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向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再出发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中国向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再出发
文林墨客
党的十九大报告,设计规划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远景目标和美好蓝图:这就是到21世纪中叶,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吹响了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的冲锋号。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将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奋斗,持续推进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终极目标的宏伟事业。中国人民将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满满希望,投入到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的伟大征程中去。
一、中国由世界强国向世界弱国转变的苦难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世界级大国,曾经走过辉煌的顶峰,也跌入过悲惨的谷底。回顾中国自明代以来的历史,就会清晰地看到,中国由世界强国转变为世界弱国,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
1、中国在明清前期保持世界强国地位
从十四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历史发展进入到了明朝时代。在明朝前期,经济发展水平大有提高、国家管理稳定有序、军事力量比较充足、边疆地区治理有效、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更加扩大。就这些综合国力的状况来判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保持着领先地位,并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有力地扩大了对世界的影响力。
明朝初年,朱元璋即位后,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例如,奖励垦荒:流亡在外的人口还乡生产,开垦土地皆免税三年。大兴屯田:形成了民屯、军屯、商屯等形式,一般垦荒是人民自行开垦,所开垦田地归人民自有。还鼓励种植桑棉、兴修水利。这些政策的推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洪武26年,即1393年的统计:天下共有农田850多万顷,与元朝末年相比,增长了4倍多。据洪武18年,即1385年的统计,朝廷征收粮食2080多万石;洪武26年,朝廷征收粮食达到3200多万石,与元朝末年相比,增长了1.5倍。
明朝早期的统治者加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改革了中央国家管理机构,形成了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地方管理实行三级制。全国共分为南北两京、13个省、69个道、159个府、1171个县。社会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明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御外部异族的入侵,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据洪武25年,即1392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军队120多万人。到永乐朝以后,国家军队达到270多万人。
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有所加强。明成祖五次北征,打败了鞑靼和瓦刺,巩固了北部边防;明成祖在辽东设立都指挥使来控制女真各部落;明太祖在西藏设立两个都指挥使等机构加强管理,明成祖还修建了驿道,设立了驿站,方便了内地与西藏的交通;在西南地区还延续元朝土司制度,任用当地少数民族的头人做土官,但发生叛乱被平息后则“改土归流”,就是把叛乱地区的土司废除而改设流官,基本上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局面。
明朝在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从明成祖1405年派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以来,到1433年七下西洋,28年时间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畅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大大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当时船队的规模世界最大、所用舰船世界最大,足见当时中国造船业之发达、造船技术水平之高,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仅有的。自郑和下西洋以后,亚非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中国建交和贸易。永乐年间,外国使者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的外国人穿行在京都街头,随处可见外国使者的身影,充分彰显示了世界强国的风范。
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了清朝时代。在清朝前期,也显示了世界强国的力量。首先是平定内乱,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发布撤藩令引发叛乱,到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身亡,历经8年平定了波及数十省的三藩之乱,对国家大部分国土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藩之乱平定以后,占领台湾的郑氏割据集团发生内乱。康熙帝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即1681年,康熙帝命施琅为水师提督,统领300艘战船,两万海军水师,迅速攻克台湾。随后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在台湾驻军镇守。台湾的收复,康熙帝功不可没。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海上的屏障,对促进台湾地区的发展,巩固东南沿海的国防,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康熙年间,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噶尔丹在西北地区称雄称霸,并在俄罗斯贵族的支持下,拒绝听命于康熙帝,继而发动叛乱。从康熙二十九年,即1696年开始康熙帝御驾亲征,到康熙三十六年,即1703年,康熙帝亲帅大军包围噶尔丹,迫其自杀身亡,历经7年三次亲征,完成了平叛任务,并设置管理机构,使外蒙地区归于清政府的管理之下,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对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实施这项管理措施,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雍正四年,即1726年,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雍正帝,请求“改土归流”,得到雍正帝的批准。到雍正九年,即1731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土司制度相继被废除,设立了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西南边疆的统一和防卫。
