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贬低高考,反智主义者们可真拼!

作者:拙棘 来源:学术星球 2023-06-09 574

为了贬低高考,反智主义者们可真拼!

反智论一向很有市场,比如“北大清华的人智商高情商低”“小学毕业的当老板,大学毕业的也就是高级打工者”。

这些话都不值一驳,其之所以流行,主要得从心理角度分析:大部分人读书都不怎么好,但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想得到认可,“总不能什么都是你好吧!?”,于是很愿意听这些反智言论。

但这些年有一个观点确实越来越得到严肃的认可:读书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改变命运了。

不过真的如此吗?我觉得依然言过其实了。这里也许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误解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误解一:

将以前的大学生和

现在的大学生混为一谈

以前的大学生至少相当于现在的211大学生,这个不需要作任何具体说明,都是我们的历史常识。

只要想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应该摆脱那种“以前大学毕业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的思维,这种对比根本没有意义,也根本不能据此说明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了。

误解二:

将普遍性的阶层跃升困境

当成读书的独有困境

早三四十年,只要胆子大、运气好,发财的机会一大堆。哪怕没脱颖而出,因为整体的社会进步,比如城乡比例的巨大改变,也会给人以阶层跃升的错觉。而现在,基本格局已经稳定,很难再有这种机会了。总之,阶层固化、阶层跃升困难是一个普遍性的时代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确实不像以前那样能那么稳、那么大幅度地改变命运了。但这不是读书的独有困境。打工、创业也不容易改变命运了,这是一个整体现象。不能在相对于其他途径(做主播、创业等)的意义上说,读书不再能改变命运了。

也就是说,说这句话虽然略有夸张,但确实有些道理,但不能带出这样的潜台词:别的途径更好。这种潜台词显然很误导人,本质上还是“小学毕业的当老板,大学毕业的也就是高级打工者”这种套路。

读书依然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改变命运最稳妥最可靠的途径,虽然在阶层固化的大背景下,读书不再像以前那样能普遍且大幅度地改变命运了。

阶层固化问题引出了 “高考不能改变命运”最直接的因素:工资性收入越来越微不足道了。这个其实是阶层固化的一个特定表现。工资收入,5000左右在一线以下城市算是不错了,如果超过1万5,那无论在中国哪个城市都是毫无疑问的高薪——我们有点常识感吧,别被一些网络信息洗脑了,以为年收入30万遍地走。

但即便年收入30万,相对于高不可及的房价,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再平庸的一线土著都可以俯视外地来的清北复交学生。

好成绩确实和高工资收入高度相关,但赚工资的本身就是打工人,各种资产增值才是王道。

为了贬低高考,反智主义者们可真拼!

除了这两个误解,还有营销号为了贩卖焦虑、迎合反智论故意作的一些歪曲解读,比如先将“读书改变命运”曲解为“读书一定能够改变命运”,然后再举个反例驳倒,证明“读书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这种无聊套路不值一驳。

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确实加剧了“读书不能改变命运”这一现象,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加剧。

这个也不需要详细论证了,都是社会常识。以前,只要人聪明,用功读,还是比较容易读出来的。现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就比拼父母资源。没有好的学区,没有课外投入,一切都白搭。总之,读书好不好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相关度越来越小,高考越来越成为一场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竞赛。

为了贬低高考,反智主义者们可真拼!

由此导致什么现象呢?

成绩好坏依然和未来工作的好坏高度相关,但由于成绩好坏首先和家境好坏高度相关了,所以最后读书对阶层变动的影响就越来越少了。

再说得简单点:现在总体上依然是读书好才有好工作才能赚更多钱,但读书好的人本来家里就普遍有钱,已经在那个阶层了,因此也就谈不上“读书改变命运”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访谈,里面说,“读书改变命运”表现得最明显的恰恰是二本生。因为更好的学校,基本都是家境不错的小孩才有机会读,大量小镇、农村孩子能够考入的理想学府就是二本了。

为了贬低高考,反智主义者们可真拼!

二本毕业能干嘛呢?

可能大部分从事的是非常非常普通的工作,最后在三四线城市买房落脚,很不起眼。但相比自己的小镇、农村出身,这却是实实在在的阶层跃升。

好好读书吧,虽然它确实越来越没用了,但它依然是我们普通人能把握的几乎唯一的机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5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