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狙击手是怎样炼成的?
截至2月19日,
由张艺谋父女执导的春节档电影《狙击手》
票房已破5亿。
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张桃芳等狙击英雄的事迹为背景创作而成。
电影中呈现的,
只是狙击手执行任务时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想在实战中打出极高的命中率,
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今天,《国家记忆》与您一起,
探索优秀狙击手们的炼成秘籍。
壹
张桃芳:没瞄准镜的步枪也能用来狙击
张桃芳抵达朝鲜后,在团里第一次射击考核中,以三发子弹0环的成绩被调到炊事班帮厨。
而重回狙击组的张桃芳总是端着枪“发呆”,枪膛里不装子弹,将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作为目标练习击发。
张桃芳所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和现在意义上带瞄准镜的单发狙击枪不同,这把枪并没有配备瞄准镜。
张桃芳 狙击英雄:
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练了以后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瞄)油灯。
夜晚,油灯的灯头比白天的树木山石更不容易把握,张桃芳通过用眼睛瞄准灯头的方式,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现在不同,虽然连队里也组织集中教学和训练,但是由于战事频繁,张桃芳只能在实战中多找感觉并总结提高。
和平时练习时用的死靶不同,战场上的敌人多是活靶。有一次实战时,张桃芳连打了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到。因此,估算好提前量成了张桃芳从那以后的主攻课题。
出色的个人能力使得张桃芳担任了7号阵地狙击组的领导。此后,他开始和战友协同作战,敏锐判断敌人的调防信息。
张桃芳在朝鲜战场上击毙了214名敌军,成为了公认的最佳狙击手。
贰
现如今,狙击手们如何训练?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相比,狙击枪配备了高精度瞄准镜。狙击手的训练更加体系化、专业化。
而张桃芳等老英雄们留下的优良传统仍传承至今,比如从个人能力到集体战术的训练方式。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我军的狙击手们日常如何训练。
1
持枪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狙击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命中目标。相反,一名合格的狙击手要有充分的体能和耐力。
▲东部战区某合成旅狙击集训队的圆木托举训练
东部战区某合成旅狙击集训队每周会组织两次极限体能“套餐”,用圆木、轮胎和背囊等充当他们的辅助训练器材。
狙击手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是体能的一部分。
▲海军陆战队狙击手集训队队员在喷有催泪瓦斯的屋内
强干扰记忆力训练,是一名狙击手在经过超负荷训练后,到喷有催泪瓦斯的“魔鬼屋”内记忆扑克牌的一种训练方式。
▲针穿米粒训练
针穿米粒训练主要锻炼狙击手的专注力、耐力以及对微小动作的操控能力。
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狙击手的必修课。武警某部在训练狙击手时,让战友扮演“人质”,要求狙击手精准狙击紧贴战友的“劫持者”,以锻炼狙击手的心理素质。
2
怎样持枪射击?
有了充分的体能储备,狙击手们首先要学习持狙击枪的姿势。
狙击手的成长离不开长期的据枪瞄准训练,几乎每位狙击手的胳膊肘都有伤疤。每天长达近10个小时的据枪定型,只为形成“肌肉记忆”,达到最稳定的据枪效果。
▲教练员用辅助器材训练队员的据枪稳定性
除此之外,教员还会用玻璃片、弹壳等辅助器材帮助队员提升据枪稳定性。
学会了怎样持枪后,狙击手们训练时还要带着计算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子弹的弹道受风速、海拔、湿度影响。狙击手需要准确计算气压、风速等对弹道的影响,才能及时修正瞄准点,提高命中率。这便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在狙击过程中的体现。
以下视频来源于
西陆强军号
因此,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在高强度的据枪训练中保持充分的耐力。
所有的前期训练,都是为了能够实弹射击。集训队会综合大家的实弹射击成绩选拔优秀狙击手,以强化狙击手的基本技能。
3
与战友完美配合
只拥有充分的个人能力还不够。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一场漂亮的实战离不开战友间的通力合作。
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的狙击手们在实战训练中穿上了“吉利服”,练习小组协作“狙杀”。
参与协同作战的队员会根据任务需求和专业特长,组成能力互补、功能全面的战术小组。
如今,
人民军队正不断走向强大,
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