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景:太行公仆吴金印
太行公仆吴金印
张全景
张全景同志
我与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相识相知多年,曾两次到唐庄镇调研考察,亲眼见到了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已。吴金印同志参加工作后一直没离开农村,一干就是60年,始终坚守初心本色,一心为民,成绩卓著,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楷模。当地百姓为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自发地把他的名字刻到了太行山上——“太行公仆吴金印”,要把唐庄的一座山峰命名为“吴公山”。吴金印同志是一位老典型,早在1996年,中组部、中宣部就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提出吴金印同志是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201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又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实践证明,吴金印是经得起检验的党的好党员好干部。
吴金印出生于1942年,在旧社会受尽欺凌压迫,亲身经历了共产党帮助穷苦人翻身做主人的过程,在心里种下了一生跟党走的种子。出于对党的感恩之情,他努力工作,18岁入党,19岁当村党支部书记,受到党的培养教育,先后被送到省团校、中央团校学习。在他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史来贺、杨贵、郑永和等优秀党员的事迹给予他极大的激励。他曾含着眼泪一遍遍阅读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并下决心,要像他们那样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主动请求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工作,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誓言。60年来,他多次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农村,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吴金印同志
他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弄清了“我是谁”,才能准确定位自己;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才能明白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理清了“依靠谁”,才算找到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他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牛为耕田,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牛都不如”,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最坚定的信念,只有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凭着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坚强意念,他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都积极践行党的宗旨,一心一意为群众。他担任董庄大队党支部书记时,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道路,率先实现粮食产量翻番,成为全县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在狮豹头山区,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当时的县委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1969年,《人民日报》就刊发过他的文章《劳动能打掉官气》。在被误解、遭受不公正待遇期间,他依然坚定信念不动摇,坚持学毛主席著作,从中汲取营养。奉调下山后,被安排去当管几个村的“点长”,他毫无怨言,依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通过他独创的“四堂会审”工作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把后进点变成了先进。他被慧眼识珠的上级党组织重新起用,派到“五四农场”任书记、场长,他锐意改革,创新发展,三年时间让农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一个烂摊子整治成了先进典型。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他“干一路、响一路,走一路、富一路”,在条件艰苦、地理环境复杂的唐庄镇一干就是30多年,带领群众苦干加巧干,迈出了温饱、致富、大发展的三大步,使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乡镇跃升为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国家级经济发达镇。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吴金印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视人民群众为父母,见不得群众有难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他见到因山高路远挑水而摔断腿的徐锡全,就只身奋战大半年,为乡亲们打了一眼旱井,解决群众吃水难,老百姓为他在井边立了一块碑表达感激之情;他见到牛大娘碗里的糠菜团和乡亲们过的苦日子,便立下誓言:不把群众手里的糠菜团变成白面馍,让穷山区改变面貌,绝不下山;在狮豹头山区工作的15年里,他7年住在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家里,除了与群众一起劳动,还为困难群众挑水劈柴干家务,为生病的老人寻医找药,为孤儿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像亲儿子一样为无儿无女的老游击队员抬棺送终……他把群众当父母,群众把他当亲人,寒冬腊月,房东大娘把装了热水的输液瓶让他暖脚;老大爷深夜送来自己的羊皮袄让他取暖;五保户老两口不惜杀掉珍贵的老母鸡要为他补身子……
吴金印同志
在老百姓眼里,吴金印“是官不像官”,一双老布鞋,一身中山装,始终是朴素的农民打扮;但在老百姓心里他又如太行山一样厚重,自发地把“太行公仆吴金印”几个大字镌刻在峭壁上,让巍巍大山作证,让子孙后代铭记。
吴金印干工作从不墨守成规,他既有踏实苦干的务实作风,又有勇于探索的担当意识。几十年来,他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只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值得大胆地试。在狮豹头山区,他尝试抓工业经济,创办机械厂、罐头厂,还摸索出山区复杂地形下多种造地经验;在上乐村、“五四”农场、李源屯乡,无不显示出其改革创新的工作魄力。在唐庄镇,早在1999年,他借鉴沿海地区搞工业聚集区的经验,率先创办了16.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短短十几年时间,吸引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上市企业在内的40多家企业入驻,为全镇带来93.7亿元的工业产值。他借助南水北调施工中挖出的土想方设法造地,耕地不但没有因工程征地减少反而增加了几千亩。当区划调整四个贫困村归属唐庄镇后,他主导建设了“四和社区”,探索出将异地搬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好办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上级还没有出台明确政策的情况下,唐庄镇就开始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采用对农民适当补偿的方式,把土地、荒山、荒坡集中起来统一治理使用。正是这种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的精神,才形成了如今唐庄镇万亩林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万亩生态园基地、万头肉牛奶牛养殖基地、万亩超高产小麦基地、万亩产业园区基地等“六个万”的规模化产业,使唐庄经济迈上快车道,迎来大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吴金印不仅抓经济建设有一套,在抓党建、干部队伍建设上也有很多独到的方法。他常说:“书记要会干,必须抓党建”,只有“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才能“把群众带到富路上”。为了防止镇干部脱离群众,镇党委要求机关干部做到“四同”“四不”,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心不贪,不贪污腐败;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耳不聋,接受群众批评监督。让镇干部养成在“规矩”中干事的习惯。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每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工作再繁忙,他都要召集全镇工矿企业的老板们到镇里开廉洁自律座谈会,不准许到他本人和任何一位班子成员家看望和拜年,如有人违背将严肃处理,绝不留情面,多年下来,已经成为惯例。良好的政治风气,使干部心无旁骛谋发展,带出的良好社会风气、发展氛围,吸引来大量的知名企业合作投资,“软环境”成为促进发展的“硬道理”。
如今,已经77岁的吴金印,仍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拼搏奋斗,每天奔波在十几个工地之间。几十个施工队,上千人的专业队伍正在各处热火朝天地施工,这是一张新的蓝图:打造航空小镇、特色旅游小镇、发展“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唐庄新的腾飞打造更广阔的平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吴金印是党的好党员、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忘我工作,善抓机遇、大胆创新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