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作者:佚名 来源:共青团中央 2016-10-18 2540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人民日报客户端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专门推出了号外。说来也巧,就在52年前的10月16日,人民日报也曾推出过一期号外……

52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

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 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节选

1955年10月8日,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当时,他已经是名扬美国的空气动力学家。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钱学森

钱学森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陈赓大将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归国后,钱学森开始主持导弹研发工作。

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只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已,尚不知是否真够格。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做一点事也是应该的。”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钱学森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19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

1958年8月的一天上午,当时身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的邓稼先,走进了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邓稼先

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回忆说:那一天他回来比较晚,他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他只告诉我他要调动工作,我后来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不能说。

我说调什么工作,做什么事,他说不能说。

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们通信,他说大概也不行。

他说,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邓稼先

从那一天起,邓稼先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核试验场,整整度过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

1979年,一次空投核弹的试验出现故障,作为这次核弹试验签字负责人的邓稼先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实地查看核弹具体情况。他竟用双手捧起了含有剧毒的碎弹片。

在随后的一次住院检查中,邓稼先身体各项指标均不正常。

1985年国庆节那天,在癌症扩散无法医治的时候,邓稼先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

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邓稼先和许鹿希

直到邓稼先去世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

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52年前的那条“爆炸性”新闻,至今仍响彻寰宇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信仰的旗帜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当时的一位诗人,曾经这样吟唱:未来世界的主人啊,社会主义祖国的公民!你们的生活,纵然千百倍地胜过当今,也不会有一个早上,忘记了这一代人的困苦艰辛!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强大付出了不懈努力。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也注定将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奋勇前进!

今天,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出征太空,让我们祝福他们!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以及无数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航天人。

(来源:纪录片《信仰》,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3
4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