其次,是维护疆土,奠定国家版图达到最大。从16世纪80年代初期,到17世纪40年代末期,在长达70余年时间里,中国北方的俄罗斯帝国势力日益猖獗,逐步向中国扩张,并在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占据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筑城据守。平定三藩之后,清朝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有条件解决北方领土受到外敌入侵问题。康熙帝决定于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派遣彭春、林兴珠等清军将领率领3500名士兵,水路并进,打败了俄罗斯侵略势力,收复雅克萨并烧毁城池,胜利而归。清军撤走后,俄罗斯侵略势力又卷土重来。康熙二十五年,既1686年,康熙帝又派萨布素等清军将领率军2000余人,再次攻打雅克萨。在敌人被包围并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请求和谈,康熙帝决定撤围休战。于是,中俄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在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就中俄东部的边界线做出了明确地划分,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是中国的内河。令人遗憾的是,把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划给了俄国。总体上说,这个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北方领土的安全,我们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此外,雍正五年,即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次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对中俄边界中段的划分达成了协议。这两项条约的签订,尽管使俄罗斯也占到了很大便宜,但总算确定了中俄中段的边界线,并使这段边界稳定下来。
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廓尔喀在英国殖民势力的唆使下,发兵侵入西藏,乾隆帝命御前侍卫巴忠率领清军进入西藏,用议和手段,使廓尔喀退回所占地方。结果于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廓尔喀再次侵入西藏,并占领多地赖着不走。次年,乾隆帝决定派清军再次入藏,大败廓尔喀,收回全部失地。此后,清朝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经过一系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从根本上确定了包括外蒙古、外兴安岭等在内的中国版图。在这个版图上,全国共有行政单位215个府、1358个县。客观公正地评价,清朝前期的康雍乾三届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确保领土相对完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还是有很强的。
清朝前期的几届政府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措施。发展生产的措施主要有:顺治年间,一再下令招民垦荒。凡农民垦荒,一般可免税3年,个别的还可免税5~6年。到康熙年间,将垦荒免税的期限,从3年延至4年,又延至6年,后又延至10年。康熙帝还下令把明代藩王的庄田送与原来佃户耕种,并更改地名,把散布在多个省份的大约16万顷庄田变为民田。此外,还大力兴修水利、治理水害;多次蠲免钱粮,减轻农民负担;改变税收方法,实行地丁合一。这些措施,大大地激励了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的积极性,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1645年时的400多万顷,增加到1724年时的680万顷。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鼓励手工业发展。废除了匠籍制度,解除了工匠与政府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纺织、陶瓷、矿冶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苏州、杭州、江宁、广州、松江、无锡等纺织业中心;形成了景德镇等陶瓷业中心;形成了云南、佛山等冶铁业中心;形成了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无锡等商贸中心,并出现了许多像两淮盐商、山西票号商、广东行商那样的大商人。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清朝前期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0%以上。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经济体量比较大、军事实力比较强,这应该是一个世界级大国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清朝前期基本上都体现出来了。
2、中国在明清后期跌入世界弱国境地
明清两朝的前期都曾经作为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令世界各国人民所仰慕,中国人民也以此为荣耀。但是,曾几何时,这座辉煌的大厦在很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陷入了悲惨的境地。从明朝后期,衰败的颓势就已经显现出来。到清朝后期,这种衰败的颓势已达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中国由一个世界强国迅即转变为世界弱国,遭受西方列强百年欺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无数中国人曾经思考的问题。现在,答案已经十分清楚了。其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制度腐朽,统治基础动摇。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就是说,社会制度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将长期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他告诉我们一个深刻地道理:社会制度的好坏优劣,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决定人民的生死存亡。
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建立之初,是非常先进的社会制度,曾经有效地解放过社会生产力,也有力地促进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社会制度,由于没有自我革命、自我更新的机制,历经两千多年的实施,到明清后期已经日益僵化,原有的生机活力被严重扼杀了,呈现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状态。也就是说,封建制度已经失去它曾经有过的先进性、失去了社会稳定器和压仓石的作用,释放出来的几乎都是负能量。人民开始用反抗行为否定这种走向反面的社会制度、人民开始用斗争行动抛弃走向反动的统治集团。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都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基本生存的需要。全国所生产的粮食无法养活一亿多人口,造成大量饥民流亡,引发农业生产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使粮食产量不断下降,造成恶性循环,最终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同时爆发。
清朝前期就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从康熙中叶开始,到道光年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兼并也在加快,大量土地迅速集中到官僚、地主、富商之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农。农民靠承包土地已经难以养活家人,不得不流亡外地,另谋生路。而流民又很难找到就业机会,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造反起义之路。到了清朝后期,经济衰退日益严重,农民无地可种,饥民遍野,难以生存;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叠加。恰在此时,西方列强趁虚而入,使这种衰退局面雪上加霜。当时的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敏锐地看到,清朝已经“日之将夕”,处于大乱将至的“衰世”。
