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是永不磨灭的丰碑
有这样一个人,50年前他的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直到今天,依然鲜活生动,他的精神,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实干精神
服务群众的办法,得从群众中找
3月19日,河南兰考,泡桐花正在鼓苞。
沿产业集聚区前行,穿过中州乐器厂展厅大门,悠扬的古筝声从里面传来。
“展厅里这些古筝的音板都是用兰考泡桐制作的,兰考土质长出的泡桐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声音悠扬悦耳,独有韵味,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一曲终了,90后女孩袁曼曼手抚古筝,满脸自豪。
“泡桐树啊叶叶绿,看见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这首兰考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民谣,让人泪眼蒙?,思绪也随之飞回到了50多年前。
1962年,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很多人选择了外出逃荒。
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
“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在这场艰苦的摸底调查中,他和调查队的同志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
张庄村村民魏振中向记者讲述了其父魏铎彬与焦书记交往的一段往事:1963年3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听老农魏铎彬说,他母亲的坟每年冬春都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后来他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从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把坟盖住,狂风就再也刮不动了。
焦书记听完后,兴奋地站起来:“这个办法好!1个人1个早上封一个坟,100人、1000人、1万人、几十万人,干1年、两年、3年,用翻淤压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栽上树,种上草,岂不把骇人听闻的沙丘变成了锦绣田园。”
焦裕禄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在兰考城关乡朱庄村村口,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高耸挺拔,已20多米高,深深根植于兰考大地。
后人给它取名为“焦桐”。如今,遍布兰考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焦裕禄的实干精神,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开花结果。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辉县市张村乡裴寨小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等,众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经常到兰考参观学习,在面临困难时,以焦裕禄精神为镜,从焦裕禄精神中找方法,寻对策。
公仆情怀
共产党员应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
3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人流如织。从松柏林中拾级而上,人们会聚于此,追忆焦裕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
在一个个举行入党宣誓、重温誓词活动的团体之中,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眼含泪花,用颤抖的声音说:“焦书记,俺来看您啦……”
这位老人叫李玉英。“俺是爪营乡樊寨村的,到县城看病时来瞅一眼焦书记。”回忆起焦书记,老人双手微微颤抖,激动不已:“焦书记可真是个好人。当年俺还没出嫁,见过用箩斗抬淤泥的焦书记,在俺心里,能和老百姓一起干活的领导,就是好领导。”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都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讲解员董亚娜回忆:“去年的一次讲解中,当我讲到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到梁孙庄看望梁俊才老人时,前来参观的一位群众顿时失声痛哭。”
原来,他是梁俊才老人的孙子辈亲戚。当年,梁俊才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却没喝群众一口水。
董亚娜说,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75岁的老党员、现任爪营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江老人回忆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站台上大雪纷飞,候车室里挤满了准备背井离乡逃荒求生的灾民……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采访时,72岁老韩陵村村民在二胡的伴奏下,唱起了豫剧《探水情》。粗犷沙哑的高亢唱声,如泣如诉的二胡伴音,让人们穿越时空,好像看到焦裕禄为治洪水,跟群众手挽手、艰难地在水中前行的情景……
离开兰考前一天,焦裕禄留下一篇只定下标题、没来得及完成的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篇文章其实是种下一个幸福兰考梦。半个世纪以来,兰考的党员、百姓,努力用汗水灌溉这个梦。”有名的“干家儿”、双杨树村党支部书记吴青云说。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把爱民的责任放在心坎上,把惠民的举措落实在行动上,把富民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把为民的理念植根于思想上。”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
艰苦朴素
富丽堂皇的事不能做,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纪念馆,一队队参观的人群,在“干部十不准”展板前驻足深思。
“十不准”背后的故事是:当年焦裕禄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当即把全家“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送给戏院。后来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全县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时任兰考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对一件事记忆犹新:1963年的一个三伏天,焦裕禄带着他到城关乡王爷庙调研,口渴难当嗓子冒烟,吃了路边地里几个瓜。焦裕禄让他给瓜主送二两粮票和二角钱。瓜主说,不值钱不用给。
看到钱没付,焦裕禄把他带到黄河大堤边,说:“他不收,我们不可以不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习是从小事养成的。”张明堂打心眼里被老焦的人格魅力折服,赶紧把钱送去。
有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走了,留下6个孩子,两位老人。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从来都没有忘记丈夫的那一句嘱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焦裕禄的嘱咐,徐俊雅记了一生。
“一天不死,我就会守着这间焦书记跟农民代表开座谈会的屋。”双杨树村67岁的姚留学把记者领到他家后一处老屋里:“当年焦书记在这间屋里,见砖坐砖,有石坐石,和群众商量如何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路子,终于走出了‘双杨树道路’。”姚家的院子历经4次翻新,唯独把这间老屋保留了下来。儿女们曾劝他把老屋拆了,既能扩大些住宅面积,也能当做门面增加点收入,可老人坚决不同意。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对谁生死系?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焦裕禄,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链接一:焦裕禄:教育实践活动新标尺的意义
