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钰:请给评论者文学评论的自由
请给评论者文学评论的自由
小 钰
诺斯诺普·弗莱为批评家所争取到的地位如今在中国又再次失去了。只要作家存在一天,批评家就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我公众号里对某位作家的作品《硬埋》的评论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连转载的都没能幸免。据说此作家是某九头鸟省作家协会的主席,万万得罪不起。对其作品的解读只能由她自己来完成,凡是他人所作的解读全都属于反动行为,应当全部予以硬埋,杀无赦。
据称此作家来势汹汹,而且对评论者有着独特的要求。例如,评论者如果来自某个大学,她就会声称“我祖父也是这个大学毕业的”。而如果评论家年轻貌美,她则会拿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一比高下。评论者不能是退休的,因为作家还没有退休。评论者自然也不能没钱,因为作家有若干套别墅作为底气。评论者的微博粉丝绝对不能少于325万僵尸粉,否则就是没有人民支持。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职业评论者的小钰,一条九条命的猫,能否和九个头的鸟一拼高下?
小钰不是极左人士,你想要乱扣帽子也没有用。小钰的背后同样有着一个无比强大的背景:这就是几千年来的文学批评传统,来自东方的注疏、阐释传统和来自西方的以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为源头的文学评论传统。它们给了我对我阅读过的所有文学作品进行个人评价的权利,以及发表这些个人评价与专业人士分享的权利。
小钰有权为自己所阅读到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的无数作品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区分它们属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确定它们各自的价值,甚至确定它们在自己书架上摆放的位置。小钰有权评价它的题材、表现手法,并对表现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合适的评价。当然,评论家必须首先拥有这部作品正规出版的版本——小钰斥巨资购买了它,不过,名称上可能有误差,它不是《硬埋》。但是软和硬之间本来就是相互转化的关系,成年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难道不是吗?
《硬埋》不是一部好作品。作为一个专业评论者,小钰不得不这么说。这部作品中充斥着让人难以忍受的谎言、局促生硬的故事情节,节奏匆匆忙忙,叙事缺乏张力,语言枯燥无味。这段话是不是很像一段《纽约时报》的书评——没错,专业人士的用词总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等到你五十年后再来看小钰的这段评价,你依然不会觉得过时。
《硬埋》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生硬的倒叙。倒叙是文学创作中被运用得极其普遍的手法,但是作者的倒叙竟然如此枯燥,这主要源于她仅仅是为了突出这一手法,而不是让倒叙为情节服务。然而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她只能通过写作手法让故事情节看上去比较真实——这怎么可能不引起作者的疑问呢?但丁也虚构情节,但是他做到了用理性的力量让读者相信那些虚构的事实,但这位作者却失败了。读完全书,最终让小钰记住的,竟然是一个无聊的细节:胡黛云和小姑子慧媛的矛盾。因为慧媛妒忌胡黛云结婚时用的背面比自己的好看。这大概是作者的心灵格局所能够把握的最高点,所以看起来成了作品中特别令人信服的一个细节!
如果作者愿意,《硬埋》可以改编成一部很长的电视连续剧,主要的矛盾冲突应该放在陆子樵家族后院的各种矛盾冲突上面,这一定能收获不错的收视率。例如,陆子樵和妻子、小妾的关系,妻妾之间的争权夺利、胡黛云和丈夫的感情,和小姑子的矛盾、小姑子陆慧媛和长工金点的感情纠葛、胡黛云小时候被二娘欺负、回娘家后如何扬眉吐气等等,再加上陆家的其他几个儿子暗恋胡黛云之类,定能成为一场扣人心弦的民国大戏,很有可能还能诞生和“贱人就是矫情”比肩的经典台词,捧红若干明星,何必要来和什么土改、政治抢戏份,最后落得网上争吵一片?
作品中关于土改中多家地主被灭门的谎言,已经被无数可靠的资料证明为谎言。但作者的哪一次回击,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何时能够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写的不是谎言?对评论者进行人身攻击和威胁,难道就能改变作品中充斥谎言的事实?文学评论的起点,难道不是作品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任何不能自圆其说的写作都会被视作失败之作,哪怕作者是一只有十八个头的鸟也不能幸免。
在如今这场舆论大战中,原本格局不高的《硬埋》却被祭成了诺贝尔炸药奖的候选,阶级斗争的前沿,让多少战士无辜受伤,多少精彩文章沉入海底,写评论文章的不敢动笔,一动笔就被上纲上线,一走路前方就有一个大坑,一掉进去就被人家硬埋了,我就问你:怕不怕?是谁在发动第二次文革,是作家,还是批评家?
小钰一贯支持改革开放,也不会去阻挡中国融入世界、共同前进的步伐。面对胡萝卜和大棒,小钰坚持的是文学评论者的本分。本人来自东部地方性高校,想必X主席也没有祖先是本校毕业的,所以别打算自称我的前辈。我没有背景,但是我也有常识,我还有这个世界上某一个阶层的人共同承认的一种规则:学术。我以学术的角度来评价一部作品,评价它的真实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你奈我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