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党代会的109个历史细节

作者:李 颖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7-10-16 492

解读党代会的109个历史细节

 

解读党代会的109个历史细节

  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已召开过十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每次党代会,都是在当时形势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的,研究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在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本书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1940年5月,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子、时年31岁的李葆华,策马急奔在通往延安的道路上。作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部长,李葆华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在赶赴盛会的途中,他和战友遭遇日军伏击,一名代表坠入深沟壮烈牺牲。

  “为了开党代会,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无法想象。”62年后,十六大召开前夕,已是满头华发的李葆华深情地说,“为什么大家这样冒死也要去开这个会?因为党的代表大会实在太重要了,它往往成为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折点。”

  党代会召开的时间间隔,从建党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17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党的十二大后固定每5年一次;党代会的会址,从上海、广州、武汉,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这种时空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从小到大、从秘密到公开、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程。党代会是党的发展进程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回顾党代会的历史,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回顾党的历史。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的召开背景都大不相同,每一次的会前准备都异常复杂,每一次的进行过程都各具特色,每一次的历史影响都非同寻常……

  党代会是党内各方面代表的大聚会,是代表们展现性情和才智的大舞台。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历次党代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走向,与此相关的人和事是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曾激扬青春、指点江山的年轻人,后来为何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初掌政权的政治力量,面对内外重重困局,怎样突围?

  可以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不了解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不了解历次党代会,就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党代会研究情有独钟。一直想写一本书,告诉人们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注意到的内幕细节,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历史人物在党代会上的表现,探寻一些重大决策出台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力求突出现场感,使读者对党代会有一个比较立体全面的感知。这样,就有了《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这本书。我从每次党代会中大致选取4-11个问题,十八次党代会共选取109个问题,包括重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新史实新材料的披露。

  比如,关于党的一大,本书从以下这些问题着手,进行讲述:为何党的诞生纪念日定为7月1日;一大的13位代表是怎么推选出来的;为什么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一大;最年轻的一大代表才19岁;一大中就有所谓“‘左’和‘右’两种倾向”吗;一大曾热烈争论共产党员能不能“当官”的问题;一大上海会议期间中途闯入会场的中年男子到底是什么人;在中央局选举中刘仁静投了主要论争对象李汉俊一票;持续90余年的未解之谜:有关一大闭幕日期的研究和争论;等等。

  再如,关于党的十八大,本书共讲述了10个问题:农民工代表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党代会上;十八大报告是如何诞生的;开放的大会:党代会历史上记者人数首次超过代表人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字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我们一定要“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等提出新要求;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

  在设计书中这109个问题的时候,我反复修改推敲,颇费了一番心思。在问题的选择上,坚持选取那些“好的问题”。何谓“好的问题”?第一,能引起读者非常真实的好奇心;第二,不能太过宽泛或者太过具体,最好是看似不大的题目却蕴涵较重大历史意义和包含较大信息量;第三,不能仅仅局限于党代会本身,还要包括会议背景、后果等相关延伸内容;第四,每次党代会的几个问题,要体现出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特点和鲜明特色;第五,十八次党代会的109个问题,每个都能独立成篇,全部串在一起,又基本能做到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大致勾勒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简史。

  关于问题的解读,尽量避免生硬死板的教科书式的口吻,尝试用故事式写作手法,重拾鲜活生动的真实细节。我给自己确立的解读原则是:大视野,小细节;坚持用事实说话,立足原始档案资料,体现最新党史研究成果;抱着与读者共同探讨问题的心态,能解读多少就解读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比如,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第一次将支部明确为党的基本组织。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对支部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规定了支部设立的基本原则。要求“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二是规定了支部的设置标准。强调支部的设置应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如不能以机关为单位组织支部时,则可以地域为标准。这就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组织原则,即按照生产单位、工作单位和群众居住点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样,就使得党的组织基础放在社会组织的最基层,从而同广大群众保持着最直接的联系,党才能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保证党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政治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规定了支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四是规定了支部的组织制度。五是规定了支部的活动方式。“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但已分成小组之支部,其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小组组长召集之;至支部全体会议,至少须每月举行一次。”四大把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对支部建设作出具体规定,这为随后1926年党中央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党的五大第一次在党章中将支部单独列为一章,直至党的七大提出党支部的“战斗的堡垒”作用,奠定了基础。

  再如,党的五大选举产生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据郑超麟回忆,他是与陆定一做伴去武汉参加五大的。他们乘坐的是英商怡和公司的轮船。70多年后,郑超麟还对一位装扮成鱼行老板的“戴眼镜的老头子”代表记忆犹新:“老头子携带他的老伴儿以及四五个儿女,说是到汉口做生意的,他本在南京什么地方开鱼行。我们问他鱼的市价,问他哪种鱼味道最好。他就是王荷波。他的第三个弟弟王震东,在船上不同他打招呼,铺位隔得远远地。我同王震东在甲板上散步,我说:‘你的哥哥真像鱼行老板。’”就是这位“鱼行老板”,成为党的历史上首位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这也是党的五大另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意义非凡的“第一”,那就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制度的创立。王荷波、张佐臣、许白昊、杨匏安、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杨培森、肖石月、阮啸仙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0位同志都是工农运动和革命斗争中久经考验、在群众中拥有崇高威望的党的领导干部,其中6人出身工人。

  相比于5年前的《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新出版的《党代会历史细节:从一大到十八大》内容更丰富、脉络更清晰。除了把十八次党代会放在党的整个历史发展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力争每次党代会的重点内容不遗漏,交代清楚每一次党代会的前因后果,深入分析十八次党代会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以党代会串联起党的发展简史等特点外,还特别注意党史上的几个重要线索,照顾到几条纵向线条的完整性。比如,除了体现党的不懈奋斗史,还充实了党的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这两条主线;党的不懈奋斗史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党的理论探索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建设史的两个伟大工程等,都有交代。补充了一些珍贵历史图片,包括刚刚在俄罗斯档案馆发现的首次面世的武汉中共五大会议现场、201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恢复重建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会场和外景、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外景、广州中共三大旧址考古发掘现场等。

  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在历史的密林中,寻找一个个“路标”,走进党代会,探寻历史深处的细节,解答心中的疑问。

  (李颖 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