程伟礼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他认为,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他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主题与焦裕禄精神高度契合,要深学细照笃行,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习近平同志把焦裕禄确立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标尺,这对于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首先,意义在于标尺的极端重要性。崇高信仰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焦裕禄同志是一名县级干部,他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却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一样,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包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溯当年焦裕禄事迹一发表,曾引起社会上多少人的心灵共鸣,形成社会上无比强大的正能量。可以预见,今天在干部群众中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依然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干部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现在,农村发展和管理对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要多思考如何把基层干部当好。
确实,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许多错综复杂的群体性矛盾发生在基层,虽然与改革发展的某些具体思路和具体政策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基层干部的作风存在着密切关联。基层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干部的素质和作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实行法治的社会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执政党的威望和声誉。所以,树立焦裕禄同志这杆新标尺,作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标准,就显得十分及时和非常必要。从组织管理学角度看,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因为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只有低标准就不会有高质量。从善治的角度看,提升干部的群众路线水平,必须要有道德示范榜样和对照检验的标尺。这不仅是管理干部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举措,也是干部自身思想道德和心理建设的深化措施。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干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共产党干部的正面形象和标杆,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标尺,行动有正能量,广大群众也有信心和期盼。
理想信念是实在的
其次,意义在于主义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不可操作的。有了焦裕禄这个新标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就是实实在在的。习近平同志曾经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然而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干部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迷失了大方向,或多或少丢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讲,就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邓小平曾经严肃地提醒我们,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就建不成社会主义,就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要不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呢?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呢?这里确实曾经存在理论上的误区和宣传上的失误,值得引起我们认真反思。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反复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可惜现在许多人,包括一些握有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已经放弃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弃了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同志分析道,现在有人批评理想主义,其实这些人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否定一切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谋求自己或小集团的既得利益。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他重申,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他强调指出,今天我们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焦裕禄同志恰恰就是具备共产主义理想和追求的合格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他为我们树立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榜样和旗帜。为了兰考人民的建设事业,焦裕禄同志强忍肝病痛苦,坚守岗位不懈奋斗,直至牺牲生命。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很显然,这里习近平同志清楚地诠释了邓小平所讲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与建设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的基本道理。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其实,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恰恰是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追求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无私又无畏的接班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吃苦拼搏才有可能实现。如果我们切断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价值链的联系,最低纲领离开最高纲领的引领,那么前人的理想和追求就会落空,后人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接力赛就会终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打着种种旗号的假社会主义思潮,提醒我们不能做叶公好龙式的社会主义者。他指出,“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役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必须落实到我们党员干部的言行中去。有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及其客观标准,已经成为鉴别合格的共产党员与合格的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尺度。
