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思考的根本问题

作者:韩毓海 来源:党史文献 2018-06-14 2180

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思考的根本问题

韩毓海

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思考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什么是我们党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我们为什么出发?

今天,这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思考的根本问题。

1921 年7 月7 日,《共产党》月刊第六号,发表了一篇数百字的《短言》。这篇文字向全世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时产生了美国和日本两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们把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集注到东半球来”,即将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太平洋会议),就是帝国主义势力分割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会议。如今,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扩张自己的实力,都要喝中国劳动者的血,都要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肥料,而当今之中国,面对着两个危局:一个是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一个则是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为了避免这样悲惨的结局,《短言》号召全中国的劳动者们团结起来:“我们要扑灭世界资本主义,只有举行社会革命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方能挽救当面的危机,免掉将来的苦痛!”

也就是在那一年,也正是那个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党的诞生。

那一年,毛泽东28岁,风华正茂,这正是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的平均年龄。而历史是如此充满机缘,此后也正是经过28 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

什么是我们党建党时的奋斗精神?那就是挽数千年未有之大狂澜于既倒的精神,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牺牲奋斗精神,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当时远在德国的周恩来,与正在法国的蔡和森等勤工俭学生一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那时的刘少奇,正由毛泽东发起成立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派遣,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并成为了最早赴苏俄留学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干部之一。

风雨如磐的暗夜里,就是这样出现了一线光明,先觉者们就是这样以血肉之躯,在沉重的历史闸门之上,撞开了一个缝隙,开辟出一条绝地逢生的道路。他们就是这样,向着未来、向着光明、向着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屈不挠地前进。

我们为什么出发?

先驱者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他们却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走到了一起,这个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指南。

我们出发,就是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去改造那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们出于利己心,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而道德只是人类理性为了结束像狼群一样的争斗而提出的和平条件。)的弱肉强食的世界体系。

习近平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今天依然处在他们所开创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因此,我们依然需要深思并牢记: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

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信仰的是共产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

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即使有一些曾经是进步的力量,其所诉诸的也不过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近代以来的中国所流行着的,主要就是这样的思想,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较为进步的势力,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政治力量。

为什么说以往一切政治力量都不能不受到其自身特殊利益局限呢?马克思认为,这就是由于它们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导向”的市民社会法则的束缚。而我们党之所以能以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党能以辩证唯物的科学精神,超越旧世界的法则,特别是超越市民社会弱肉强食的法则,为人类的团结协作提供科学的方案。

马克思曾经指出,共和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共和主义者们没有意识到,近代欧洲意义上的国家,就是“市民社会”的国家,就是管理资产阶级事务的委员会。那样的国家所遵循的,是利润竞争的市民社会法则,从而也就必然地、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与这种“市民社会”的法则完全相反,是重建人类的团结与协作。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重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再次向全世界重申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深刻阐述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他指出:

【“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共产党人从来就不是乌托邦主义者。因为我们的力量源泉和社会革命的基础,就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劳动者。

马克思指出,要超越市民社会的法则,建立人类团结协作的共同体,需要前提,需要基础。这里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就在于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团结起来。而这种联合团结也需要坚实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劳动者能够支配和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来阐释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

他指出,在古希腊城邦中存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由家长所支配的家计领域(oikos),一个是公民讨论公共事务的政治领域(Polis) ——同样地,现代社会也存在两个彼此对立的领域:一个是资产阶级所支配的私有财产的领域,一个则是全球公共事务领域。

与资产阶级不同,现代无产阶级,从它产生起,就是为大家、为全世界而工作的——这是因为:现代无产阶级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产生的,因此,那种以为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而工作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以为无产阶级是为了“老板”们工作,这就是欺骗。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他们自己是为全世界而工作,他们就成为了现代公民——如果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公民,是指城邦里的自由人的话,那么,马克思所说的现代公民,就是指无产阶级。

马克思是在全面总结和批判人类一切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深刻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地指出:黑格尔认为,人类自由的基础,就在于“人能够支配物”。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广大劳动者不但不能支配物,不能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且,他们自己也沦为了商品、沦为了物,因此,人类解放的过程,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必然地、深刻地体现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和创造物的斗争。

由此,马克思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就必须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了这样的制度,劳动者的解放才会有政治上的保障。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做的。我们的革命,就是为劳动者求解放。

习近平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1918年,马克思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从李大钊等人那里,他了解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机缘远不止于此。

自 1852年起,马克思便在《纽约先驱论坛报》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和亚洲的文章。其中,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援引黑格尔的“两极相联”原理,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处于“两极相联”的关系之中,能够对西方世界之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就是中国。这里所谓“相联”,就是指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如果这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西方经济)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反之,如果中国的市场扩大,全球经济就会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发展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西方发展方式的不同。马克思指出,由于中国文明诞生于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这就使得公共水利工程成为土地耕作的前提。在中国,正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共同劳动,使得大的共同体(统一体)得以形成,然后,在那些水利问题得以解决的地方,方才派生出村落和家庭的土地耕作。“那些通过劳动而实际占有的共同条件,如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还有交通工具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因此,正是这种自然条件,使中国成为一个“天然的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并不是共同占有(暂时的)和利用土地的结果,而是其前提”。

