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中飘摇的美国页岩油气“革命”

作者:冯跃威 来源:价值中国 2014-06-20 629

  导读:EIA调整美国页岩油储量,使投资美国页岩油气的金融资本立即暴露在不确定的商业风险敞口中。

  2014年5月20日,曾预测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页岩地层蕴藏的页岩油储量约占全美页岩油储量三分之二的EIA,以现有技术能力为托词,将这一地区的可开采量从137亿桶下调到6亿桶。这不仅让期望能够为加利福尼亚带来280万个新职位和每年增加246亿美元税收的美国政府失望,而且给想在页岩油气上淘金的全球投资者和靠开采页岩油来扭转单独开采页岩气亏损的投资者当头一棒。

  那么,对这种“过山车式”的页岩油气预测该如何解读?

  起源于2005年的美国“页岩气革命”,在数年时间里就在全球形成了美国局部地区天然气供给过剩,天然气价降低和气基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的印象。一些媒体评论员也有意无意地将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相当于天然气生产商入管网的价格)与欧洲和日本终端消费者的价格进行比较,向全球展示“页岩气革命”的成就。但EIA数据显示,美国居民实际消费气价高于欧洲消费者,与日本消费者的用气价大致相当。

  为了确保国内油气相关产业安全,2011年4月,EIA发布了《2011年度能源展望》,将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大幅提高到23.418万亿立方米,并认定全球范围内,按当期价格经济可采天然气储量至少为262.497万亿立方米,比前次颁布的估计量增加了75.04万亿立方米,增幅达40%以上。随即,奥巴马5月访问波兰,两国就页岩气问题展开会谈。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称,页岩气已经成为波美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国驻波兰大使范士丹表示,开采页岩气能保证波兰能源安全。

  由此,页岩气敲开了欧洲市场之门。页岩气外交也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工作,足迹进入德国、法国、乌克兰……甚至踏进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国家。一系列的外交攻关,为美国页岩气开发服务商在全球特别是在欧亚获得了大量的页岩气勘探服务合同。也为美国走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做出了贡献。

  然而,时隔不到一年,2012年2月,美国就将自己的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下调到了13.649万亿立方米,缩减了近42%。尽管至2009年底,美国就已经拥有总量高达49.31万口在生产的各类型天然气和页岩气井,但EIA依旧“不清楚”自己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的真正家底。

  离奇的是,在没有全球准确的实际地层和气井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却能为全球画出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的“大饼”,使天然气净进口国犹如打了兴奋剂。直至今日,几乎也未见到有哪个国家已经获得了页岩气商业化规模开发的成功案例,“页岩气革命”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根据技术资料,页岩气单井的产能稳定性很低。通常,生产一年后就会快速衰竭到投产时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生产曲线犹如瀑布般直落。因此,只有不断追加投资,钻出更多的生产井才能保证气田整体产量的稳定。

  为实现页岩气田的稳产,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策略性地调整了天然气期货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杆,诱使美国金融财团进场炒作天然气价格,并从中牟利;同时,也为页岩气生厂商制造出了2005年和2008年两次气价暴涨的行情,高气价成就了美国“页岩气革命”。

  美国既缺少足够的油气管输等基础设施,又缺少愿意继续承担钻井投资风险的资本,2009年后,许多已开采出来的页岩气被迫放空烧掉,造成了空气污染和页岩气资源的浪费。为摆脱这种尴尬局面,CME又系统性地增加了天然气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杆,压低气价,试图通过价格杠杆来降低页岩气开采量,降低资源的浪费。

  在过去6年间,这些变化使美国35家专注于页岩气和致密油开发的独立公司出现亏损,迫使他们利用高油价通过开采页岩油来扭亏,即使页岩油气产量相伴增长,但这些公司财务状况仍不断恶化,进入不可持续的状态。

  在另一方面,这种局部气田“丰产”与页岩气低价的格局刺激了气基化学工产业的高速发展,使美国政府“两难”。放任气价上涨,虽可保证页岩气投资安全,但会打击气基化学工产业;维持低气价将会降低未来可期稳定的页岩气产量,同样会打击气基化学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避免在其国内进行两难选择,美国政府才放宽了外资对美页岩气(油)投资的严苛审察。为了充分和高效利用外资(FDI),解决为页岩气稳产而钻井时的投资不足和转移油气管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EIA才会不遗余力地扩大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可采储量的规模,在吸引到全球金融资本后,又以美国一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下调这些储量,使这类“革命”的商业风险激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