言行一致取信于民
再次,意义在于言行一致才能取得人民信任。习近平同志再三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焦裕禄同志虽然到兰考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是他的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作风,在群众中是有口皆碑。中国有句老话:言必信,行必果。商鞅变法移木立信的典故,人们仍然历历在目。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他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他还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因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心中有杆秤,我们必须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始终做到言行一致取信于民。
解决干部的体用关系
最后,意义在于解决干部的体用关系。除了像焦裕禄那样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要见物又见人,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体用关系的问题,素质和能力是体,解决问题是用,无体即无用,离用亦无体,功夫在即用显体,从用中悟出本体。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带头作用是具体的、全面的。面对群众的眼睛,领导干部自我要求越严格越好,勘误纠错越主动越好。要从内心中承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懂得群众是帮助我们纠正错误的良师益友。
具体地说,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的作风建设要达到以下四点要求: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当年焦裕禄同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赶到火车站对出去逃荒要饭的群众所讲的那番话,既充满着人情味又不乏原则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一旦个人感情与党性原则发生抵触的时候,他又总能自觉维护党性立场,坚定不移地捍卫群众利益。二是下决心减少应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学习充电、消化政策,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况,多系统思考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远离那些庸俗的东西。三是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假大空”。四是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
所有这些,都是教育干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干部队伍的脊梁,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就会凝聚起一大批优秀的执政团队,涌现出越来越多党和国家的优秀管理人才,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只要干群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8日《文汇报》)
链接二:焦裕禄报道问世内幕:彭真拍板发表
董海燕
青年记者周原打前站
1965年12月初,河南杞县,天寒地冻。
杞县汽车站,一辆汽车正要发车时,一位年轻人“噌”地跳了上去。车开出半晌,他问售票员:“这辆车开到什么地方?”售票员纳闷他乘车不看路,冷冷地吐出两个字:“兰考!”
这个年轻人是周原,当时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
他刚刚得到前去西安采访的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指令,要到豫东灾区寻找典型人物。
车抵兰考,这位名叫周原的年轻人走进了兰考县委大院。他在兰考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刘俊生,当时兰考县委的宣传干事。
刘俊生看到周原的介绍信,老书记焦裕禄的音容笑貌再次涌上了他的心头。他哽咽着告诉周原:“兰考开展除‘三害’(编者注:内涝、风沙、盐碱)斗争,把县委书记都活活累死啦!”
周原听了一怔,忙问:“谁被活活累死了?”
刘俊生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我们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周原凭着新闻记者的敏感,急急往下追问。
刘俊生带着周原到自己的住室(编者注:应是宿舍),办公桌的玻璃挡板下,有当年他拍的焦裕禄跟群众一起锄地、拔草的照片。“群众栽树他培土,群众挖河他挥锨,群众能干的活儿,他一样能干,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也有多少泥……”每一幅照片的背后,都是他亲历焦裕禄挥洒血汗的点点滴滴。
他颤抖着双手从箱底取出一个包囊,旧报纸一层一层剥开,是一双破旧的棉鞋和一双打了多个补丁的袜子。“穿这样的鞋袜劳动起来踏实,和群众贴得近。”焦裕禄生前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两人细心地将鞋袜包好,周原的泪大颗大颗落在旧报纸上。
文件柜上的一把黄色藤椅已蒙上些灰尘,刘俊生将椅子拿下来,细细擦拭,“兰考‘除三害’斗争高潮时,正是焦裕禄肝病最严重的时候,他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带病工作的,疼的厉害时,他就用硬物顶着肝部,天长日久,椅子被顶了个大窟窿”。睹物思人,刘俊生说着说着,居然伤心得像个孩子似的呜呜哭诉起来……周原转身坐在焦裕禄曾经坐过的那把椅子上,记着、哭着。
午饭铃声响了,周原仍在追问焦裕禄的事迹。
下午,刘俊生将周原引荐给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后来,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穆青将张钦礼称之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张钦礼当时主抓兰考的“除三害”工作,跟焦裕禄配合密切。当天见到周原之后,他们从下午开始谈,一直谈到下半夜,连续谈了十几个小时,期间,他们的谈话不时被俩人难以抑制的抽泣打断。
第二天一大早,周原又随张钦礼去了张庄,这里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也是当年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焦裕禄到兰考之后提出“贴膏药扎针”(编者注:“贴膏药”是指翻淤泥压沙丘,“扎针”是指大规模栽种泡桐树)的办法,正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炮”。
穆青调整采访计划
刘俊生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穆青一行到达兰考的时间是1965年12月17日的上午十点。
周原将焦裕禄的事迹汇报给穆青之后,穆青立即改变了采访计划,带着采访队伍到了兰考。张钦礼副书记为记者们组织了座谈会,并让县委通知刘俊生参会。刘俊生当时正在乡下,接到大队会计的电话后,马不停蹄往回赶。将近30华里的沙土路,他登着自行车,寒风直往脖子里灌,可他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赶到了县城。
跺掉鞋帮上厚厚的尘土,他走进县委会议室,围着会议桌的长条椅上坐满了人,他择了西北角一个位置,默默坐下。
张钦礼把他介绍给穆青一行,让他发言。
窗外,寒风肆虐。室内,连呼吸都是静穆的。刘俊生压抑着自己强烈的感情,这么多人面前,千万不能掉泪啊!