第二、政治黑暗,腐败失掉民心。明清后期朝廷内部腐败日益严重,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面对这种衰败局面,越来越的人民对朝廷已经失去信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去民心的统治者必然被人民所抛弃。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明朝后期,尽管在万历年间有张居正的改革,政治一度比较清明,政府内阁也有一定的威权,基本能够驾驭局面。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内阁、吏部、言官各执一词,相互斗得不可开交。朝廷的最高领导者大都不问朝政,致使大权旁落,形成了宦官擅权的局面。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展开无情的杀戮。面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生态,人民无可奈何,只有反抗斗争是唯一出路。
清朝前期政治斗争就很激烈,内部腐败就很严重。否则,就不会出现和珅这样的巨贪。到了清朝后期,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腐败到几乎无官不贪的程度,八旗子弟坐享其成,生活奢靡淫乱,成为族群腐败的代名词。鸦片泛乱成灾,官、兵、民皆病入膏肓,朝廷已无兵可用。虽有30年的洋务运动,使朝政有所起色,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朝政由异常保守的慈禧太后专权几十年。不但镇压了主张改革的光绪皇帝和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还一再对西方列强采取妥协政策,签署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甚至连中国的海关都交给英国人管理了几十年。清朝后期,整个国家已经处于国弱民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内斗严重消耗了本已少得可怜的资源,人民已经对清朝的统治者极度失望,纷纷寻找新的出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斗争风起云涌。一个极端自私自利、不管人民死活的政府,是注定要灭亡的。
第三、自我封闭,拒绝开放国门。明清后期在对外政策上,都存在闭关锁国的问题。明朝实施海禁政策反反复复。明朝建立伊始,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就制定了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洪熙弘治年间,海禁政策得到再强化,到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呈现高度强化的状态。这些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流和经贸发展。尽管发挥了自我保护作用,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直到隆庆年间,明政府才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允许民间人士赴海外通商,解除了海禁,使中外交流和经贸发展有了很大改观。如果从隆庆元年的1567年算,到1644年明朝灭亡,只有短短77年时间,还不到整个明史的1∕3,留给明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清朝前期在对外政策上,就开始实行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前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使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产生了无需与外国进行经贸交流的看法。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在致英国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他们顽固坚持传统的天朝大国观念,把外国皆看作外夷小邦,所发明的新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害怕百姓出海结交外夷,并对有限的外邦通商设置了严格地限制。这种作茧自缚的方法,拒绝开放、拒绝进步,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使中国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极端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已经无法阻止西方列强的侵入和掠夺。
第四、列强入侵,财富掠夺殆尽。17世纪以后,英国成为实力最强的殖民主义国家,奉行侵略扩张的炮舰政策。看上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自1689年首次进入中国开展贸易活动,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对中国掠夺长达222年时间。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主要以鸦片贸易为主,攫取巨额利润。从最初的200箱,到1839年达到35000箱,英国鸦片商以10倍于成本的垄断价格销售给中国的鸦片代理商。随后,美国、俄国也加入向中国销售鸦片的行列。据统计,仅鸦片战争前40年时间,西方国家就从中国掠夺去26000多万银元的财富,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8倍还多。仅1830年到1840年的十年间,中国每年平均白银外流高达七八百万元。随着鸦片的大量进入中国,截止1835年左右,中国的鸦片吸食者高达200万人,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摧残了社会生产力,被形象地称为“东亚病夫”。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林则徐在广州虎门将从英美鸦片商手中收缴的2376254斤鸦片当众销毁。由此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自此以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来到中国参与对中国的掠夺,中国陷入了西方列强的“群殴、群宰”之中,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理的领土,被勒索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其中,对英战争赔款3500万两银元﹙含少量法国军费﹚;对日战争赔款23150万两银元;对各国战争赔款45000万两银元,加利息98200万两银元;国内各地方战争赔款2000万两银元。在二百多年当中,中国的社会财富几乎被西方列强掠夺殆尽,成为被榨干了血肉的骷髅。
第五、痛失机遇,延缓社会发展。正是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和清王朝的闭关政策,使明清两朝错过了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即向资本主义阶段的转变。因为恰恰在这个时期,世界发展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这就是: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产业革命和科学革命,进入了近代工业文明社会。而中国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这种发展趋势持续下去,并加以推动的话,中国或快或慢地也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正是由于明清两朝后期的政府腐败无能、错过历史发展机遇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入,使中国从一个世界强国的状态迅速跌入到一个世界弱国的境地。中国这段悲惨历史,我国人民将永志不忘!
