遏。昨日,新京报署名西坡的一篇文章被各大网站纷纷转发,引发广大网友的愤慨。在这篇标题为“喜气洋洋重返汉城代表最冷血的战争观”的文章中,作者颠倒黑白、谎话连篇的指责即将公映影片《我的战争》的宣传片,不但对众多老艺术家人身攻击,而且还公然质疑朝鲜战争的正义性。据有关报道,《我的战争》是一部反应抗美援朝战争的主旋律电影,众多影迷也正翘首期待。可是电影还没上映,就被一些人形容成“最冷血的战争观”,把矛头对准60多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文中上来就惊悚的说,“近日,电影《我的战争》发布了一段宣传片,引起大量争议。宣传片只有短短2分钟,但看完之后能让人至少尴尬两星期。任何对历史、对战争、对国际关系、对人性有正常认知的国人,都会对这个宣传片表露出的价值观感到生理不适。”一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电影在作者口中就变成了“大量争议”,甚至“感到生理不适”。

接着作者又把矛头对准参演宣传片的于蓝、管宗祥、刘江、田华、刘龙、于黛琴、白德彰、吴素琴、赵汝平、贺小书、牛犇、张目、陶玉玲、谢芳、王铁成等24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挖苦道,“老艺术家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谈论的不是战争,而更像秋收的农民伯伯在回忆春种时希望的田野。”然后道貌岸然的说“但单凭这个宣传片,就几乎可以断定,制片方的战争观很成问题。”乖乖,好大的帽子!文中还故意混淆这些老艺术家们参加朝鲜战争的事实,造谣这部宣传片是“网络段子”改变的,咒骂到“同样是轻浮,宣传片改得比段子更恶劣了。

最后,作者抛出了自己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多种表述,这是常有的。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立场。”“无论看哪一方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述,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是被大国主导的。”这种站在旁观者立场,说风凉话算什么战争观呢?通篇下来,只看到作者的冷嘲热讽、恶语中伤,仿佛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和自己毫无关系,难道作者是蓝眼睛高鼻梁的异国人士?

宣传片中出现的众多老艺术家不少人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甚至前往战争前线。这些新中国大师级电影艺术家,创造了无数让人印象深刻的爱国英雄人物形象。而今天,这群德高望重平均年龄高达85岁以上的老人却被人骂了个狗血喷头,“恶语伤人六月寒”,难道我们不应该伸张正义,奋起反击吗?

作者用看似中立的口吻将从我们的战争观评价为“最冷血战争观”,那么,请问作者的战争观是什么?其实不言自明,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战争观,就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战争观。几十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行动,是为朝鲜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壮举,这是不容置疑和诋毁的。绝不是什么“一场战争,多种表述,这是常有的。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立场。”“战争作为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代价总是过于沉痛。”朝鲜战争的结果使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战争中屡次陷入惨败或极其被动的局面扭转,新中国人民政府获得巨大威望,国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年,一小撮人看见红旗“刺眼”,听见红歌“刺耳”,不遗余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用什么“中立”“人性”“还原”的手段解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否定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当然,我们现在是言论自由的时代,作者立场如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属自然。但是,刊文的报纸也是这种立场观点吗?

 

附:

喜气洋洋重返汉城代表最冷血的战争观丨沸腾

新京报2016911作者:西坡

近日,电影《我的战争》发布了一段宣传片,引起大量争议。宣传片只有短短2分钟,但看完之后能让人至少尴尬两星期。任何对历史、对战争、对国际关系、对人性有正常认知的国人,都会对这个宣传片表露出的价值观感到生理不适。

宣传片邀请20位老艺术家出镜,讲了一个喜气洋洋重返汉城的故事。故事情节大致如下:一个夕阳红旅游团到韩国首尔旅游,韩国导游妹子热情接待,用汉语跟大家打招呼:你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首尔,所以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时,老艺术家们纠正说,自己不是第一次来。在韩国妹子的惊讶和不解中,老艺术家越讲越兴奋。

那时我们是文工团的!”“我们是钢刀连的!”“我们是六十多年前来的!”“那时候不用护照!”“我们是举着红旗进来的!”“那会儿这叫汉城!

说这些话的时候,老艺术家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谈论的不是战争,而更像秋收的农民伯伯在回忆春种时希望的田野。最后,老艺术家们高声建议韩国姑娘看一部电影就明白了,就是《我的战争》。

《我的战争》拍得怎么样,还没上映,我没有发言权。但单凭这个宣传片,就几乎可以断定,制片方的战争观很成问题。有媒体竟然称该宣传片是创意公益宣传片,创意不创意先不说,公益是谈不上的,倒更接近于公害。这样的战争观如果影响到孩子的话,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宣 传片在逻辑上就很成问题。韩国姑娘听到中国老人讲六十多年前来过汉城,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跟朝鲜战争有关。要知道,韩国、朝鲜作为同一民族分裂成的两个国 家,至今生活在朝鲜战争的后续影响中。朝韩关系现在仍极不稳定,众所周知的是朝鲜这两天刚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而首尔距三八线只有40公里。

一个韩国导游有没有可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此无知?无论如何,一部中国电影的宣传片这样设定,是对韩国人的极大不尊重。

这部宣传片其实也没什么创意,它是根据一个流传多年的网络段子改编的。段子是这样的:

一位中国老人在海关翻找护照,韩国女警不耐烦地问:你第一次来首尔?

老头儿点头:第二次。

女警一瞪眼:既然第二次,怎么不知道提前拿护照?

老头儿说:我第一次来没用护照。

女警不屑:不可能!中国人来韩国都要护照!你上次来是什么时候?

老头儿平静地说:“1951年,开坦克来的,没人敢拦我,当时叫汉城。

同样是轻浮,宣传片改得比段子更恶劣了。段子好歹先虚构了一个不耐烦的韩国女警,中国老人有点自卫反击的感觉。在宣传片里,韩国姑娘热情好客、开朗活泼,中国大爷大妈虽然看起来和蔼可亲,但一上来就对人家啪啪打脸。他们谈笑风生的那段历史,正是人家的屈辱史和灾难史。

在 朝鲜战场上,汉城曾经几度易手,饱受战火摧残。“19506月,三八线上打响了第一枪,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3天占领了汉城;929日,美军仁川登陆 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汉城;195114日,中朝军队宣布解放汉城;随后联合国军发起反攻,又于同年315日二次夺回这座城市。(周冉: 《战争蹂躏下的汉城》)每一次旗帜变换,都意味着无数生命的陨落。

一场战争,多种表述,这是常有的。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立场。朝鲜战争比其他战争更复杂,一是因为它的影响持续至今,一时还看不到结束;二是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的大格局之下。

无论看哪一方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述,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是被大国主导的。对于弱小民族无力决定自身命运的这种悲哀,作为在近代史上同样饱经磨难的国度,我们应该同情理解,而不是肆意羞辱。

离开战争现场几十年,我们最应该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作为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代价总是过于沉痛。任何一场战争都应该被严肃对待,而不是轻松消费。制片方或许会辩解说,他们没想这么多。但恰恰是这种无意识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对历史和人性的真实态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6
0
0
1
7
0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