他想起了雪天,焦裕禄在大清早挨个叫醒县委的干部,那声音好似在窗外响起,“大雪封门的日子,我们不能坐在屋里烤火,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想起了焦裕禄病危时的念叨: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老韩陵的泡桐栽了多少?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让我看看……
当他说到焦裕禄去世后,几十位农民代表到郑州烈士陵园焦裕禄墓地旁哭坟时,穆青坐不住了。
如今八十岁的刘俊生比划着穆青当时坐的位置,在会议室的东头。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离开座位,一只手哆嗦着去兜里摸出了一条手帕,在眼角拭着,仿佛当年的穆青……
时年44岁的穆青站起来,离开座位,双手插在兜里,在室内来回踱步,他不时掏出手帕擦泪……踱步……
爱动感情的周原再也忍不住,他发出了抽泣声。
座谈会结束,穆青动情地说:“我参加工作28年了,都没有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的精神太感人了。这是党的宝贵财富,虽然之前报道过,还得重新组织报道!报道不出去,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开饭了,穆青怎么也吃不下。他暗下决定,要继续召开更大规模的座谈会,将焦裕禄的事迹转为专题报道。当天晚上的座谈会,经常陪焦裕禄下乡的李忠修、张士义也都参加了,他们讲着、哭着,记着、哭着,眼泪打湿了整个夜晚。
随后,穆青一行又深入基层去走访群众。见到农民肖位芬时,他正在吃饭,提起焦裕禄,他哽咽地把刚吃到嘴里的一口饭也吐了出来,向穆青哭述焦裕禄坐在他家地铺上嘘寒问暖的一幕;七十多岁的秦有礼老人拉着穆青的手说:“要是能顶替的话,我情愿替他去死……”;白天走到哪儿,都有群众拿出自己家种的花生请他们品尝;夜里走到哪儿,都有群众热切地要留宿他们,要好好跟他们唠唠焦书记……
采访结束后,周原从夜里动笔,连续写了十几个小时,拿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初稿。穆青一行带着初稿返回北京,将草稿打印出几十份,请有关同志集体提意见,由新华社记者冯健修改。七易其稿之后,穆青提炼出了整个报道的灵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彭真果断拍板
在一次会议之后,彭真像往常一样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看到办公桌上放着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送审稿。(编者注:彭真是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日常工作)
他拿着稿件读了起来,一口气读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一个时代的名字啊!这个名字的拥有者,不是铁马金戈的将军,不是出口成章的文豪……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位为百姓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的“七品芝麻官”。彭真书记细细翻阅着这篇送审稿,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在他面前徐徐展开,让他为之动容,让他为之感奋。
1966年的元月14日,也就是穆青一行离开兰考二十几天之后,周原打电话将刘俊生召到新华社河南分社,请他将新华社打算突出连续报道焦裕禄的意图传达给兰考县委、开封地委。当年30岁出头的刘俊生听到这番话语,激动地饭都没顾上吃,就去汇报了。
先上县委,再上地委。
当时开封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听到他刚刚说出新华社要把焦裕禄树为典型这句话,就连珠炮地发问了:“兰考是啥典型?宣传出去,叫人家来看您的啥呀?看您的沙荒呀?看您的盐碱地呀?看你们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呀?你去给地委书记汇报吧,我不听!”
