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小园之春 来源:红歌会网 2014-12-05 1118

 这几天网上正在热议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虽然没有当过知识青年,但是小时候在鄂西老家看见过很多知识青年,还有几个小时候的老师就是知青。所以就去查了查资料,写了些东西参与讨论。

  我认为,对于一种现象,一场战争,一种运动,一场革命是否应该进行,往往同时有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经历的人的看法,比只生活在相对单一的时代的人的看法要深刻和准确。比如,在甲午战争中就担任北洋海军将领、后又经历中国历次内部和对外的战争的海军耆宿萨镇冰老将军,在垂暮之年看到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的认识,就比现在那些算着经济的小账整天哇哇地叫着抗美援朝不该打,打亏了的人们的认识要深刻得多。而对于缺乏这种跨时代生活经历的人(例如处于中青年时期的当代人)而言,则需要通过多阅读和研究历史来获得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正确判断。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群众性运动也应该从类似的角度来认识和判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总结各个古典文明为何都被蛮族征服的原因时说,从公元1~2世纪开始,所有的古典文明,包括中国的汉朝以及西方的罗马帝国,都面临了技术发展停滞的问题。因为技术改进的停滞,导致这些文明古国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帝国扩张的脚步,导致不得不提高捐税,从而引起贫困增加,激起城乡暴动,从而招致了蛮族的入侵。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这种技术发展的停滞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各地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不知道怎样去创造更多的新财富”,因为奴隶制的存在,“使用奴隶从事劳动,一般比设计、制造新机器简单,成本也更低廉”,而且,“既然劳动是奴隶的事情,自由民便以此为辱”,从而导致了“有条理思维的哲学家与工匠的分离”。这里他举了一个中国的例子,就是人们热衷于蓄长指甲。而作为对比,后来进入近代的西方,“哲学家的条理思维与工匠的实践经验及传统知识的互相影响”,完成了伟大的科学和工业革命(详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修订版,第二编,第8章,古典文明的终结)。

  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导致技术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中国,总结起来,就是知识分子脱离生产,而大量从事生产的农民却缺知识和相对有条理的系统思维,从而导致中国的生产力在整个封建时代(我对作者将汉朝以后明朝以前的中国历史按照西方史学界的划分方法归为中世纪不太赞同,故仍以整个封建时代称之)得不到革命性的提高。我不知道他所说的中国古人喜欢蓄长指甲的习惯是不是真的,但是蓄长指甲,确实是适合翻书,而不适合劳动的。

  开国领袖毛主席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如果毛主席抽出哪怕少部分的精力来从事历史研究的话,其成就将不低于当代任何一位历史大家。更何况,毛主席,以及跟随着他干革命的共和国创立者们,大都仅仅比前面说的萨镇冰将军小一代或两代,他们也大都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对于旧中国饱受欺凌,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是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的。

  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发起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因为毛主席在《全球通史》的作者之前就认识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自己造不出铁甲舰、大炮和飞机,也就是技术和工业的落后;而技术和工业的落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知识者不从事生产(和实践),从事生产者缺乏知识”的这样一种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可怕状况(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他需要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这种运动可以通过学生给农民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得到生产实践的锻炼,从而对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在技术上更容易取得突破。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毛主席《实践论》哲学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上山下乡运动之前,毛主席亲自创建的抗大,就在军事科学领域创造了前无古人,估计也会是后无来者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奇迹。

  即使到了现在,上山下乡和类似的运动,对于青年学生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电影明星姜文带着儿子到新疆建设兵团生活了几个月的故事就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还有现在全国很多大城市(我知道长沙就有)的学校开办了学生农场,这些都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传承和继续。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赵峥教授在他的科普新书《物含妙理总堪寻》中,讲到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平时在自己租的小阁楼看书自学(与青年毛主席在长沙的自学经历相似),然后到学校去做实验,因为德国和瑞士的大学实验室都是开放的,学生随时可以进来做实验;而我们国家到现在都还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成为创新型大国不太有利,因而颇为感慨。我想,既然因为条件限制,我们国家的大学还不能让学生随时进实验室做实验,那何不通过重新提倡新形式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整个国家的广阔天地都成为学生们的实验室呢?对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攀枝花铁矿,不就是当年南京大学的老师们带着学生在山里进行暑期实践时发现的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1
0
1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