但是,在西方,首先是在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中,对土地的占有,并不是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共同劳动为前提,而主要是通过战争的形式进行。个人财产不是“像东方的灌溉渠道那样”,“靠公共劳动来利用”,而是作为战利品而存在,罗马公民就是战士,“土地私有者只有作为罗马人才是土地私有者,而作为罗马人,他就是土地私有者”。而中世纪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所有制形式),则是“在外地商人和手工业者定居的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著居民也被吸引到有利可图的地方去”。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

因此,中国的发展方式决定了:共同体的基础,就是共同的劳动,这样的共同体乃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发展必须以共同体的维护和发展为前提,个人发展必须以融入共同体为前提。但是,西方的所有制形式是建立在战争与商业的基础上的,在这种发展方式中,却是私人利益的发展为共同体的形成制造了前提,在那里,共同体总是“暂时性的”,为了私人利益的发展,可以破坏乃至摧毁共同体——或者说,在希腊罗马共同体中,已经包含着作为战利品的私有财产与公共财产之间的对立,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也进一步推动着城乡的对立,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发展方式中,方才产生了“市民社会”的——或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我们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需要有马克思那样广阔的历史视野。实际上,也只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这些经典论述,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的论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道路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自信从来不是没有历史依托的。实际上,只有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我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正像我们的革命与建设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陷入空前经济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严酷封锁的结果。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人类命运和利益共同体,而不是瓦解和摧毁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改革开放,中西文明进行了深刻的交融与交汇,使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得到了飞跃性发展。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再次证明:封锁、孤立、贸易保护主义、冷战思维不得人心,只有打破壁垒,团结协作,人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劳动者第一次以全球商品生产主体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劳动者的群像,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今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3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中国劳动者成为世界商品生产主体的时候,世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主要规则,还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货币生产与交换的权力与规则,还掌握在以华尔街为核心的资本金融集团手中。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以来,世界生产中心与资本中心相分离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是全球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由于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面对着基础设施短缺、资金短缺的发展困境。

当今世界,处于更为根本性的历史转折关头;当今人类,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是束手无策,更不是堕入空想。现实和历史都告诉我们,破解当前问题的动力,就在于找回我们奋斗的初心,就是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去寻找破解现实问题的答案。

当年,正是为了使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能够团结起来,以“国际”的方式,参与世界商品生产交换规则的制定,参与国际资本规则的制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方才亲手创立了第一国际。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要使劳动者能够支配自己的创造物,要使人支配物,不仅需要建立劳动者的政权,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劳动者的联合——以支配商品生产与交换,从根本上说,还需要实现劳动对于资本的支配,只有劳动者的联合壮大到了这样的程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掌握和支配资本,才能真正谈得上破除“资本拜物教”这种最大的“物的支配”。

于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预言说: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那个时代,世界上还没有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过程中,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付出了 28年浴血奋战的代价;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像中国一样,能够顶住世界两大霸权的全面封锁,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世界上也还没有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像中国一样,通过 40年改革开放,成长为世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主体。

更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当然也没有哪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以8900多万党员的规模,历经风雨沧桑,向全世界庄严宣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指出: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历史的庄严承诺。

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马克思的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改革开放再出发,“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伟大实践,使世界生产中心与资本中心的结合,第一次成为了可能。它触及到全球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并为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提供了现实的制度保障。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另外一种新的经济全球化道路,找到了一条更为公平、更为全面,通向人类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发展道路。它将改变世界资本和投资的流向,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中国共产党所贡献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正在为全世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所欢迎和接受。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互相促进,统筹联动,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形成。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更好、更快、更讲道德、更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奋斗了近百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在稳步地、不屈不挠地,将《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构想,变成现实。

回望来路,我们感慨万千;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坚信:“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充满信心。

而我们的信心,从根本上说,就来自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经历千辛万苦,经历不懈奋斗,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对人类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指导我们事业前进的理论基础。

“伟大也要有人懂。”我们必须在忘我的工作中,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奋斗中,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意义的认识。

“相信人民,相信党。”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必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今天,我们的党和人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党和人民也承受着前人所未能承受之重。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努力奋斗。因为我们正置身于人类解放的壮丽事业之中,生逢伟大时代,不辜负伟大时代,这是我们的使命。

历经千辛万苦,历经艰难曲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将在我们手中实现;马克思的事业,人类解放的宏愿,将通过我们的工作,发扬壮大。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今天,让我们高举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勇前进。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话: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党的文献》2018年第3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韩毓海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
0
0
0
8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