大冬天,刘俊生听了这话,像挨了一闷棍,不过他思路仍然清晰。既然对方让他找地委书记,那他就去找书记!一位李姓科长将他引荐给了时任开封地委副书记的延新文,延书记听完刘俊生的汇报眼前一亮,当即决定让他下午到常委扩大会上再做汇报。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刘俊生跑到寺后街路南回民小饭铺,痛痛快快吃了一碗羊肉泡馍。
当天下午2点30分,开封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准时召开。听了刘俊生的汇报,宣传部部长对兰考要出典型人物也表示了忧虑,常委们一时拿不准主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会议气氛顿时凝固了。终于,地委书记张申发言了:“不能那样说吧!兰考的现实还很困难,但兰考人民正在改变局面,自然面貌不好,焦裕禄精神很好嘛!”刘俊生听到这话,心里一热乎:是啊,虽然焦裕禄在兰考短短的475天并没有彻底根治这个地方的“三害”,但兰考面貌的变革始于焦裕禄,焦裕禄的精神永远存活在兰考人民心中。
这个地委常委扩大会经过一个思考、比较、选择的深入过程之后,明确了态度:焦裕禄应该宣传,并决定在全区率先开展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就在开封地委热议焦裕禄事迹要不要宣传的时候,远在北京的彭真书记也召来了穆青,提到既然送审,是不是发表遇到问题。
穆青坦率地告诉书记,新华社领导担心两件事:第一,困难时期群众逃荒要饭,这个情况能不能写?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第二,如今强调阶级斗争,但文中没有讲阶级斗争。逃荒要饭能算阶级斗争吗?不能算,只是一些群众觉得生活困难,暂时外出求生。我们采访了半个月,稿子修改了七遍,所有事实都经得起推敲。
彭真书记听完这些话,神色变得严峻,他一页一页更加仔细地审阅了稿件,拿起笔,毅然决然作了同意发表的批示。事后,他曾对自己的秘书说过这样的话:“我坚信,我们的党是先进的,是英雄辈出战无不胜的!”
(《环球视野》摘自《时代报告》)
链接三:焦裕禄精神的呼唤
——电视剧《焦裕禄》观后
高小立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我们熟知的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英模人物,无一不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践行了这一宗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焦裕禄》,让50年前的英模人物焦裕禄再现荧屏,该剧于本月24日晚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再次的播出,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一部艺术作品的本身价值,而是对焦裕禄精神的呼唤。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颗钉”,这是电视剧《焦裕禄》中贯穿始终常常挂在焦裕禄嘴边、念在他心里的一句话。“如果你是好人,你对应天上的那颗星星就会亮”。那么,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什么样才算是一个好人,该剧给了答案,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为这个答案做了完美的注脚。
当电视剧《焦裕禄》投拍消息传来,有人曾质疑,当年由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已经深入人心,此前还有纪实文学,电视剧再次翻拍有无必要。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作为当今受众最广泛的电视剧艺术,有责任把焦裕禄的事迹搬上荧屏。当我们熟知的一些武侠剧没完没了地不知翻拍过多少遍,当那些虚幻的侠客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些青年人的偶像时,我们拿什么来纪念像焦裕禄这样真心为人民、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优秀共产党员,拿什么缅怀人民的好公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模题材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一座富矿,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正如饰演焦裕禄的演员王洛勇所说,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英雄,要有自己的榜样,焦裕禄如果被中国人忘记了,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失职。他说剧组在兰考拍摄时,不时有现场围观的老百姓打断演员的台词,纠正演员说:“焦书记当初不是这么说的!”焦裕禄离开人们已经48年了,但焦裕禄说过的话仍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王洛勇感慨地说,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土地上,演员再高超的演技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同样地,在焦裕禄的精神面前,电视剧的艺术风格、拍摄技巧都显得不重要了。
