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弗里德曼的错误理论导致了美国滞涨
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滞涨完全可以称为“弗里德曼”灾难,纯粹是由弗里德曼的错误经济理论导致的。
货币发多了,还是发少了,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时突然有个统计学家站了出来说,大家不要争吵了,我来统计了历史上货币增长的平均数,你们以后按照我这个平均数发行货币就行了,也就是将每年的货币增长固定下来,谁也不能变。这个统计学家就是后来被误认为经济学家的佛利德曼,此人其实就是个精算师,擅长统计和精算,对经济学并不懂。
弗里德曼这种固定增加货币的政策,一般会造成两种效果,在经济繁荣时,会造成货币紧缺,在经济萧条时会造成货币过多,因为繁荣时经济本身需要的货币比较多,而萧条时经济本身需要的货币比较少,这样就会在繁荣时产生一种通缩效应,萧条时就会产生通胀效应,弗里德曼赶的不巧,正赶上美国经济停滞,所以就表现为通胀效应,所以就出现了滞涨。
1970-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是阿瑟·伯恩斯,他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引用了弗里德曼的固定货币数量论,也是后来的单一货币规则,结果酿成了滞涨。
在历史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素来就有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传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钉住利率”(钉住政府国库券利率)甚至是联储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1951年联储和财政部的历史性协议之后,联储虽然从钉住国库券利率的羁绊中解放出 来,但仍然以调整联邦基金(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隔夜利率为主要政策手段。
直 至70年代货币主义兴起,特别是阿瑟。伯恩斯入主联储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在货币主义者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按一个稳定的增长比率扩大货币供应。又称稳定货币增长率规则。弗里德曼主张将流通中的货币加上商业银行的存款,亦即M2作为控制目标。
这种“单一规则”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只控制货币数量,不控制货币价格,二、货币数量按照一个公式增长,三,这种公式中的参数来源于美国历史的平均数据。
1970年伯恩斯任美联储主席,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但由于货币需求与预期长期真实利率相关,在不断升高的通胀预期下, 把名义利率维持在一个目标区间内只会增加货币需求。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不断的推高了通货膨胀。
然而而控制货币数量必然扭曲市场利率,这种扭曲主要体现为市场利率的升高,而企业家的利润是有限度的,如果市场利率太高,首先是打击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企业家投资积极性的降低必然导致经济的停滞,而市场利率太高,企业家即使投资了,也会因为成本太高,而提高商品价格,否则无利可赚,这又提高了通胀,这就是弗里德曼数量控制的传导原理,也是滞涨的根源,可见这种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是多么的严重。
弗里德曼因为这一理论被授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给的颁奖理由是弗里德曼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然而弗里德曼研究货币历史无非就是统计出了个平均数,而更讽刺的是他的稳定经济增长理论,结果不但没有稳定经济,反而酿出了从没有过的经济扭曲,让经济更加的不稳定。美国执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实践结果就是1970年代的世纪大滞胀。
1979年沃克尔上台,并开始强硬反通胀,它的办法是在“货币供应量”上再绑定一个“目标利率”,实质上基本放弃了单一规则,他最终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到了19%才结束了两位数的通胀和通胀预期。沃克尔在1981年将联邦基金利率抬升到了20%。
接替沃克尔的是格林斯潘,格林斯潘彻底废除了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1993年7月22日在参议院作证时出人意料地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 ,改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其实只关注利率是对的,控制住了利率经济就稳定了,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萧条都是适用的,当然后来金融衍生品大量发展,利率失灵这是后话,不能说控制利率政策的失败。
而控制m2比控制货币印刷更可恶,因为m2不是印刷出来的,而是企业贷款贷出来的,比如在经济萧条时,企业家没有投资信心,也就没人贷款,货币想发也发不出去,而到经济繁荣时,企业家信心爆棚,有多少钱都不够发,限制了m2就是限制了企业贷款,这不是控制政府,而是干预企业,干预企业就必然扭曲市场。
只要是稍懂货币常识的人都不会提出这么偏离常识而又偏激的政策,而弗里德曼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货币常识的人,弗里德曼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个统计学家,他货币理论是基于古老的货币数量说,他的独立贡献就是用他的统计学功底将这些量化了,而这种量化是基于以往的平均数据,这就是一个统计学家的贡献。
他从统计学切入货币发行,结果酿成了灾难,但弗里德曼的统计并非难事,在现代电脑如果发达的条件下,用一个EXCEL表格,将数据列好了,不用几分钟就能统计出来,笔者也曾统计过美国百年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实非常的简单,而弗里德曼当年没有电脑,需要手工操作,也许比较麻烦,因此他弄出来的数据也就比较有震撼性,其他人也就不怎么质疑了,但脱离了货币理论,而只看统计数据,即使统计清楚了,其逻辑也弄不清楚,弗里德曼作为统计学家,只有统计能力,而没有对货币理论的深刻理解,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货币控制的逻辑。
我们也可以将我国目前的货币控制政策与之对照分析,我们目前的货币政策也是既控制货币数量(M2),也控制利率,那我们是不是跟沃尔克期间一样了呢,是不是说明弗里德曼理论在中国仍然在使用,甚至说弗里德曼理论仍然没有失效呢!当然不是,中国虽然控制货币数量(M2),也控制利率,但本质上不是为控制而控制,中国货币政策核心中的核心是“紧盯经济增速”,这是最高层的原则,其次是控通胀,这是第二位的原则,货币数量(M2)和利率都是个工具。
无论是美联储早期紧盯国债市场还是后来紧控联邦基准利率,或是中国紧盯经济增速都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而且是既聪明又巧妙的方法。因为货币需求是动态的,不同经济周期对货币的需求完全不同,控制货币数量具有本质性的错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