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版《反间谍法》正式实施,“内鬼们”要瑟瑟发抖了
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正式实施。这预示着从这一天起,涉嫌违反该部法律的,将以新法实施。
《反间谍法》已经是第三版了,也可以称为新版。随着形势的变化,该法到了要修改的时候了。此次修订的《反间谍法》,不仅进一步明确间谍行为,也把网络间谍行为一并纳入。
新版《反间谍法》实施后,美国不淡定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称:“美国企业、学者、记者和其他人应该意识到中国反间谍法的这一令人不安的修正案。我们将继续直接向中国政府表达我们的强烈关切。”
美国驻华使馆甚至发出提醒,污蔑我们法律“任意执行”,要求前往我们国家的人员小心,还发布了提醒。
美国大使及大使馆发出的“警示”,莫不如说是给那些潜伏在我们国内的美国“内鬼们”“提醒”,让他们小心。
看来我们新版的《反间谍法》让美国着急了,那些潜伏的“内鬼们”已经瑟瑟发抖了。
一、为何发抖?
因为新版《反间谍法》进一步完善了对间谍活动的认定,并扩大了处罚范围,不会让任何“内鬼们”逃过处罚。新法明确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实施网络攻击等行为明确为间谍行为。所以随意在网络攻击的行为,就是间谍行为。可不要以为用隐藏的IP,做违法行为就能隐藏自己;不要认为用隐藏的IP就可以在网上带节奏,故意煽动,“攻击”一词解读范围挺广。
任何人员都不能为间谍行为提供方便,这也是法律不允许的。即使你没投靠,没参与,也是违法行为。
我们还专门设立反间谍的领导机关,加强对国家机关等重要部门的监督,让“内鬼”无处藏身。
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将在现实和网络中,同时掀起一场反间谍的人民行动。那些在国内就可以随意在网上谩骂党和国家的“内鬼”们,认为故意制造谣言,并煽动不明真相网民没人知道,但现在要注意了。你的行踪将被记录,必然会遭到网民和群众的举报。只要你在国内任何地址,通过你的IP,就知道你在哪里,你也无处可逃。
二、恰逢其时
新版《反间谍法》正式实施,恰逢其时。因为当前我们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下,我们国家面临美国遏制和封锁,形势很紧张。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包括培植“内鬼”搞破坏,对华摊牌也在准备之中。
面对如此凶险的局势,如果我们不加大清除“内鬼”,就会给“内鬼”创造破坏的机会。他们会加大我们的渗透力度,源源不断把国家秘密传到敌国,如果战争打响,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致命的,而且我们不仅打不赢,甚至还会出现被灭亡的危险。
如果不把清除“内鬼”上升到战略高度,认清“内鬼”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我们将不战而败。
在这种形势下,修订出台《反间谍法》,也预示着国家将进一步打击“内鬼”,把那些渗透到国家重要部门,隐藏极深的“内鬼”揪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战前准备。
敌人已经磨刀霍霍,而我们也正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但在准备过程中,清除“内鬼”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新版《反间谍法》出台,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和频度。
其实年初,从官媒报道的信息来看,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行动,逮捕了一些隐藏在国家重要部门的“内鬼”。这些人有的是官媒高级主管,有的打着“统一”旗号,却为美国服务的高级间谍。可见间谍渗透已经无处不在,有些高级间谍依然潜伏在重要岗位,他们是最大的“内鬼”,只有把这些“内鬼”揪出来,才不至于让他们影响我们重大战略实施,不影响我们军事斗争准备。
很多网友认为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很不满,认为清除“内鬼”不力。但现在我们是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清“内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些“内鬼”使用的是西方国家提供的高级防电磁设备,很难侦测到。但新版《反间谍法》出台,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把那些隐藏深的“内鬼”揪出来。
三、触目惊心
有朋友问,网上有些带节奏,而且话里话外为美国说话、恐美畏美的,是不是“内鬼”?这种情况无法判断,不过新版《反间谍法》正式实施后,有些人就要现原形了。
我们常说网络是有记忆的,有些人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话,他的目的是什么?网友会读懂,执法部门会追踪。有的即使近期为转移视线,想为自己洗白,也不会洗掉之前的黑点。
还有些大学教授公然否认日本历史罪行,公然为日本辩解,这种行为并不是仅仅开除就完事,还需要查一查他的背后到底是否隐藏着秘密。
这只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还有那些看不到的。某大报的高管董郁玉被捕后,原来他是日本间谍,平时很难看到,但与日本人交易时被发现。还有多少像董郁玉这样的人呢?
有网媒资料称,日本在中国大约有10多万间谍,还有网友称,有30多万。到底有多少?这需要全民来识别,需要GA部门来查。
美国在中国有多少间谍呢?
数字只会比日本多,看看那些亲美崇美,甚至不惜为美国利益,牺牲自己国家利益。美国的确强大,我们只要正视就行了,但极端的去亲去跪,就不正常。
当然还有那些在有关部门,用深藏不露的手法为美国服务,也需要我们挖一挖,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现在不知还有多少数量的“内鬼”间谍,是时候要警醒并清除了。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