该剧首先展现了焦裕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焦裕禄的一句名言是“嚼别人吃过的馍没味道”。兰考县36个大队遍布他的足迹,正是这些真实的一步步踩出来的脚印让他认识到,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害”不除,兰考人民就过不上好日子,因此,他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县里劝阻灾民逃荒的“劝阻办”改为“除三害”办公室。因地制宜,查风口、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三害”展开不懈斗争。
其次是焦裕禄钢铁般的意志和在工作中百折不挠的毅力。治理兰考“三害”,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打几场大会战,而是数不清的一场场攻坚战。当他带领群众辛辛苦苦在沙地上栽下的小苗转眼被风沙摧毁,当刚刚修好的坝堤被洪水冲垮,当好不容易劝回来建设家乡的老百姓又要外出逃荒,焦裕禄没有放弃,更没气馁,而是让领导干部带头咬牙坚持,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三是焦裕禄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三年自然灾害让这个全区最穷的兰考县雪上加霜,焦裕禄得知已经有27名党员干部因为劳累和缺粮而离世,广大兰考县人民急需救灾粮,他在县常委会上,冒着被指责违背国家统购统销粮食政策、乃至有丢乌纱帽的政治风险,决定外出购粮。因为在他看来,若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这不是共产党的干部。焦裕禄的勇于担当难能可贵。同样的,后来载入史册的小岗村分田到户,是小岗村领导的敢于担当;改革遇到阻力,南巡讲话指明了方向,是邓小平的敢于担当;在当下,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步前行更需要学习焦裕禄的担当与勇气,只要这种前行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焦裕禄自觉维护党的形象,为国分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是没有原因没有支撑的。电视剧《焦裕禄》除了将焦裕禄在兰考县除“三害”作为剧情重点外,从时间长度、空间跨度上,更全面深入地向观众演绎了这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加入了焦裕禄前传的大量叙事,补上了焦裕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焦裕禄十几岁被日本人抓到东北挖煤,不堪日本人凌辱,与工友愤而反抗,在工友等人协助下,逃出煤矿走上革命道路。年仅27岁的焦裕禄被党组织派到尉氏县领导土改,尤其在清匪反霸中,面对猖狂的土匪恶霸势力,他有勇有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在新闻通讯和电影中不曾有的焦裕禄任县委书记之前的故事展现、情节的设置,并非只是为了把电视剧的故事拉长了,而是通过焦裕禄童年的悲惨遭遇和青年时代的学习工作,为焦裕禄坚定党的信念,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找到了思想基础和动力,找到了支撑焦裕禄将全部生命投入到为老百姓谋福祉上来的力量。因为,他就是旧中国没有尊严与人格的老百姓,他亲眼目睹,只有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只有共产党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公仆,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是自愿的,他胸中的理想火焰只有在老百姓中燃烧,才觉得有价值,也只有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他崇高的理想才能最终实现。
看过该剧后,我们会感慨现在像焦裕禄那样根植于骨髓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为什么变淡了。除了大家共识的一些原因外,可能和我们干部成长的土壤与经历有关系。现在的党员干部更多是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既没有焦裕禄这样的经历,也没有深入基层和老百姓相处的时间,缺乏与百姓之间那种天然的情感,现在推出的干部下派制度、从基层选拔干部、大学生村官都是为了改变“三门”干部现状而采取的措施。但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有更多相关的制度保证干部不脱离群众。现在的某些干部将职务看做谋生的工作,眼睛只关注自己权位的高低,已很难深入百姓中去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和养育了他的老百姓没有了真情,那只能与老百姓越走越远。
日前公布的一个数据告诉我们,全国还有一亿多人日人均生活费仅为6.3元人民币。这就说明,我们离真正的繁荣富强与民族复兴还有相当距离,这尤其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公仆,依然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忘乎所以,永远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6日《文艺报》)
链接四:“不能让针大的窟窿透斗大的风!”