二、中国由世界弱国向世界强国奋进的艰辛跋涉
不甘心国弱民穷、国破家亡的中国人民,决心扭转乾坤,用自己的群体力量,通过革命斗争手段,赶走西方列强,推翻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实现中国由世界弱国向世界强国的回归,使中国以世界强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和艰辛跋涉。
1、排除制度障碍,中国人民站起来
遭受西方列强百年欺辱的中国人民,决心奋起反抗斗争,一场又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中国农民阶级率先搞起了太平天国革命,很短时间内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中国社会下层民众搞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矛头直指西方列强,以京津地区为中心,迅速波及全国,深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民族资产阶级搞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决心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经过多次武装起义,终于通过辛亥革命,把极端反动的清王朝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建立了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由此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令人遗憾的是,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的革命阶级和阶层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至此,历史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回望中国社会,在社会各阶级当中,就剩下了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显示自己的力量。历史和人民把中国工人阶级推到了中国政治中心的舞台,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了。
毛泽东同志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历了1927年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失败,遭受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许多共产党人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其势汹汹所吓到,他们揩干净自己身上的血迹,又投入新的战斗。经历了党内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又遭受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五千里,走完了长征路。在数次失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终于通过遵义会议发现了自己的杰出领袖毛泽东。正是在危难时刻,毛泽东同志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坦途,不但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历史使命,消灭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彻底铲除了造成中国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痛苦的剥削制度,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牺牲数千万人的代价,才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值得中国人民倍加珍惜!
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会议宣言又一次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2、拔出贫困穷根,中国人民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万户凋零的烂摊子,面对着的是一个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困难局面。一方面是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捣乱破坏,一方面是财政经济的极度分散,困难重重。面对如此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的首位杰出领袖毛泽东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以“快刀斩乱麻”的效率,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统一了财政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是艰辛的,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功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教训的科学对待,使中国共产党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子。由此,提出了一个重大历史性任务,这就是必须解决“普遍贫穷”,实现“共同富裕”问题。沿着这个思路,中国共产党踏上了 “拔穷根、栽富果”的新征程。为此,邓小平同志制定了党的富民政策。其政策的依据,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政策的内容,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依靠劳动致富,通过合法手段致富 。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顽强拼搏,中国的穷根终于拔出来了,中国人民终于富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世界强国进军的首次冲锋,攻下了“普遍贫穷”这个最顽固的堡垒。这就为中国今后的改革发展,并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速改革发展,中国人民强起来
从邓小平同志1997年去世,到现在的2017年,又过去了20年时间。在这20年时间里,我们遇到了两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由于我们党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很快就化解了危机所带来的较为严重的损失,使我们国家渡过了难关,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并于2010年经济总量成功地超过了日本,荣登世界第二的宝座。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初,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中国向世界强国进军的最佳机遇。因为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党排除了中国向世界强国进军的制度障碍,使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挖出了中国向世界强国进军的贫困根源,使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富起来了。随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登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种状况说明,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有足够的能力开始向世界一流强国的宏伟目标发起全线进攻。
如果我们把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比作一场重大战役的话,那么党的十八大就吹响了这场重大战役的冲锋号,并展开了第一轮强大攻势。
2012年11月,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大,选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利地实现了党内主要负责人的新老交替,使我们党又成功地选拔出一位智慧超群、气度超高、能力超强、谋略超常的杰出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后,从容淡定、有条不紊、谋篇布局、顶层设计、有效推进,很快开拓出与众不同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及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国各族人民确定了新的目标,看到了新的希望,立刻就抓住了党心民心军心。又趁势抓住了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机遇,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连续不断地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惠及全国各族人民。之后又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迅即得到许多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成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惠及世界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精心布局、砥砺奋进,经过短短5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为之骄傲自豪,也令世界各国为之刮目相看。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的第一轮强大攻势取得了全线的胜利。
2017年10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九大,再一次选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利地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五年砥砺奋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治党治国的鲜活经验,清晰地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纳入十九大党章;做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和任务,描绘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提出实现“两步走”的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独特之处,就是通篇贯穿着一个“强”字。为我们描绘了世界一流强国的美好图景:主要体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世界强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世界强国,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强国,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世界强国。我们党在表述“强国”这个概念时,从来都用“社会主义”来限定其性质。也就是说,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变、更不能丢。其中,包括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体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根本使命。
