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对“35岁现象”,重疴当须下猛药

作者:陈先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1-12-13 2172

“35岁现象”,重疴当须下猛药

——社会问题观察之八

陈先义

陈先义:对“35岁现象”,重疴当须下猛药

题目说“35岁现象”,其实我这里并非限定35岁,是泛指这些年大学毕业进入国家各级机关的年轻人。35岁,成为一种现象,因为这些年来院校走出来的青年,支撑了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应该充分值得肯定的。你看,不论火箭发射场的大屏幕前,还是云计算、5G研发、大望远镜、北斗等高科技前沿,哪一个部门不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但是这些由年轻人酿造的充满活力的事业,同样也不能掩盖也是由另一类年轻人酿造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属于一种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负面现象。这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现在35岁上下的机关干部,变得市侩而庸俗,与过去老一代的机关干部比起来,为下边办事脸色更难看,事情更难办,相比较索拿卡要办法还要多,各种权钱的秘密交易更加不易觉察。人们叫这种现象为“腐败年龄线下沉”,因为这些年龄线在35岁上下,社会统称这种现象为“35岁现象”。

“35岁现象”之所形成背后原因的确是各级组织绝对不可忽略的。

按一般常理,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各级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大都应该夹着尾巴做人,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干活勤快点,夹个报纸倒个水,拖个地板跑个腿,在老同志眼里落个勤快懂事,留个好印象,这是一般年轻人的选择。但现在或许不是这样,不少年轻人已经觉得等不及这么当“媳妇”似的苦熬若干年了。他们急于像某些个别“老同志”一样,急于利用权力做文章,急于利用权力搞点交易。

社会上的反映,有些科长处长级别干部,别看级别不高,可“交易”起来办法更多,甚至很难觉察。因为这些科长处长,一般是具体掌握办事实权的岗位,比较起来也更加实惠,因此对下边动歪心思走后门的人来说,也显得更加重要。那些部长司长未必能办具体事。老百姓甚至说,别看某些岗位一说就是代表国家怎么样怎么样的,其实落实到具体事,可能就是一个留着小辫子的黄毛丫头。所以,社会叫这样的事情为“小辫子专政”。觉得小辫子惹不得,不好对付。某件事情,只要小辫子(或小伙子)不高兴,你没有把他搞定,或者他(她)不高兴(可能因为失恋),你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情,你回去就会报告,“国家”没有批准。其实说不定你就是少请了一顿饭,少送了点什么。

各位,并非言过其实,社会上的这种反映由来已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曾就社会上反映的这一社会现象与人交谈。一个北大出来的博士生曾这样说:你可别轻易批评我们35岁这拨人,都是压力所致啊!什么压力?他说,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哪一样不需要钱哪?钱哪里来?我们没有选择啊,组织上又不多发你,自谋生路。先有了这些生活必须,才能再考虑干好工作。这些话,当然都是私下说的,因为他们毕竟都是考试进了机关的国家干部,他们毕竟都经历层层选拔宣誓效忠国家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事真的值得各级领导认真考虑了。如果任凭这种“35岁现象”蔓延下去,还怎么保证高质量的国家中枢健康运行?我们老一辈开创的优良传统作风还怎么传承下去?我们很多青年面临生活压力,这确为事实。但是为此就可以非常市侩的放弃对高尚人生的追求,确绝不是一个党和政府的机关干部的必须选择。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责任不可推卸的当然首推教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概括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有一段非常精准的讲话,他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很世俗、很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加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了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可以说,北大这位教授一语中的,给“35岁现象”这样一种干部画的像,非常准确。什么是精致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那就是经过精心打扮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主义”。高智商是利己主义的最大特征。精致利己主义是因为经过精心打扮一般不被人察觉,因为他会凭着某些特长掩人耳目。因为机关读书人太少,很容易被当成什么能人才子被领导赏识。这种人一个两个还不足以形成危害,一旦成为一种群体,或者树为青年人的人生楷模,便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在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了,我们要注意了。

毫不掩饰地说,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这话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一个机关,一个干部群体,每年进来的青年人,不是想着报效国家,为国家为人民出力尽忠,如果大家都缺乏远大理想和情怀,而是一进机关就想着房子、票子、车子、妻子、孩子等等,盘算五子登科,就整天计算着自己多大年龄进处级,再有几年进司局,进入副部正部可能性有多大。用什么手段完成自己的资本积累。每天精确地计算着哪一个年龄段谁是自己的竞争者,怎样排除对手,等等,这样的高智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你还能指望他创造性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多少伟大的贡献吗?这样的人越多,对我们的事业危害越大,我们前进路上绊脚石越多。

毫不客气说,现在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已经在严重危害着我们的事业。其中消极怠工不愿担当,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某种程度上,怠工就是一种大贪腐,甚至他的危害比之贪腐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种悖论谬论,说什么适量贪腐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一点都没有贪腐发展就停止了。这种为贪腐寻找“理论根据”的荒谬绝伦已经在危害社会,是贪腐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我们有些干部,现在的确到了不贪腐不受礼已经不会干工作的程度。在吃请受礼已经成为习惯,突然有了八项规定,顿时觉得无所措手足,就啥也不会干了,啥也不会干就干脆不干。于是,遇事推诿,不负责任,不愿担责,偷懒耍滑,这是机关干部的“多发病”,当然35岁干部表现尤甚,因为他们高智商,面对复杂局面最懂得也最会腾挪闪躲。

不干事就没事,要干事就可能出事,这是一些35岁干部常说的话。当然现在也不仅仅年轻人,已经蔓延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绝对不可等闲视之。国家中枢,如果大家都做精致利己主义者,都学得那么聪明,谁还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国家权力,我们毕竟要一代代向下移交的,如果这种精致利己主义成为代代相传的疾病,还怎能保证我们的江山永不变色?所以我认为各级组织部门应当作为干部治理的第一位的工作,民微言轻,但建议不可不提:

第一,不要以为国家公务员都是考上来的,就凭考试论是非。适合当公务员的,就让他沿着这条路发展。不适合的或者那种精致利己主义者,就趁早离开公务员队伍。

第二,进了公务员队伍,确实有一个再教育的问题。如今的大学,这些年革命历史文化,党的传统,学的不多,教员有的也不怎么样,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这个内容,因此造成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干部,不会说党的话,不会写符合党的要求的文章,还一口一个普世价值。对不能与党同心同德的人,用起来就一定要慎之又慎,对这样的人,确实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再教育和改造的问题。不管其它方面他有多大才能,都要进行补课教育,对是党员的人,更要坚决让其在思想上入党。在根本立场上与党与人民保持一致,这是我们衡量干部的基本尺度。

第三,组织部门考察干部,要有学历,但不能唯学历。千百万毕业生争当公务员,这是好事,但也隐藏别的因素。越是这样,越要把道德品格、政治素养放在第一位。不能一考了之。

百年大计,用人第一,用对了人才,才能确保江山永不变色。不能让青年人不懂廉洁,就已经过早学会了贪腐。不懂正直做人,就已经过早学会了市侩。不懂为了国家和百姓,先是学会了一切为自己考虑。“35岁现象”是人生一道大坎。对这种现象,当视为干部问题的重疴,重疴当须下猛药。要像根治贪腐一样根治那些不担当不负责的精致利己主义弊端。“35岁现象”是成长中的疾病,是病绝不可讳疾忌医。这是国家治理中的一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义
陈先义
1
0
0
19
2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