魏联军 王根成 袁青飞
七朝古都开封有两位总被老百姓念叨的清官:一个是北宋的包拯,另一个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尽管前后相隔千年,但他们清正为官、清贫做人的清白“底色”如出一辙,令人感佩。
在兰考采访期间,常听一些群众说:“焦书记可真是难得的清官啊!”闻听此言,记者不由心生疑问:在那个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领导干部做“清官”还这么难吗?
“其实越是穷,对人的考验越大!”焦家小院的石榴树下,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向记者讲起了父亲两次拒礼的事。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县下拨了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焦书记身上那件旧棉袄不仅薄得没多少棉絮,而且还补丁摞补丁,于是当天傍晚将3斤棉花票悄悄送到焦书记家里。晚上,焦裕禄回家后看到大女儿守凤高兴地拿出3斤棉花票,说要给他做件新棉袄时,不由地一愣:“棉花票是哪来的?”大姐说是公家“照顾”的,闻听此言焦裕禄脸色马上变了:“不中,退回去!”
“看你穿的哪像个县领导样子,再说不就3斤棉花吗?”大姐不太情愿。可焦裕禄语重心长地说:“咱县还有那么多群众缺衣少穿,救灾物资是给他们的,这棉花咱一两也不能要,我是领导,更不能搞特殊!”后来,大姐连夜把棉花票退了回去。
“父亲不光不沾公家的一点儿东西,就连普通群众自愿送的也一律不要。”焦国庆追忆说。第二件事则跟“10条鱼”有关。
1963年春,焦裕禄在城关镇指导农户生产时,发现一些遭受内涝的群众生活困难,但看到当地水源充足,便建议他们利用低洼地扩塘养鱼。一些农户通过养鱼渐渐走出了贫穷,当大家听说焦书记肝病很严重时,就派一家农户带了10条活鱼送了过来,说要给焦书记补补身子。看到一桶活蹦乱跳的鱼,几个孩子都特别高兴,盼着能吃顿鱼解解馋。可当焦书记问清了10条鱼的来龙去脉后,他说:“这些群众通过养鱼改善了生活,每一条鱼都有他们的血汗,咱哪能吃得下去啊!”于是鱼被送了回去。
第二天,几个老乡又拎着鱼再次来到焦家,有些生气地大声说道:“焦书记,乡亲们现在的好日子是您带来的,给您逮几条小鱼就不要,这是看不起俺们哪!”群众这样一“将军”,焦裕禄只好收下了鱼。他们前脚刚走,焦裕禄就拿来杆秤称了轻重,按照市场价格把钱如数送到他们家中。
“焦书记工作很忙,业余时间不多,除偶尔看个戏,也没别的嗜好。但有一点把握得好,不花钱的戏,再好也不看。”原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向记者讲起了另一件往事。
1962年冬,河南省豫剧团到兰考县大礼堂演出。当时,县委宣传部领导对刘俊生的一位同事说:“焦书记爱看戏,听说昨天他山东老家来了两位客人,给他送几张票去。”这位同事走进焦书记家,说领导让送几张票,并顺手将5张票搁到桌子上。正转身要走时,焦书记叫住了他,让他把戏票拿回去,说票自己已经买过了。
后来,焦书记在县委会议上,特意强调任何人不得打着领导爱好的名义损公肥私,又在《干部十不准》里作出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礼堂10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干部,要按先后顺序卖票,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要特殊照顾。”
“小节不慎,大节难保。可不能让针大的窟窿透斗大的风!”刘俊生老人告诉记者,在一次县委会议上,焦书记这样告诫党员干部。5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依然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党员干部的清白“底色”,不仅是我们广大党员保持良好道德操守的红线,更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政治本色。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37期,摘自2014年3月27日《解放军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