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不断前行、实现飞跃的时候,要自始至终保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传承红色基因,捍卫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否则,我们党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既有成果都将丧失殆尽。这也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前、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时最担心的一件事情。防止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出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式的领袖人物”,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传承人必须时刻谨记的重大原则问题。
第二、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世界强国,是全面发展的强国。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世界强国,不是某些方面强,某些方面弱,而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强。仅十九大报告列举的强国领域就有:制造强国、贸易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当然,中国所要建成的“社会主义世界强国”还不仅仅是这些领域强,还包括,思想理论强、政治制度强、执政党强、领袖集体强、人民强、青年强、民族强、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所要建成的“社会主义世界强国”,是更全领域、更优质量、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强国。
为了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世界一流强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全覆盖的战略措施。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为实现我们党在新世纪新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三、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世界强国,是实力雄厚的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所有这些历史性变革,都表明我国的总体实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但是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我国距世界一流强国的总体实力还有较大差距。
毋庸讳言,只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才叫实力雄厚的世界强国。从经济实力来看,我国虽然已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新引擎,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与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美国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要坐上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还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艰巨努力。
从科技实力来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虽然不断有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问世,但在许多领域我国还没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只有当世界科技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的科技总体实力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了足够的科技支撑。
从军事实力来看,我国虽然有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三位,但从总体军事素质、实战经验、武器装备性能等方面来看,与世界第一的美国、世界第二的俄罗斯仍然有较大差距。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强军目标,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尚需三十余年的持续努力才能达到。
从国际影响力来看,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并被联合国以及许多国家所接受,正在把中国推向世界中心,但国际影响力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至于教育实力、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更需要长期持续的奋斗才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世界强国,是人民共享的强国。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灵魂和根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心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仅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这个概念,就多达203次,就足见“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国家和人民的庞大资源和财富。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如何分配这些财富,关系人民的利益福祉、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此,中国共产党庄严承诺:决不能从中谋取私利,完全用于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一旦发生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情况,立即予以严厉查处,决不姑息放纵,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就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把改革开放发展释放出的红利,惠及全国各族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正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我们党和国家所从事的全部事业、所进行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和建设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强国梦,就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梦、健康梦、安宁梦、幸福梦。
第五、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世界强国,是贡献人类的强国。早在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就在《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讲演中说过:“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毛泽东主席的这番话,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境界、广阔胸怀、全球视野和爱民情怀。距毛泽东主席说这番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0年时间,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条件,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四年来,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带来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正在兑现毛泽东主席当年的承诺,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既便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一流强国,中国共产党也绝不会忘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我国的大力支持和友好帮助,中国定会一如既往地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等原则,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把人类世界打造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既使已经建成世界一流强国,也绝不会巧取豪夺、到处“剪羊毛”, 更不会搞强权政治、称王称霸、欺负别国。中国将永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好朋友!
我们的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绘就了新的蓝图,提出了新的任务,做出了新的部署。中国向世界一流强国进军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第二轮更为强大的攻势即将展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斗志,擦拳磨掌地进入主阵地,向既定的战略目标发起第二轮更为凌厉的攻势。我们坚信,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强国一定会屹立在世界东方,以崭新的雄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文写于2017年10月28日~11月4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